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贝壳工艺品制作方法-文化都昌.技艺卷

贝壳工艺品制作方法-文化都昌.技艺卷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制作贝壳编织工艺品所采用的贝壳一般比较小,具有观赏性。贝壳编织工艺品需要悬挂,有的人也可以佩戴装饰,对于特别突起的边角,可以用砂轮进行打磨。贝壳编织工艺品种类繁多、装饰性强、携带方便,特别受旅游者喜爱。他从事贝类工艺品加工有10年,先是加工贝壳纽扣,再到贝类首饰,这两年转到生产贝壳马赛克装饰材料上。身宽体厚的蚌壳是加工生产马赛克装饰品的上等贝材。

贝壳工艺品制作方法-文化都昌.技艺卷

1.打磨。制作贝壳编织工艺品所采用的贝壳一般比较小,具有观赏性。贝壳一般不需打磨。贝壳编织工艺品需要悬挂,有的人也可以佩戴装饰,对于特别突起的边角,可以用砂轮进行打磨。由于贝壳又硬又脆,打磨时注意选择颗粒适度的砂轮,用力要适度均匀,贝壳最好放在台钳上或者工作台上进行。

2.钻孔。选择要穿过的贝壳处轻轻用锤子敲打锥子钢钉定点,然后用钻钻孔。

3.上光。用油漆上光,使其美观的同时又能避免贝壳氧化变色。一般用清漆(醇酸油漆),也可以用液态蜡来上光。

4.串联。一般用彩绳将贝壳串联起来,贝壳之间打结隔开。

5.调整美化。根据设计和实际效果调整间距和次序,以获得满意效果。贝壳编织工艺品种类繁多、装饰性强、携带方便,特别受旅游者喜爱。

链接一:

贝片生辉

一辆重型货车沉稳地驶进腾骏贝类工艺有限公司的厂区。车上装的是三角蚌。

这是一个有着110个员工的厂子,专门从事生产加工贝类建筑装饰品。像这样的公司,周溪有10多家,它们引领着当地贝类产品的市场走向。

在周溪,除了梅沙和虬门两个加工珠贝的专业村外,还有许多零散的加工户,那些大大小小的村庄里,只要有机器鸣响的农家,就是一个加工体。如果说腾骏贝类工艺有限公司是“正规军”的话,那么这些农户就是“地方军”了。

20年前,周溪人加工珠贝产品的蚌壳都是来自眼前的鄱阳湖。随着加工量的逐年加大,当地的蚌壳资源到了枯竭的境地,他们不得不依靠在外省采购,甚至从国外进口,来维持生产秩序正常化。

和许多同行一样,腾骏的总经理邵建华也经历了从打工仔到办厂当老板的过程,算来,他在家乡创办的这家公司也只有10年的发展史。可就是在这并不很长的时期内,他的产品已跻身国内外市场,还在北京、深圳拥有自己的分支机构。

满满一车蚌,让几个搬运工花了2小时才卸完。一车蚌有30吨,邵建华的公司一个月就要“吃”掉3车。

从一片蚌壳身上,切割出数小块贝片后,其边角料所剩无几。要使一片蚌变成贝类产品,需经过切片、磨平、修边、挑选、粘贴、打磨、抛光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一片蚌到最后,邵建华看到的,已是无比光鲜、色泽诱人的成品了。他说,这些产品是大都市高级酒店、宾馆的墙面装饰材料,澳门皇冠酒店用的就是他公司生产的。

今天,珠贝不仅仅是装饰主人的专利,人们正在用它来美化公共环境

腾骏的展厅里,陈列着自主研发的系列样品,从它们身上,人们看到了珠贝多彩的前景。

(选自《我的都昌》一书)(www.xing528.com)

链接二:

浪淘梅沙

经过一番质检,曹长星将一片片贝类马赛克墙面装饰品有序地装进纸箱,下一环节是交由物流运送。

几乎每一天,曹长星都会在互联网上接到订单,也有成品走出家门。

曹长星在湖边的梅沙村长大。对年轻的他来说,捕鱼似乎是父辈的故事。从这一代渔民的儿孙起,家乡好像少了鱼虾的跳跃,多了贝壳的光鲜与亮丽。

他的作坊设在自己家中,从事加工的员工20个,除去外出参观考察跑订单,通常情况下,曹长星都是和员工们在作坊里度过。

他从事贝类工艺品加工有10年,先是加工贝壳纽扣,再到贝类首饰,这两年转到生产贝壳马赛克装饰材料上。

梅沙村有380户人家,像曹长星这样的加工户占到了八成以上。这样的队伍,在周溪,早已形成了“梅沙现象”。

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多种经营”的词汇还没有开始广泛运用,经济模式的僵化是那些年月人们难以打破的农业樊笼。而梅沙人算是例外。在大集体年代,梅沙就拥有了自己的捕捞船队、运输船队,还有纽扣加工厂和水产养殖场,他们创下了劳动日人均2.2元的高值纪录。

现在看来,梅沙人构建的劳动生产体制,实际上是对“多种经营”超前的践行与检验。

梅沙人的胆识和眼光,不仅源于自身潜能,还源于这片生长的土地。

与梅沙一样,相邻的虬门村从事珍珠养殖、贝类加工的户数,占到全村户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有人称之为“虬门模式”。

身宽体厚的蚌壳是加工生产马赛克装饰品的上等贝材。往往,曹长星的哥哥带领员工做出毛坯,再由他的员工加工出成品。

今天,20箱产品整装待发,它的去向是上海

(选自《我的都昌》一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