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是我们人类所有行为的场所。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使用“空间”这个词,是用来形容由环境元素中的边线和边界所形成的三维的空处、场所或空洞。场所空间的创造是园林设计的基本目的。在用地规划、方案设计、景区布置时,理清各功能区之间的功能关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后,在此基础上还需将其转化为功能性的可用的空间。
(一)感受场所空间
场所空间指的是为人提供公共活动的空间,如街道、广场、庭院、入口空间、娱乐空间、休息空间、服务空间等,因此每个空间都因其组成的基地元素,如地面、植物材料、人行道、墙体、围栏以及其他的结构的不同,使其具有特定的形状、大小、材质、色彩、质感等性质,这样综合地表达了空间的质量和空间的功能作用,影响并塑造着人们对城市环境空间的视觉感受。
空间包含地面、顶面、垂面三个组成部分。一个成功的场所空间营造就是要采用合适的材质对三个面的赋予、安排。如地面可以采用不同色彩的地砖、草坪(地砖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大小、颜色;草坪可以有不同纹理等特点);顶面可以采用硕冠的乔木,凉亭、棚架、藤架等;垂面的构成可以采用小乔木、栅栏或矮墙加藤类植物等。在设计中结合色彩、质地、纹理等方面采用不同的素材,并加以适当的安排可以成功地营造出人性化的场所空间。
现代城市往往过分强调建筑单体和城市的功能,而忽略公共空间中人的活动,忽略庇护与场所的作用。如在空旷的场地上竖起一堵墙,就有了向阳面和背阳阴影面,在不同季节和气候下,或沐浴阳光,或纳凉消署,人们各得其所,景观中对围护面的合理布局,将有利于创造户外宜人的空间。
场所空间会让人形成对特定空间的审美知觉。当人们活动于其中时,又会以自己前后左右的位置及远近高低的视角,在对周围建筑景观的观看中形成各种不同的空间感受及空间的心理审美。
(二)空间的形式
园林空间有容积空间、立体空间以及两者相合的混合空间。容积空间的基本形式是围合,空间为静态的、向心的、内聚的,空间中墙和地的特征较突出。立体空间的基本形式是填充,空间层次丰富,有流动和散漫之感。设计空间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例如,草坪中的一片铺装、或伸向水中的一块平台,因其与众不同而产生了分离感。这种空间的空间感不强,只有地这一构成要素暗示着一种领域性的空间。再如,一块石碑坐落在有几级台阶的台基上,因其庄严矗立而在环境中产生了向心力。由此可见,分离和向心都形成了某种意义和程度上的空间。
(三)空间的组织
空间组织包括空间个体和空间群体两方面。单个空间的设计中应注意空间的大小和尺度、封闭性、构成方式、构成要素的特征(形、色彩、质感等)以及空间所表达的意义或所具有的性格等内容。多个空间的设计则应以空间的对比、渗透、序列等关系为主。
1.空间的尺度与大小
尺度是空间具体化的第一步。在场所空间被使用的时候,应该以人为尺度单位,考虑人身处其中的感受。在人的社交空间中,尺度的界限也存在。
从人际交往关系看,0.45m是较为亲昵的距离。0.45~1.3m是个人距离或者私交距离。3~3.75m是社会距离,指和邻居同事之间的一般性谈话距离。3.75~8m为公共距离,大于30m的距离是隔绝距离。
从另一角度看,20~25m见方的空间,人们感觉比较亲切,能辨认出对方的脸部表情和声音。距离超出110m的空间,肉眼只能辨别出大致的人形和动作,这尺度也称为广场尺度,超出这一尺度,才能形成宽阔的感觉。390m的尺度是创造深远宏伟感觉的界限。
空间的大小应视空间的功能要求和艺术要求而定。大尺度的空间气势壮观,感染力强,常使人肃然起敬,多见于宏伟的自然景观和纪念性空间。有时大尺度的空间也是权力和财富的一种表现和象征,小尺度的空间较亲切怡人,适合于大多数活动的开展,在这种空间中交谈、漫步、坐憩常使人感到舒坦、自在。
2.空间的围合与通透
空间的围合与通透程度,首先与垂直面的高度有关。垂直面的高度有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相对高度是指墙的实际高度和视距的比值,通常用视角或高宽比D/H表示。绝对高度是指墙的实际高度,当墙低于人的视线时空间较开敞,高于视线时空间较封闭。空间的封闭程度由这两种高度综合决定。
