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岭南前事:七王之乱引发东部越人冲突

岭南前事:七王之乱引发东部越人冲突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汉之际的东部越人和西部越人是两个亲缘关系较近的不同的族群。东越,是两个有一定自治权的内诸侯国,闽越国和东海国。“七国之乱”的首领是吴王刘濞。汉景帝再起用周亚夫率军迎战,朝廷大军在数月内击溃叛军平息了“七国之乱”。晁错的削藩措施是汉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治国措施,不损害东瓯的利益,造反的都是被削的刘姓诸侯。

岭南前事:七王之乱引发东部越人冲突

南越和闽越(及东瓯)统称“两越”,其实差别巨大。到春秋时期越人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分为居于长江中下游的东部越人和居于岭南的西部越人。越国灭吴国楚国又灭越国,越国国破时,东部越人建立的文明已经达到相当高度,但其民族性尚未完全华夏化。国破后越王勾践的后裔和越国贵族形成各种各样的族群组成的势力中心,当文明失去了国家的保护时,会出现萎缩和退化的状态,东部越人族群有的进入相对落后的闽地山区形成闽越,有的退到东海边渔猎形成东瓯,有的流浪在洞庭湖、鄱阳湖至南岭一带。在秦朝征服岭南之前,岭南的西部越人与华夏文明没有实质性的广泛交往。秦汉之际的东部越人和西部越人是两个亲缘关系较近的不同的族群。

秦末,反秦浪潮席卷天下,东部越人的族群领袖纷纷率族人参与,代表人物有闽越领袖驺无诸、东瓯领袖驺摇、梅岭领袖梅。驺无诸的势力在福建,战国末期自立为闽越王,势力中心在东冶(今福州);驺摇在浙江南部,战国末期自立为东瓯王,势力中心在东瓯(今温州);梅的势力在江西南部。驺无诸、驺摇是越王勾践的直系子孙,梅是越王族后裔。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了驺无诸、驺摇的王号,将他们降为君长(部落首领),在他们的故地上设立了闽中郡,辖有今福建全境,浙江南部,江西东部,广东潮、梅地区。反秦时,驺无诸、驺摇、梅均率族人投奔吴芮麾下,成为吴芮的精锐,吴芮因此号称“番君”。项羽分封时,封吴芮为衡山王,梅为十万户侯,而没有恢复被秦始皇废除的驺无诸、驺摇的王号,因此二人很不满地返回故地,在楚汉相争时再次率族人起兵支持刘邦攻击项羽。

刘邦于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分封诸侯,封吴芮为长沙王,梅为台侯,恢复驺无诸为闽越王,封驺摇为海阳齐信侯,“侯千八百户”[1]。梅由于封地被赵佗占领,率部族西迁与吴芮部属融合。到了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汉惠帝又封驺摇为东海王,民间仍沿袭东瓯王的旧称。[2]公元前192年,汉惠帝又封驺摇为东海王。他们两人的封地相连,闽越在今福建区域,与南越相邻,闽越之北是东海,在今浙南温州、台州,东海之北是吴王刘濞的封地。

汉初,形成了东越与南越两大越人区域。东越,是两个有一定自治权的内诸侯国,闽越国和东海国。南越,是秦朝遗族与西部越人(西瓯人)共同建立的国家,对外向汉朝称臣。由于东越地区不停地造反、攻击,尤其是闽越反复无常地造反、内乱,最终使南越受到牵连,导致南越国灭亡,正在成长的南越文明夭折。

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54年,闽越、东海保持了近50年的和平。闽越和东海在当时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而闽越更为落后一些,维持着自治状态,社会发展较同期的南越滞缓很多,民风彪悍,反复无常,虽然民间厮杀不断,但直到卷入“七国之乱”才出现大的动荡。

“七国之乱”的首领是吴王刘濞。刘濞是刘邦哥哥代王刘仲的儿子,是刘邦子侄辈中勇悍狡黠者,刘邦担心吴地会稽人轻佻强悍,非勇猛雄壮的人无法镇服,因此封刘濞为吴王,刘邦授予印信时看出刘濞面带反相,有些后悔,但已经拜官授印,只能叮嘱刘濞不要造反。刘濞也的确能干,任吴王后能压制镇服一方,开采矿山、盐场,其封国很富有。[3]

