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都昌县周溪贝业百年史话》载,1921年,周溪古镇李咸友在江苏太湖看见人们用贝壳制衣扣,销路甚广,经济效益很好。鄱阳湖有的是贝壳,他留此学做纽扣,三月技成,回来后在饶州办起了纽扣作坊。邻居沈传俊闻风赶往饶州,察看详情,心生“借鸡下蛋”之计。是年隆冬,沈传俊沿长江顺流东下,直抵江苏太湖。他用高薪聘请了太湖徐、丁两位师傅,又购得6部崭新的纽扣车,配全了其他工具,来周溪招徒办厂,几个月下来盈利不少。接着,梅沙嘴村、周溪街上的曹家巷、冯家巷,沿湖许多村庄的人,纷纷买车制锉办起了贝壳纽扣厂。
1930年前后,周溪的纽扣车达到了500部。伴随纽扣业的发展,次生产业也应运而出,如扒蚌业、制锉业、打管业、车修业。上海老板王宝财闻风而来,长驻古镇曹明福家,日本商贾大岛长驻古镇沈传俊家,江苏老板裴某长驻梅沙曹明进家。王宝财和东家密切合作,把收购的毛子坯源源不断运往上海,由驻沪陈宝琛、谢继德负责营销。周溪贝业初兴,激活了当地贸易,古镇成为鄱湖北岸繁盛的贸易市场。
1946年,国内战争爆发,国民党中央银行发行的“关金”剧烈贬值,周溪贝壳纽扣人看着自己用血汗换来的“关金”一夜之间变成草纸,哀伤不已,欲哭无泪。周溪一家家纽扣厂纷纷关门,众多收购商偃旗息鼓,相继黯然走出周溪,贝业骤然跌入低谷。在沉默了数月之后,周溪贝业的脉搏又悄然跳动,而原来坐镇老街曹明福家的上海老板王宝财还没走,他正在等待时机,把积压的200包“福记”毛子一举运往大上海。王宝财、曹明福、陆耀宗3人亲送200包毛子一同来到香港,顺利拜会了克兰老板。克兰是个“中国通”,非常精明,带着沈得志,亲自过目验货,次日就过磅收购,如数付款,还签订了一份详细的长期供销合同。
曹明福从香港胜利归来后,为周溪濒临绝境的贝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曹明福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就是书写、张贴广告:用银圆或大米收购质优毛子。周溪人奔走相告,喜上眉梢,几百部纽扣车又吱扭吱扭地欢唱起来。曹明福自己也开办了较大规模的纽扣厂,专门招收办不起厂的熟手进厂打工,按质定量,每月工薪老秤三担干谷,超量加酬;又无息贷款给一批缺资金的厂家,保证毛子不对第二家销售,曹亦保证公平交易,不苛求,不压价,从此生意蒸蒸日上。
新中国的诞生,为周溪贝业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周溪贝业开始向集约型经济发展。
1953年,土地改革结束后,接踵而来的是政府号召农民成立互助组,周溪有纽扣车的农户加入纽扣合作社。周溪后湖成家村的成广东,担任周溪纽扣合作社首任社长。入社业主每部车要交12斤毛子作为股金,社员据此分享红利。社总部设在周溪老街,负责各村组的原料调配和核定产额、工资发放。当年,周溪全乡纽扣车达700部,560多部率先加入纽扣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周溪贝壳纽扣业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员收入远高于当时的乡干部和教师,贝业特别兴盛的梅沙嘴村平均每户有一部脚踏头车,村民安居乐业。贝业的集约化发展使周溪人民战胜了1954年的特大洪水灾害,走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1956年,都昌县委决定在周溪创办纽扣厂,县委委员蔡家贵任党支部书记,南下干部常凤来任厂长,招收了280名工人,以柴油动力机代替了脚踏头车,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1957年,是周溪贝壳纽扣厂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是年,纽扣厂机房安装了卧式柴油机,车间增添了头车、二车以及造型、钻孔、漂光的各种机械生产设备,全由柴油机带动。分布在周溪其他各村的纽扣合作社(依然以自然村为单位)转为村级纽扣厂,毛子仍由合作社总部管辖下的贸易公司负责收购。当年周溪老街有株洲贸易公司、都昌买一公司,他们把收购的毛子和成品直接运往上海。(www.xing528.com)
