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岭南高力士与入朝官员

岭南高力士与入朝官员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力士出身于岭南一个十分显赫的家族,曾祖是冯盎,而冯盎的祖母就是辅佐梁、陈、隋三朝,威震南越的无冕之王冼夫人。高力士家道中落是唐朝打压岭南土著豪族的结果。唐代宗闻听感慨高力士的忠义,复其原官职,并赠封扬州大都督,陪葬于唐玄宗泰陵。唐代来自岭南的人士开始进入中央王朝,明显分为两类,一类是科举制度实行后经考试进入仕途的,出任文职高官,其中以张九龄、姜公辅、刘瞻为代表,均出任宰相。

岭南高力士与入朝官员

力士本名冯元一,是中国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被称为千古贤宦第一人,祖籍高州良德霞洞堡(今广东茂名电白县霞洞镇)人。高力士出身于岭南一个十分显赫的家族,曾祖是冯盎,而冯盎的祖母就是辅佐梁、陈、隋三朝,威震南越的无冕之王冼夫人。冯盎是冼夫人最为器重的第三个孙子。高力士10岁时家道破落,其家因株连罪被抄,武则天圣历初(约698年),岭南招讨使李千里进二阉儿,一为力士,为则天赏识,后因小过逐出宫,中人高延福收为养子,一年多后则天又召力士入宫。

高力士家道中落是唐朝打压岭南土著豪族的结果。唐朝代替隋朝,岭南越人在冯盎、宁长真、杨世略等越人领袖的带领下纷纷效忠唐朝,唐初对越人领袖均施以羁縻政策而委以重任,冯盎五个儿子都任州刺史,其中一人还娶礼部尚书许敬宗之女为妻。宁氏家族是仅次于冼夫人冯氏家族的岭南第二豪族,世代为钦州一带越人领袖[4],宁长真降唐后为钦州都督,其子为廉州刺史,同族宁道明为南越州刺史。而循、潮越人领袖杨世略,冈州越人领袖冯士刿亦为循州、冈州刺史。这些越人领袖对朝廷颇为忠心,尤其是冯盎,处处以祖母冼夫人为榜样,其对中央朝廷的忠心及其平生所为几乎就是冼夫人的翻版。归顺唐朝后,贞观十四年(640年),罗、窦诸洞僚人造反,朝廷平叛以冯盎所部2万人为先锋,当时数万叛军占据险要地势,难以组织队伍发起进攻,冯盎于是单骑冲到阵前,连射七箭命中七名敌人,敌军大乱,冯盎率军趁势掩杀平定叛乱。冯盎在世时候其家族依旧势力极大,“盎奴婢万余人,所居地方二千里,勤于簿领,诘擿奸状,甚得其情”[5]。冯盎去世后,朝廷开始有计划地打压岭南越人豪族。贞观二十年(646年)冯盎去世,649年朝廷撤销高州都督府,从高州分地设恩平,再迁移高州州治,以分解冯氏家族的影响力。自南朝至唐初,岭南相当数量的地方官由越人领袖的族人出任,朝廷委任已经成为惯例,隋文帝杨坚甚至设立谯国夫人幕府,授予冼夫人岭南军马调动和官员任免的自治权,唐朝初年对岭南越人领袖也十分倚重。随着岭南社会局面的稳定,朝廷开始设计名目削弱豪强势力。唐高宗时朝廷以岭南、黔中诸州土人出任的地方官不得其才为由,改由中央统一择优选任,即所谓“南选”,到冯盎孙辈已经极少有人出任刺史了。冯盎子冯智戴去世后,其子冯君衡世袭出任潘州刺史,但是武则天长寿初年(约693年)监察御史万国俊到广州诬告岭南流人谋反[6],冯君衡“因以矫诬罪成,籍没其家”,冯君衡子、时满10岁的冯元一被锁拿为奴,并受阉割之刑,后被高延福收为养子,改名高力士。一个叱咤岭南200多年的岭南第一豪族就此衰落,不再以一个豪门家族的形象出现。

诬告构陷冯君衡的万国俊是武周时期著名的酷吏,一生害人无数。他和酷吏来俊臣甚至合著一本叫《罗织经》的书,专门研究如何罗织罪名,角谋斗智。酷吏周兴临死之际,看过此书,自叹弗如,竟甘愿受死;一代人杰宰相狄仁杰阅罢此书,冷汗直冒,却不敢喊冤;即使是女皇武则天面对此书,也叹道:“如此机心,朕未必过也。”诬告构陷冯君衡只能算是万国俊的一个小作品。而另一个豪族钦州宁氏命运与高州冯氏一样,宁长真之后其子孙在地方出任刺史的越来越少。后来冯氏、宁氏后人不断有聚众反叛的反抗行为,朝廷则直接以武力征伐悉数平定。不仅越人豪族被打压消散,唐初在广东全境仍占大多数的越人后裔俚人也渐渐消失,唐末俚人已经不是跨州连郡,而是星星点点存在于广东西部,到北宋之后整个岭南皆不见俚人族称。(www.xing528.com)

景龙中(约708年),临淄王李隆基与高力士相识成为知己,李隆基即位之后高力士成为其重要的近臣、权臣。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陷两京,高力士兵随玄宗入蜀,行至马嵬坡,将士哗变,杀杨国忠,并胁迫玄宗杀杨贵妃,玄宗犹豫不决,力士力劝玄宗而缢杀杨贵妃,平息了兵变。到成都后,高力士因有功受封齐国公。天宝十五年(756年)肃宗称帝,改为至德元年。后高力士随玄宗还京,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赏五百户。上元元年(760年),高力士被诬流放巫州(今湖南怀化)。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高力士遇赦还京,当走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时,知悉太上皇玄宗驾崩,陪伴唐玄宗50多年的他万念俱灰,面朝北方哀哭不止,最终吐血而亡。唐代宗闻听感慨高力士的忠义,复其原官职,并赠封扬州大都督,陪葬于唐玄宗泰陵。除了高力士,来自岭南的宦官杨思勖(罗州人,岭南俚人大首领杨厉之子)也深受唐玄宗信任,在朝廷平定岭南豪族叛乱的历次战斗中屡立战功,杨思勖对唐王朝忠心耿耿,不过杀人手段极其残忍。

唐代来自岭南的人士开始进入中央王朝,明显分为两类,一类是科举制度实行后经考试进入仕途的,出任文职高官,其中以张九龄、姜公辅、刘瞻为代表,均出任宰相。张九龄、刘瞻是从粤北韶州、连州经考试进入仕途的中原汉人后裔,刘瞻祖居彭城(今江苏徐州),后徙居连州桂阳县,是宣宗大中元年(847年)进士,官至宰相。姜公辅祖居甘肃天水,后徙居爱州日南县(今越南清化省安定县),于唐德宗时登进士第,官至朝廷左相。姜公辅、刘瞻政治成就虽不及张九龄,但都以贤明博学著称,中唐时期著名诗人秦系隐居九日山12年后(792年),姜公辅被贬为泉州别驾,也上九日山。两人结邻而居,饮酒赋诗评史论文13年,传为美谈,生活在中国的姜公辅后裔不少,大部分居住在福建石狮市,在越南的姜公辅故乡安定县定成乡,则建有“姜相祠”,属于越南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祠横匾题“状元祠”,门联云:“风雨已摧公主塔;海云长照状元祠。”另一类则是杨思勖、高力士为代表的宦官高官,杨思勖、高力士都出身于岭南越人豪族,本身就具备越人领袖的军事政治才能,基于个人际遇成为宦官,但世代豪族的背景,使他们即使成为宦官也仍为一代雄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