包春江 赵 岭 郭安福 陈峥峰
摘 要:《中国制造2025》、新工科、“双万计划”等,要求工科专业设置由基于机械化大生产模式转向基于生产自动化、IT 化生产模式,新兴专业似雨后春笋般出现,传统专业转型迫在眉睫。文章基于地方高校机械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聊城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从设计“3+1+分流”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新体系、建设“六位一体”实践基地、实施“3+1”双师计划等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传统机械专业转型发展之路,实现了课程设置由传统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类课程升级为数字化设计和智能制造类课程并与之有机衔接,人才培养由满足传统机械行业需求转变为与国家装备制造产业优化升级紧密对接,成功探索出一条赋予传统专业新内涵的改造升级发展之路,对我国地方高校传统机械专业转型发展具有示范作用,对现有工科转型发展具有借鉴意义。(www.xing528.com)
关键词:机械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分类培养;新型工科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兴国之器。通过加快发展机械工程教育,来推进先进制造技术进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是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机械专业是我国机械工程教育的主体,培养的工程技术人员已经成为支撑企业发展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骨干力量。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国家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加快,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逆转,由高校为主导的供给驱动转变为行业企业为主导的需求驱动,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工程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行业企业急需应用型创新人才[1]。应用型人才是指高校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培养的,面向生产一线的,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将相应的科技成果进行转换的人才;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的人才[2]。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方式有别于学术型培养模式,但学术型培养模式无论是在研究型大学,还是在应用型大学,都根深蒂固,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主动根据行业产业需求,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加强双创教育和职业引导上主动作为。聊城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械专业”)是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转型发展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形成了“3+1+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了课程体系,完成了传统机械专业向新型机械专业的改造升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