公元前156年刘启继位为汉景帝,当时刘姓藩王的势力相对于皇权来说过于强大,呈现干弱枝强的现象,削弱藩王势力以加强中央王朝的实力是当时朝廷上下的共识,汉景帝采用了晁错的方法,在短时间内直接命令削减赵王、楚王、吴王的封地。晁错在《削藩策》一文中提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其观点就是削与不削都会反,长痛不如短痛,索性让矛盾迅速爆发,然后迅速解决。晁错削藩措施引起刘姓诸侯王的极大恐慌,在吴王刘濞的号召下,七位刘姓诸侯王联合以“诛晁错,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一时间七国兵锋甚猛,汉景帝在慌乱之下腰斩晁错,停止削藩,希望平息叛乱,但无济于事。汉景帝再起用周亚夫率军迎战,朝廷大军在数月内击溃叛军平息了“七国之乱”。(www.xing528.com)

刘濞起兵时除了联络各刘姓诸侯王外,还希望匈奴、东瓯、闽越、南越联合造反使天下大乱。但是匈奴没有回应,刘濞的联盟中没有人有信心去说服南越赵佗,闽越拒绝了刘濞的建议,只有东瓯跟随吴王刘濞造反。

晁错的削藩措施是汉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治国措施,不损害东瓯的利益,造反的都是被削的刘姓诸侯。虽然东瓯与刘濞的吴国相邻,但双方并没有过于密切的联系,也没有建立联盟的基础。也就是说,东瓯没有参与造反的合理理由,唯一能够解释的就是东瓯唯利是图、反复无常的族群性格。越国灭亡后,越王室只是被击散,并未被剿灭,四散奔逃后形成很多以王室成员为核心的武装族群,在吴越旧地以及闽地的广大区域中流浪。高贵的出身、强悍的战斗力和机动性、四处迁徙的窘状和不安全感,造成了他们在混战年代敏感、反复的族群性格。

汉朝建立,天下稳定后,东瓯、闽越都有了自己族群自治的区域,本可以像南越那样用心建设自己的领地,但或许动荡时期形成的族群特性使他们并不珍惜拥有的稳定生活,反复无常和滋事攻击仍不时出现。吴王刘濞鼓动东瓯造反,但他没有料到的是当他兵败后,盟友东瓯王仅仅因为收了汉朝的贿赂,像做买卖一样在丹徒将他杀了送给汉朝。先跟随刘濞造反,再收钱杀掉刘濞,再拿着钱回到封地,狡黠凶悍、唯利是图、反复无常的族群性格,是东瓯、闽越的共性。

闽越没有参与吴王刘濞发起的叛乱,但是却接受了刘濞的儿子子驹在闽越流亡。刘子驹痛恨东瓯以小人行径杀了他父亲,经常劝说闽越去攻打东瓯,东瓯和闽越都是越王勾践的直系子孙,秦末共同作战共同建功,但是一个落难流亡的刘姓诸侯之子却真的挑动双方反目相互攻击。经过刘子驹不懈的鼓动挑唆,16年后闽越终于向东瓯发起大规模进攻。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闽越出动军队攻击东瓯,东瓯的势力弱于闽越,不久被围困在城中,几近弹尽粮绝。东瓯一方面准备投降,一方面派人向汉天子告急求援。汉武帝此时继位三年,行事谨慎,征求大臣的意见,权臣太尉田蚡的意见是:“越人之间历来相互随意攻打,而且朝友暮敌反复无常,不值得我们动用大军前去救援。从秦朝就开始抛弃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了。”但是中大夫庄助认为:“如今小国穷途末路来向天子告急,天子不去救援,他们将向哪里去诉苦求救呢?天子又怎样树立威信号令天下?”汉武帝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不动用中央的军队,授命庄助到会稽去调兵出征。汉武帝和他的大臣并没有真正了解东部越人的性格,认为真的需要军队与闽越激战才能平定事端,庄助甚至杀了会稽一个高级官员才迫使会稽太守发兵,但是军队尚未到达东瓯,敏感反复的闽越就领兵撤离了。之后东瓯不愿意再与闽越为邻,请求把全国人民都迁徙到中原去,得到朝廷批准后率领全体民众到江淮一带生活,从此历史上再无东瓯,东瓯人彻底华夏化。

闽越的这次滋事行为之后,汉武帝与包括南越国在内的藩属国共同约定,不得擅自发兵攻击他国,如有冲突可以上报天子裁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