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珠江三角洲所处的位置原是一个多岛屿的浅海湾,西江、北江、东江从不同的方向流入其中。三江所带来的巨量泥沙,不断地在这浅海湾中淤积,又由于世界海洋平面升降变化的巨大影响,这一浅海湾经历着由陆至海和由海至陆交替沉积的复杂过程,到了距今约2000多年前,古海湾终于被沉积物不断淤浅而逐步形成岭南最大的冲积平原。流入这一古海湾的西、北、东三江各自形成三角洲,此外,还有潭江、绥江、流溪河和增江等河流也直接流入这古海湾,冲击而形成各自的小三角洲。这些大小三角洲,相互穿插,相互连接,形成了复合三角洲平原。
在河道纵横、支汊繁密、植物茂盛的珠江三角洲平原上,散布着不少海拔300—500米高的残丘,这是珠江三角洲特有的自然风光。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以前,这里是一片较浅的海湾,湾内岛屿很多,是地质史上丘陵缓慢下沉的遗迹,西江、北江、东江带来的泥沙在这里不断堆积,把这些岛屿连接起来,形成了孤丘散布的三角洲。同时,又由于三条江的泥沙来自不同方向,使三角洲形成了几个顶点,西江、北江的顶点在三水,东江的顶点在石龙,构成了西北江三角洲和东江三角洲。随着三角洲发育,河口向海推移,促使两个三角洲互相连接,互相穿插,联结成形状不规则,既可分又可合的复合三角洲。由于三角洲上水网交织,入海的河口很多,有一个很气派的说法,就叫“八门入海”,自台山崖门到深圳湾全长268公里的三角洲口岸,这八个门自西南向东北一路排开:崖门、虎跳门、鸡啼门、磨刀门、横门、洪奇沥、蕉门、虎门。[3]每个门都景观壮阔,其中磨刀门入海水量最大,虎门形势最为险要,是中国南方大陆通海的重要门户。
珠江三角洲大致在距今6000年左右形成当时的海岸线,北达清远盆地,西达肇庆盆地,东达博罗盆地和潼湖(今属惠州)。距今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西北江三角洲向南已达西樵山、佛山一线以南。距今2000年前的秦汉时代,东江三角洲由东江、增江两三角洲合并,下伸至中堂(今属东莞),南面仍为海域。西北江三角洲向东北延伸已达东海水道(今顺德西南部)。1000多年前的唐代,东江已至东莞城,即东江三角洲顶部已发育。700多年前的宋代末年,岸线南进到各冲缺三角洲中部,东江已达麻涌、大汾、道滘一线,番禺已达榄核、鱼涡头一线,中山岸线在横栏、浮圩(今名阜沙)、黄圃、潭州一线,新会附近宋代已成潮田,礼乐、外海一线成沙,潭江则以双子、黄冲一线在此期发展较快。宋代时珠玑巷南下移民涌入三角洲筑堤开发,把潮田改为坦田,大大加快了围海造田的进程。400多年前的明末,因宋代筑堤束水归槽,各冲缺三角洲加快淤积,成为沙田。明代,由于新移民的进入,民屯和军屯发展迅速,西北部出水成陆的沙洲继续增加,并逐步得到开垦。珠江三角洲的范围从唐代的泷水—江门—桂洲—沙湾—黄埔一线,不断地向南延伸,到了清末,终于形成“八门入海”的自然景观。
珠江三角洲自形成以来,从未停止过增长。由于基岩浅,来沙量大,故向海伸展快,位于珠江口的番禺、中山、珠海常有海洋被填海变成土地。近几十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加之施工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珠江三角洲的人工填海开展得轰轰烈烈。用机械在浅海湾内造地并不困难,每年都会有大片的海湾变成土地,又变成出让用地,再变成房地产开发用地和工业园区。珠江三角洲的岸线不断向海中推移……
在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汉朝设立番禺县时,番禺(今广州市老城区)即面临大海。唐朝的《元和郡县志》则说“广州正南去大海七十里”。那时的珠江口比现在辽阔得多,被称为“古伶仃洋”,现在人口稠密的珠三角大部分地区当时尚在汪洋之中,现今的香港、澳门、珠海、深圳、中山、东莞都是海中一个个独立的岛屿,人迹罕至,蔚为壮观。(www.xing528.com)
【注释】
[1](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领南、沙北固往往出盐,大体如此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蛮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远涉万里,士卒疲劳,比至领南,不复堪斗。”
[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蛮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徙其渠帅三百馀口于零陵。於是领表悉平。”
[3]杜庆棠:《珠江三角洲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及安全问题》,载《广东地质》,2006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