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韬光晦迹,藏器待时,过了十五年。一日,他感到时候到了,说道:“时当弘法,不可终避。”于是走出了四会山区。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正月初八,惠能出山后来到广州法性寺。法性寺现在称为光孝寺,是南越王赵建德的故宅,三国末年建为寺院。广州民间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之说。
惠能来到法性寺时正赶上印宗法师在讲解《涅槃经》,于是也立在廊下听经。这时,院中幡杆上的幡被风吹得飘动了起来。两个正在听经的僧人便讨论了起来,一个说是风在动,一个说是幡在动,众僧觉得两人似乎都有道理,争执不定。这时,惠能站出来,从容地说道:“不是风动,亦非幡动,是你们的心动了。”众人闻听骇然,立刻就传到了印宗处。
印宗年长惠能十余岁,曾向五祖学习佛法,也是禅宗门下。早听说五祖的传人藏入岭南民间,现在闻听此言,疑惑是否六祖现身了,便与惠能讨论佛法,惠能对佛法的解说令印宗叹服,说道:“相比之下,别人对经义的讲解就像是瓦砾,而您对经义的讲解,则犹如金子一般。”于是拜惠能为师。此刻惠能年已38岁,虽为六祖传人但尚未受戒剃度,印宗就在法性寺中一株印度高僧种的菩提树下为惠能剃度。(www.xing528.com)
第二年(677年)惠能重回曹溪,修缮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在宝林寺弘扬禅宗佛法,开辟东山法门,禅宗南宗由此光大。惠能在宝林寺传法37年,宝林寺也被后世称为“禅宗祖庭”。宋朝初年,宝林寺被南汉的残兵焚毁,968年宋太祖下令修复,赐名“南华禅寺”,沿用至今。宋代文豪苏轼贬官岭南,曾居于南华寺,作诗道:“水香知是曹溪口,眼净同看古佛衣。不向南华结香火,此身何处是真依。”元朝末年,南华寺三遭兵火,祖庭衰落。清康熙七年(1688年),平南王尚可喜将全寺重新修整,使之焕然一新。此后至今,南华寺香火极盛,是华南名刹。
惠能在曹溪宝林寺弘扬禅宗,主张“顿悟”之说,影响华南诸宗派,人称“南宗”。当时,与六祖同门的师兄神秀,主张“渐悟”之说,在中原势力颇盛,号称“北宗”。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和唐中宗即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惠能入京,惠能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为理由辞却不去。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报命。唐中宗因赠摩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并命改称宝林寺为中兴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给予法泉寺额,并以惠能新州故宅为国恩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