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在强大的盛世中,宽松富裕的大环境自然激发伟大人物的出现。即便瘴疠之地的岭南也会闪耀智慧的光芒,也会有大才涌现。武则天时代岭南就出现了一位中国佛教界的伟人——禅宗六祖卢慧能,武则天是生活在唐朝两个最杰出的皇帝唐太宗和唐玄宗之间的执政者,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武则天改革科举制度,让大批出身偏远地区的学子和寒门子弟有机会施展才华,唐玄宗时期的岭南籍名相张九龄就得益于此而出人头地。“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6],以张九龄、刘轲、邵谒为代表的粤北名家,不仅代表唐代岭南最高的文学成就,而且从全国来看,文学地位也很高。他们都是科举制度的优秀成果。
唐代粤北地区人口总量、增长速度以及密集程度都在岭南居领先地位,粤北靠近中原,受中原影响最大,地处粤北的韶州、连州成为岭南的要州大郡。早在进入西晋南北朝时,始兴郡便成为岭南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1963年、1982年在连县、韶关西晋墓葬出土的陶犁耙田模型,表现了“耕—耙—耖”水田耕作技术以及漏斗状排水设施,可根据水稻生长期不同阶段对水的需要调节水量,说明粤北一带农业耕作技术已达到当时国内先进水平。唐代文学大家韩愈曾被贬为阳山县令,他在《县斋述怀》写道:“禾麦种满地,梨枣栽绕舍。”这是指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农业技术的提高促进了粤北经济作物种植与商品化生产,元和年间(806年—820年)韶州周某曾将土产生黄茶赠给柳州刺史柳宗元,唐末孙鲂在韶州看到的香药种植已有一定规模:“不独宜韶景,尤须看暑天。药苗繁似结,萝蔓猛如编。”[7]粤北的物产也比较丰富,刘禹锡称连州“山秀且高,灵液渗漉,故石钟乳为天下甲,岁贡三百铢”[8]。杜甫《送段功曹归广州》诗谓:“交趾丹砂重,韶州白葛轻。幸君因估客,时寄锦官城。”[9]刘禹锡《连州刺史厅壁记》说:“连州,苧蕉为三服践,岁贡十笥。”[10]
唐代韶、连二州建立了正规的官学体系,设置州学县学,招收生徒学习经学和医学。地方官吏重视教化,使粤北文化面貌大为改观。元和初周君巢为韶州刺史,“治以镇静为主”,张蒙继之知郡,“修广庠序,蠲除民疾,梗化者莫不灈心焉”。贞元十七年(801年)韩愈为阳山令,“革其夷面鸟言之陋”,南海名士区册、区宏又慕名从游,“切磋砥砺,诵读诗书”,出现“彬彬儒雅”景象。另外粤北地区兴办私学,也培养出不少博学之才。[11]唐前期张氏家族在始兴、曲江私第建立书堂,教育子弟,培养出张九龄等名臣。显庆四年(659年),韶州始兴人张宏雅进士及第,为岭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长安二年(702年),张宏雅的侄子张九龄登进士第。此后。张仲方、张仲孚、刘轲、张绍儒、孔闰、张忠、李金马等亦相继登第。连州第一个登进士第者为桂阳人刘景,大中元年(847年),其子刘瞻进士及第。唐末,连州登进士第者大增,乾符三年(876年)有邵安石,光启三年(887年)有黄匪躬,光化三年(890年)有吴霭,天祐三年(907年)有张鸿、刘赞、陈用拙。这样,韶、连二州登进士第者分别为9人和8人,居岭南各州前列。
唐朝时期粤北文化的代表人物为张九龄、刘轲、邵谒。
张九龄(678—740),韶州曲江人,祖上为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县)人,公元360年西晋永嘉之乱时从河北迁到江南,唐朝初年祖辈因出任韶州地方官移居韶州曲江[12],到张九龄时代曲江张氏已经是粤北一个显赫的文人家族。张九龄的伯父张宏雅是岭南第一个进士,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也是进士出身,是盛唐时期的著名官员,他的家族成员张九皋、张九章、张抗、张采、张随、张恕、张仲方、张俘、张琛等人都名载史册。元朝著名散曲作家、监察御史、礼部尚书张养浩是张九皋的后人。今日广州白云区张村为张氏后裔,翁源县客家围屋八卦围居民自称是张九龄后裔。
张九龄一生取得了三大成就——出仕、文学、修路。仕途上他是盛唐时代唐玄宗的宰相,后世评价为唐代贤相、名相,有“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13]的美称。受人称道的轶事之一是他在宰相任上时,适逢某次安禄山兵败,张九龄断言安禄山日后必反,坚决主张杀掉安禄山以绝后患,但唐玄宗没有批准并释放了安禄山。张九龄去世后不久,曾被其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张九龄。
张九龄对中国文坛的贡献主要是他的诗歌。张九龄在初唐盛唐诗坛中承上启下,上承陈子昂下启王维、孟浩然,为开创群星灿烂空前绝后的盛唐诗歌做出巨大贡献,当时评价为岭南第一人毫不为过。同时,张九龄凭借其政治地位“以文学用臣”,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王昌龄、王维、孟浩然都深受他的影响,形成以“清淡”为特征的诗歌流派。张九龄的五言古诗是唐诗中的上品,流传最广的就是《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14](www.xing528.com)
张九龄对岭南的贡献主要是他开凿了大庾岭道,大庾岭道成为近千年中岭南通往中原最主要的道路。
刘轲是中唐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其祖籍徐州沛县,天宝末年(约750年)其祖父携家由连州迁至韶州,遂成为曲江人。刘轲元和十三年(818年)登进士第,官至侍郎。刘轲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是同时代人,“文章与韩、柳齐名”[15],是古文运动的重要成员,可惜著作传世较少,对后世的影响较小。
邵谒,韶州翁源人,是晚唐时期的诗人。邵谒的经历也颇有趣味,早年邵谒在翁源县城中做一个小吏,一日县令有客人突然到访,县令指使其铺床接待,邵谒不应,县令怒而斥责并赶走了邵谒。邵谒奋然拔刀截其发悬于县门,发愤读书以出人头地。他来到罗江(今翁江)江心巨石上筑屋苦读,但多次应考举人总未能通过,后来适逢诗人温庭筠主考,非常欣赏邵谒的诗作并公开推荐,邵谒从此诗名大振,《全唐诗》选入邵谒诗32首。之后,邵谒苦读的书堂石成为当地历朝历代学子苦读的励志圣地。
邵谒的诗多抨击时事反映疾苦,例如其代表作《寒女行》:
寒女命自薄,生来多贱微。家贫人不聘,一身无所归。养蚕多苦心,茧熟他人丝。织素徒苦力,素成他人衣。青楼富家女,才生便有主。终日着罗绮,何曾识机杼。清夜闻歌声,听之泪如雨。他人如何欢,我意又何苦。所以问皇天,皇天竟无语。[16]
粤北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地理位置有重要的关系,但是翻越南岭道路的不顺畅还是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进一步的人员物资交流,“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17],仅就粤北地区而言,也亟须开通能够顺利到达岭北的通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