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整理内容
(1)逐潮高低潮位整编类型的资料整理。根据连续观测的潮水位资料,统计逐潮高低潮位及潮时,计算涨落潮差、涨落历时,进行相应的月年统计,统计逐时潮位,计算月年平均潮位,计算涨落潮及全潮平均水位。
(2)逐日最高最低潮水位整编类型的资料整理。根据连续观测的潮水位资料,统计日最高最低潮位并作月年统计,统计逐时潮位,计算月年平均潮位。
(3)逐日平均潮水位整编类型的资料整理。根据连续观测的潮水位资料,计算日平均水位并作月年统计,统计逐时潮位,计算月年平均潮位。
(4)观测不全的潮位整编类型的资料整理:根据观测时段内连续观测的潮水位资料,统计观测到的高低潮位及潮时,统计逐时潮位,按需要统计潮位保证率。
2.潮平均水位计算
潮平均水位计算包括涨潮平均水位计算、落潮平均水位计算和全潮平均水位计算。
在进行计算时,全潮平均水位计算的起止时刻为本潮两个相邻最低潮时,涨潮平均水位的起止时刻为开始低潮潮时至高潮潮时,落潮平均的起止时刻为高潮潮时至其后低潮潮时。
对于模拟自记的测站,可在自记过程线上区分涨落潮时段,摘录潮平均水位计算的数据点。摘录时应将概化后的过程线按照水位变化,选取转折点,上凸曲线段应防止“割”误差,下凹曲线段应防止“补”误差。摘录后的任意两个相邻转折点之间的原概化后水位过程线,相对于两个摘录点形成的直线,应基本呈直线,该直线范围内的水位偏离,潮差大于1m的不超过2cm,潮差不大于1m的不超过1cm,且左右分布均衡。
无论人工观测还是数字自记观测,应以全部实测测次数据计算,不能对实测数据抽稀后进行计算。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水位观测测次间隔相等时,按照算术平均法计算。
(2)测次间隔不等时,按照面积包围法计算。面积包围法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Δt 1,Δt 2,…,Δtn——各相邻测次间的时距,min;
Z 1,Z 2,…,Zn-1——各测次的水位值,m;(www.xing528.com)
Z 0,Zn——时段起始和终了时刻的水位值,m。
3.日平均潮位计算
(1)起止日界为0:00,当0:00或24:00无实测水位时,应根据前后相邻测次插补求得。
(2)一日内水位观测测次间隔相等时,按照算术平均法计算日平均水位。
(3)一日内水位观测测次间隔不等时,按照面积包围法计算日平均水位。面积包围法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Δt 1,Δt 2,…,Δt n——各相邻测次间的时距,min;
Z 1,Z 2,…,Zn-1——各测次的水位值,m;
Z 0,Zn——0时和24时的水位值,m。
(4)对于模拟自记的测站,可在自记过程线上摘录日平均水位计算的数据点。摘录的方法与潮平均水位计算时的摘录方法相同。
(5)无论人工观测还是数字自记观测,应以全部测次数据作计算,不应对实测数据抽稀进行计算。
4.月、年平均潮位的统计计算
月、年平均潮位的统计,按照全月、全年总数作算术平均,或以面积包围法计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