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文资料整编-临时曲线法

水文资料整编-临时曲线法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3.29局部冲淤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图3.30切线比较法冲淤关系当水位增加ΔZ,引起面积增大ΔA 1,河底部分因冲刷又增大了ΔA 2,在水位-面积关系曲线上,两点连线的斜率为)若断面没有冲淤,其斜率为,二者相等,其关系为用水位面积两相邻测点的连线作为实测斜率,与稳定斜率相比较,若两者重合,表示不发生冲淤,若相互交叉,说明断面发生冲淤变化。2)冲淤过程线法。

水文资料整编-临时曲线法

本方法适用于不经常性冲淤和河床在一定时期内基本稳定,但在局部时段内存在变化或受结冰影响的测站。

1.冲淤情况的分析

测站的控制河段或控制断面发生冲刷时,则该处同水位面积增大,流量亦随之增大,水位流量关系点子向右移动;断面淤积,则同水位面积减小,水位流量关系点子向左移动。曲线移动的情况,视冲淤的程度和范围而定。在冲淤中按冲淤发生时间的持续性,可分为经常性冲淤和不经常性冲淤;按冲淤前后从横断面变化情况,可分为普遍冲淤和局部冲淤。

(1)冲淤情况分类。

1)经常性冲淤。表现为冲淤变化频繁,冲淤虽有程度不同之分,但分不出相对稳定的阶段,反映在关系曲线,测点分布非常散乱。

2)不经常性冲淤。这种冲淤只发生在几次较短的时间里,两次冲淤之间,有较长的稳定时间,关系测点随时间可分成几条有规律的带组,冲淤变化期间,测点表现为从一带组过渡到另一个带组。

3)普遍冲淤。测流断面与测流河段冲淤变化一致,即冲淤前后的河底坡降及断面形态基本相似。此时,冲淤前后的关系曲线呈纵移状态。

4)局部冲淤。冲淤前后断面形状及测验河段剧烈改变,河底比降明显变化。反映在关系曲线上,冲淤前后的趋势大幅度改变,无一定规律可循。

有时测流断面虽有冲淤,但高水时控制良好,或因冲淤增减的面积占高水面积的比重很小,常使关系曲线上部为单一、下部呈扫帚形的形状,如图3.29所示。

(2)冲淤情况的分析。为了正确的制定水位-面积、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应对冲淤情况进行分析,分析方法有:切线比较法、冲淤过程线及横断面图比较法等。

1)切线比较法。此法适用于普遍性冲淤的情形,即冲淤只发生在河底附近的测站。此时各级水位下河面宽基本上是固定的。由以前分析知:稳定面积曲线的斜率等于水面宽的倒数。当河底有冲淤时,上述关系发生变化,如图3.30所示。

图3.29 局部冲淤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图3.30 切线比较法冲淤关系

当水位增加ΔZ,引起面积增大ΔA 1,河底部分因冲刷又增大了ΔA 2,在水位-面积关系曲线上,两点连线的斜率为)

若断面没有冲淤,其斜率为img,二者相等,其关系为

用水位面积两相邻测点的连线作为实测斜率,与稳定斜率相比较,若两者重合,表示不发生冲淤,若相互交叉,说明断面发生冲淤变化。判断的标准是用后一个测点与前一个测点相比较。

由式(3.20)可得出如下结论:在实测斜率小于河宽倒数时,涨水表示冲刷,落水表示淤积;反之,实测斜率大于河宽倒数时,涨水表示淤积,落水表示冲刷。

利用上述方法,可对水位面积曲线冲淤情况进行分析。在图3.31中,序号表示时间先后,箭头表示关系曲线的变化趋势,短虚线为用河宽倒数表示的斜率,短实线为面积曲线的斜率。

从图3.31可以看出:若以标准水位面积曲线为准,标准线的左半部,即1、2、3、B连线,属于淤积阶段,右半部,B、4、5、6、7线段属冲刷阶段。若不以标准曲线为准,而以时间顺序分析冲淤情况,可用切线比较法,判断出各点或各时段的冲淤情况。其方法是将同水位河面宽倒数绘到实测面积曲线点处,与各点处切线进行比较,如1、2、3、4、5、6、7等点处的短虚线与短实线所示。

图3.31 水位面积曲线冲淤分析

分析时从A点开始:A~2点,实测曲线斜率大于各点的河宽倒数,为涨水段,由上述法则,此段属于淤积,2点处两短线重合,属不冲不淤,实际上该点达到淤积最大处。

2~3点,这阶段实测曲线斜率小于河宽倒数,仍为涨水段,根据法则判断属冲刷,即后一时间的断面与前一时间相比都在冲刷,但都还没有恢复到涨水的标准水位面积线上,在3点达最高水位,此处的斜率为最小值,趋于0。

