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都昌.技艺卷:传承影响与瓷厂发展

都昌.技艺卷:传承影响与瓷厂发展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都昌人的冶陶技术是父传子、兄传弟,“看家本领不传外埠人”的祖训保持了600多年,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国营瓷厂,技艺才有所外传。九会都冠社名,即脱胎、二白釉、青釉、四大器、四小器、酒令盅、七五寸、可器、碎石器等。都昌瓷厂投资16万元,兴建厂房8栋,建筑面积为4000平方米,职工有500余人。省轻工厅派出工作组来都昌考察,下拨20余万元,支持都昌发展陶瓷产业。

都昌.技艺卷:传承影响与瓷厂发展

都昌人在景德镇从事陶瓷生产是从元末明初开始的。朱元璋陈友谅鄱阳湖大战时,得到过都昌七姓渔民的帮助。当时,元末的皇家制陶官和高级匠人逃的逃,死的死,散的散,整个制瓷工业处于断层衰落阶段。皇帝便下令允许都昌七姓渔民享受半渔半工,不做军户匠户的自由民去冶陶,子孙永世不迁移的待遇。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景德镇陶瓷工业被乐平人的矿石、都昌人的作坊、徽州人的木柴、丰城人的销售所垄断,形成约400年的平稳格局。都昌人的冶陶技术是父传子、兄传弟,“看家本领不传外埠人”的祖训保持了600多年,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国营瓷厂,技艺才有所外传。

最早来到景德镇的都昌瓷业工人是甲子团,即南峰、芗溪一带的人,他们靠近鄱阳湖滨,人多地少,十年九淹,谋生不易,又离景德镇较近,百里旱路,一日即到。

民国时期,都昌去景德镇做瓷器的工人最多。在景德镇的众多行帮中,三窑九会是以经营大致相同的陶瓷品种的小窑主和窑老板为基础分别组成的手工业主帮会。三窑九会聚集着都昌大、中、小窑户千余家,控制着整个烧窑业和圆器业。三窑,即陶成窑(烧磋窑业)、允成窑(造古器业)、裕成窑(造灰可器业)。九会都冠社名,即脱胎、二白釉、青釉、四大器、四小器、酒令盅、七五寸、可器、碎石器等。

大跃进”时期,都昌开始逐步发展机械工业,陶瓷工艺也得到进一步改进。1958—1959年,全县出现全民办工业的热潮,先后办起了多家瓷厂。(www.xing528.com)

陶器社 陶器社的前身是都昌镇蔬菜大队的石灰窑。蔬菜大队于1966年在县造船厂(即第一小学对面)创办了两眼石灰窑、一眼砖瓦窑,主要生产石灰和烧制少量的砖瓦。1968年冬,县政府指示,蔬菜大队要种好蔬菜,保证县城的蔬菜供给。为此,都昌镇公社将蔬菜大队创办的三眼窑改建成陶器社,陶器社隶属于都昌镇工业服务所。该社用牛踩泥,手工做坯,主打产品有陶制花钵、取暖用的各种火钵,也定制瓦片。

都昌瓷厂 1958年,东湖之畔竖起了一座瓷窑——都昌瓷厂。都昌瓷厂投资16万元,兴建厂房8栋,建筑面积为4000平方米,职工有500余人。产品以日用瓷即以红花装饰画面的碗、盘类居多,也生产低压电瓷。省轻工厅派出工作组来都昌考察,下拨20余万元,支持都昌发展陶瓷产业。1960年,全国陶瓷工作会在郑州召开,省政府特分派都昌一个名额,厂长冯祖象作为都昌代表光荣出席会议。

20世纪80年代,都昌多家瓷厂产销两旺。但是,由于制瓷业环境资源不丰富,加上手工技艺的逐渐削弱,都昌人在景德镇的制瓷业逐步发展,本地瓷业却日益衰退。进入21世纪后,都昌县的制瓷业基本消失殆尽,随着老一代瓷业工匠的离去,传统的制瓷技术也濒临失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