空间围合与通透程度的另一因素是墙的连续性和密实程度。同样的高度,墙越空透,围合的效果就越差,内外的渗透就越强。垂直面的位置设置、组织方式对人的行为也有很大影响,不同位置的墙面所形成的空间封闭感也不同,其中位于转角的墙的围合能力较强。另外同样一堵墙,在它中间开个口时,对人的视线与行为引导就大不一样,使空间由静止转变为流动,由闭塞转向开放。
3.空间的实与虚
通过空间的垂直墙面创造空间的虚实关系。
(1)虚中有实
以点、线、实体构成虚的面来形成空间层次,如马路边上的人行道树、广场中照明系统、雕塑小品等都能产生虚中有实的围护面,只是对空间的划分较弱。
(2)虚实相生(www.xing528.com)
墙面有虚有实,如建筑物的架空底层、景廊大门等,既能有效划分空间,又能使视线相互渗透。
(3)实中有虚
墙面以实为主,局部采用门洞、景窗等,使景致相互借用,而这两个空间彼此较为独立,如商业区的骑楼建筑。
(4)实边漏虚
墙面完全以实体构成,但其上下或左右漏出一些空隙,虽不能直接看到另一空间,但却暗示另一个空间的存在,并诱导人们进入。
4.空间的限定对比形式
空间与空间之间通过差异化的设计,让人产生不同空间感觉和体验。覆盖空间:覆盖空间就是设计用植物或建筑小品等材料设置在空间的顶部产生覆盖效果。
设置空间:一个广阔的空间中有一棵树,这棵树的周围就限定了一个空间,人们可能会在树的周围聚会聊天,任何一个物体置于原空间中,它都起到了限定的作用。
隆起和下沉空间:高差变化也是空间限定较为常用的手法,如主席台、舞台都是运用这种手法使高起的部分突出于其他地方。下沉广场往往能形成一个和街道的喧闹相互隔离的独立空间。
空间材质的变化:相对而言,变化地面材质对于空间的限定强度不如前几种,但是运用也极为广泛。例如,庭院中铺有硬地的区域和种有草坪的区域会显得不同,是两个空间,一个可供人行走,而另外一个不可以。
5.层次与渗透
空间的层次有向深部运动的导向,一是利用景观的组织使环境整体在空间大小、形状、色彩等的差异中形成等级秩序,如中国群体空间中多级多进的院落,在空间中分出近、中、远的层次,引导人们的视线进行向前、向远的渗透,从而吸引人们前进。二是从人的心理角度,建立起与环境认知结构相吻合的空间主次的划分。利用实体的尺度和形式有效划分空间,表现并暗示相关空间的重要性。三是以实体的特殊形式塑造环境的主角,尽管尺度相对小,也往往能从环境中脱颖而出。
没有层次就没有景深。中国园林景观,无论是建筑围墙,还是树木花草、山石水景、景区空间等,都喜欢用丰富的层次变化来增加景观深度。层次一般分为前(景)、中(景)、后(背景)三个大层次,中景往往是主景部分。当主景缺乏前景或背景时,便需要添景,以增加景深,从而使景观显得丰富。
空间层次的另一含义是讲究领域的组织,城市的环境空间要满足不同类型的领域的要求,如儿童乐园、老年人聚会场所等。如在广场的周边设立些提供庇护、不受侵犯的小空间,确保小范围的交际需求,体现对人的更多关怀。
空间的划分能丰富空间层次、增加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拉长游程,从而使有限的空间有扩大之感。
6.空间的引导与序列
序列是指依据人的行为,空间上按功能依次的排列和衔接,时间,上按前后相随的次序逐渐过渡,景物的步移最易造成感觉,将人的行为转换成空间与之相对应。如何在空间的过渡中充分体现空间层次的序列变化,以景观节点形成连串的视觉诱导和行为激励,呈现一种向既定目标运动的趋向呢?
中国传统的空间序列“有起有伏,抑扬顿挫,先抑后扬”,不仅满足使用功能,而且让人获得良好体验。空间序列的组成一般有四个阶段:起始阶段、铺陈阶段、高潮阶段、终结阶段。
环境设计往往采用直接的方式,以良好的视觉导向,利用色彩、材质、线条等形成方向暗示,如铺地、绿化等组合;以开合、急缓、松紧等有节奏的配置形成空间的序列,如步行街、庭院等的设计,虽然不必追求强烈的空间序列感,但通过空间形态的收放、重复等变化加强空间的节奏使平淡的空间更亲切、更具魅力。
在绿化配置上,通过时而密植上中下层次的植物、时而开敞的草坪,丛植和孤植等植物配置来体现这种空间的疏密对比。
从导向性角度分析,空间设计中通过有意的引导和暗示能指引人们沿着一定的方向路线,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获得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如热闹,向有活动的地方聚集,疲劳时寻觅休息地,避风雨,选择有绿荫的空间,寻找具有社会认同的空间。一个建筑、一片水体、一件小品、一棵大树、一处色彩与材质的变化,在空间中都可能因为与周围环境的区别而备受关注,成为对人的行为的诱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