3~4点这一阶段斜率均为负值,上述判断冲淤性质的法则不适用,但可直观看出,该阶段水位在降落,断面面积反而增大,故可判断出属于冲刷。在B点,实际面积曲线与标准面积曲线相交,说明断面面积已回到与标准断面面积相等的程度,在4点处面积曲线斜率达最大值,为无限大。(www.xing528.com)

4~5点阶段,实测曲线斜率大于河宽倒数,为落水段,故仍属冲刷,由图上看出,冲刷的势头在减小,在5点处,两种斜率重合,此处处于不冲不淤的稳定阶段,实际上是冲刷最初。

5~7点,实测曲线斜率小于河宽倒数,仍为落水段,由法则判断属淤积。

由以上分析,利用切线比较法,以判断任何点处和任何阶段的冲淤变化情况。在分析过程中均需要绘制稳定状态下的水位面积曲线的斜率。

稳定斜率(河宽倒数)的绘制:先找出该点的河面宽,则稳定斜率为img,设ΔZ为1m,可求出B·ΔZ表示的面积。在图的空白处,按关系曲线图的纵横比例,横坐标上取B·ΔZ面积数字的长度纵坐标取1m的长度,连斜线即为稳定的斜率线,再用推平等线的办法将其平移到测点处,即得虚线表示的斜率线。

2)冲淤过程线法。用表示冲淤的某一指标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以时序绘制变化过程线,能明显的表示出冲淤变化情况。

其绘制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平均河底高程过程线法:此法是将实测断面相应水位减去平均水深,得平均河底高程,以平均河底高程为纵坐标,测流平均时间为横坐标。该过程线纵坐标高时,表示淤积;低时,表示冲刷。此法适用于矩形或U形断面,发生普遍冲淤的情形。②同水位面积过程线法:选择一标准水位,此水位以上,面积无冲淤变化。将各实测断面面积,加减一条形面积,都换算到标准水位下的面积数值,此面积称同水位下的面积,将其作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制过程线,也能直观地反映冲淤变化过程,纵坐标大时表示冲刷,纵坐标小时表示淤积。

3)横断面图比较法。对一次洪峰断面冲淤变化进行分析时,将各实测断面套绘在一起,可以看出断面内冲淤变化的部位和演变方向。此法工作量大,主要在分析突出点时使用,绘图时,纵坐标以河底高程表示,横坐标以起点距表示。

2.关系曲线的特征

在点绘的水位流量关系图上,若明显地发现测点有规律地分布成几个带状,各带状之间有少数测点变动,说明水力因素的变动只发生在短暂的时间里,大部分时期都处于相对稳定阶段,整个关系线可定出少数几条稳定的单一曲线。

3.定线推流方法

首先依时序了解测点的分布及走向,参照逐时水位过程线的变化,分析和确定各相对稳定阶段测点的分布规律,分别定出单一曲线,然后再考虑各单一线之间的过渡问题,把各条稳定曲线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临时曲线法的关键问题,是过渡曲线的处理,其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自然过渡。常用于冲淤变化不大的测站,两条稳定单一曲线,利用一部分重合而过渡,称自然过渡。

如某些水文站高水部分发生冲淤,但冲淤影响不大,其对流量的影响幅度不及测验误差大,因此高水部分仍表现为单一曲线,如图3.32所示。在低水时,冲淤影响逐渐显露出来,低水部分则明显地显示出两条曲线,如图3.33所示。过渡期在高水,无须专门处理。有时,低水控制良好,而高水发生冲淤变化,也会出现低水重合,高水分开的情况。此时过渡在低水,也无须专门处理。

图3.32 高水自然过渡

图3.33 低水自然过渡

(2)连时序过渡。从一条临时曲线到另一条临时曲线,间距较大,且有小的洪峰出现时,采用连时序曲线过渡。连时序过渡要严格参照水位过程线的趋势及测点分布,连成平滑曲线过渡,过渡线的开始与终止处,都应与各自临时曲线相切,如图3.34所示。

图3.34 连时序过渡临时曲线

(3)内插曲线过渡。在过渡期水位变化平缓,而测点横向变化幅度较大,用连时序法过渡确有困难,此时可采用内插曲线过渡。

所谓内插曲线过渡,在两条临时曲线之间,均匀平行地绘若干趋势相同的短线,如图3.35所示。内插曲线的数量,视过渡期水位摘录次数的多少而定,内插曲线高低的幅度,视过渡水位变化高低而定。推流时采取跳线形式:从一条临时曲线开始,均匀地通过内插曲线跳到另一条临时曲线上。因此,推出流量可产生不连续现象。

图3.35 内插曲线过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