1958年,都昌县周溪纽扣厂转为地方国营企业,隶属县二轻局,产品以纽扣成品为主兼出毛子。马辉任担任党委书记,李敬杨担任厂长,职工吃回供粮,工厂产销两旺,势头很好。社会巨变促进了周溪纽扣业的快速发展。
周溪纽扣厂自创办以来,连续十年在全县地方国营企业中占据领先地位,历年上交的税收总是高居榜首,它不仅仅是周溪公社公认的“摇钱树”,也是县委县政府看好多年的聚宝盆。1960年春,都昌县委决定将周溪贝壳纽扣厂迁进县城,更名为“都昌县贝壳纽扣厂”,厂址设在离县城中心区不远的周家嘴,以该地一家倒闭的瓷厂为生产基地。
周溪贝壳纽扣厂进城之际,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社会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大跃进”的狂热不但没有消退,反而还继续升温,“一平二调”之风不间断地猛刮。纽扣厂进城当年,正遇到九江地委向都昌这个人口大县要劳力支援柘林水库工程建设,而都昌县贝壳纽扣厂有员工300余人,是都昌最大最有影响的厂子。县委为尽快完成九江地委下达的劳力计划,一举抽调纽扣厂百余名职工开往柘林水库支援建设。同年,举国上下掀起“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之风,各行各业都在响应这一号召,支援农业第一线,都昌贝壳纽扣厂近100名职工返乡种粮,下放职工每人发放100元安家费。同时由于天灾,粮食严重短缺,政府计划发给的粮食指标只够充饥,不够吃饱;市场上副食品、蔬菜、日用品更是奇缺。工人们工资低微,一个工人一天的工资收入仅够买两只鸡蛋,一个月的工资收入不够买100斤红薯。是年,都昌经济失调,百业凋敝。鄱阳湖上见不到扒蚌壳的船只,纽扣厂买不到贝壳,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留城职工不得不做着岸上湖中两份事——岸上做车工,下湖做“摸工”(捞贝壳)。面对纽扣厂每况愈下的局面,1963年年底,厂领导自知力难回天,报请县委根据实情,做出了“解散都昌县贝壳纽扣厂”的决定。凡属周溪籍职工一律回乡,只剩下10余名江苏籍职工留厂做胶木扣,勉强支撑生产。
1966年9月,程功贵邀请原厂职工刘昌俊、曹光财、成家属、张扬礼等人组成“上访团”,请求县委批准重建周溪纽扣厂。时任都昌县县委书记方志彬批示:同意纽扣厂在周溪重建。然而,更大的困难接踵而来,一无资金,二无场地。大家集思广益,决定将红卫兵视为迷信产物的周溪中坝北头江家嘴的大破庙建为厂址。程功贵带领工人在公社医院旁6亩荒地上,用3个月时间建起了长达45米的简陋厂房。1967年1月,116部纽扣车在新的厂房里投产了。投产后的纽扣厂经济效益颇好,不仅添置了设备,还提高了职工的福利待遇。
1974年,纽扣厂上缴累计超过万元给公社。死而复生的周溪贝壳纽扣厂成为全公社当之无愧的先进单位,在全县工业企业中经济效益也走在前列。
1980年,全厂工业总产值达122万元,实现利润7.05万元,上缴税利3.3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效率14000元/人。纽扣厂生产的“庐山牌甲基丙烯酸甲酯纽扣”,1981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5年复评仍为省优质产品。80年代前期,该厂经济效益显著。1986年起,该厂一度处于亏损和半停产状态。1987年秋,主管部门对该厂进行了一系列整顿和改革,企业生产逐渐复苏,至当年年底,全厂在职职工130人,退休职工21人,固定资产原值29.318万元,净值18.769万元,年总产值27万元,亏损总额仅6.4万元。1988年,该厂被划分为3个小分厂,即有机化工厂、胶木电器厂、二轻机械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