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园林景观设计施工研究: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尽善尽美

园林景观设计施工研究: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尽善尽美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一幅优秀的园林景观,从规划设计、施工到养护管理,全靠科学,只有靠科学,园林艺术才能尽善尽美。因此,园林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所以,园林艺术的实现,是由多种艺术人才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努力完成的。一般说来,园林艺术并没有反映生活和自然中丑陋的东西,而反映出自然意象却是令人愉悦的。

园林景观设计施工研究: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尽善尽美

(一)园林艺术及特点

中国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其完整的理论体系早在公元1631年即见于明代计成所著《园冶》一书中。书入日本,被誉为“夺天工”,可见对它的高度评价。专门名词“造园”是他先提出来,后来日本人沿用。

16世纪的意大利、17世纪的法国和18世纪的英国,园林被视为一门极其重要的融合各种艺术的荟萃艺术。1638年,法国园林家布阿东索的著名作品《论园林的艺术》问世,他的主要论点是:“一个人所能发现的最完美的东西,如果不加以组织和排列整齐,就是有缺陷的。”17世纪下半叶,法国造园学家勒特持提出要强制自然接受统一的法则,他主持设计的凡尔赛宫苑,利用地势平坦的特点,开辟大片草坪花坛、河渠,创造宏伟华丽的园林风格,被称为“勒诺特风格”,并被西欧各国竞相模仿。德国著名古典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在其美学著作中指出:“园林艺术为精神创造了一种环境,一种第二自然”。在他看来,“园林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根据绘画原理创造的,一种是根据建筑原理建造的,因此必须将绘画原理与建筑要素分开。”它们试图模仿大自然,将大自然景物中那令人心旷神怡的部分,集中在一起,形成完美的整体,这就是园林艺术;建筑则以建筑方式安排自然事物;人们从大自然取材花草树木,就像建筑师为建造宫殿而取自大自然的石头、大理石和木材一样,花木是活生生的。利用建筑的方式布置花草树木、喷泉、水池、道路、雕塑等,这就是园林艺术。因为艺术观不同,所产生的园林风格也不同。但是作为上层建筑的园林艺术,本来是容许多种风格存在的,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思想感情的交流,各自的风格都在产生惟妙惟肖的变化,从而使园林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日新月异。

它与其他艺术有共同之处,就是通过典型形象来反映现实,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人们的情绪,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区别在于:园林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象还是一种物质环境,园林艺术是对环境进行艺术加工的理论和技巧,园林艺术具有自己的特色。

1.园林艺术是与功能相结合的艺术

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多个方面的要求出发,考虑到园林艺术性与功能性的要求,达到艺术与功能的高度统一。

2.园林艺术是有生命的艺术

组成花园的主要材料是植物。以植物的形态、颜色、芳香等为主题,以植物的季节变化为主题,以植物的形态、颜色、芳香等为主题。植物是有生命的,因此园林艺术具有生命的特性,它不像绘画和雕塑艺术那样抓住瞬间的形象凝固不变,而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形体,并因植物之间相互消长而不断改变园林空间的艺术形象,因此园林艺术是有生命的艺术。

3.园林艺术是与科学相结合的艺术

园艺学是一门集功能于一体的艺术,因此,规划设计首先要考虑其多种功能要求,对服务对象、环境容量、地形、地貌、土壤、水源及其周边环境等进行仔细的调查研究后,才能开始规划设计。园建、道路、桥梁、挖湖堆山、给排水工程、照明系统等都要根据工程技术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以保证工程质量。由于物种的不同,植物的生态习性、生长规律和群落演替过程等也存在差异。要想实现长势强健、枝繁叶茂,就必须因地制宜、适树、适度利用,再加上科学的管理,这是植物造景艺术的基础。总之,一幅优秀的园林景观,从规划设计、施工到养护管理,全靠科学,只有靠科学,园林艺术才能尽善尽美。因此,园林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4.园林艺术是融汇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园林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融合文学、绘画、建筑、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等艺术门类。他们在各自的位置上起着充分体现园林艺术的作用。各种艺术的综合,必须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形成一套适合于新条件、能统领全局的总体艺术法则,从而体现综合艺术的本质。

由上述四个特点可以看出,园林艺术不是任何一种艺术可以替代的,任何专家都不可能独立完成造园任务。有些人说造园家就像乐队指挥或戏剧的导演,尽管他并不一定是一位高明的演奏家或演员,但他却是乐队的灵魂、戏剧的统帅;尽管他并非高明的画家、诗人、建筑师等,但他能以园艺学原理及其他各种艺术、科学的知识统筹规划,将各艺术角色置于合适的位置,使彼此相互协调,从而提高其整体艺术水平。所以,园林艺术的实现,是由多种艺术人才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努力完成的。以上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园林艺术中反映现实与反作用的特殊性。一般说来,园林艺术并没有反映生活和自然中丑陋的东西,而反映出自然意象却是令人愉悦的。古代园林中的园林景物,尽管存在着虚伪的自我标榜和封建意识的反映,但其艺术形象却通过感官的快感,产生了心理、情感上的美与乐,所谓“以情为起,以情为志”。

自然没有阶级性,自然美的艺术表现方式将引起不同阶层的共同美感。园林可以表现一定的思想主题,但反映现实比较模糊,无法具体描述事物,因此,它的思想教育作用远不如小说、戏剧、电影,但它却能给人以一种正面情感的感染,在精神和文化方面的陶冶作用,有益于身心健康,建设精神文明

这些特点决定了园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相互适应的程度。这种形式也可以包含更广泛的思想内容。例如,中国传统园林既有玄学,又有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意识。大自然的园林形态,既可以表现帝王或封建文人的思想,又可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能反映社会现实,也不意味着它的形式和内容会脱节。园艺型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技等各方面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时代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在今天,无论是我国的社会制度,还是时代潮流,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巨大变革,新的生产力极大地推动着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一种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园林艺术形态,一种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园林艺术形式,将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简言之,园林艺术主要研究园林创作的艺术理论,包括园林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构思与总体布局、园景创作的各种手法、各种形式构成的各种原则在园林中的运用等。

(二)园林美

要研究园林艺术,首先要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园林美。关于美的问题涉及哲学范畴,已有许多美学专著可供参考。在这里提出三个概念,将有助于对美的理解。第一,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就是一定数量的体现,美就是和谐,一切事物凡是具备和谐这一特点的就是美。”这一论点对以后西方文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第二,德国黑格尔(1770—1831)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情显现”,并且辩证地认为“客观存在与概念协调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质”,这种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来源之一。第三,“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的感情的观赏形象,就是美”。辩证唯物主义美学家认为,没有美的客观存在,人们不可能产生美感,美存在于物质世界中。马克思认为,任何物种都有两个尺度,即任何物种的尺度和内在固有的尺度。这两个尺度都是物的尺度,是相对而言的。内在固有的尺度是指物的内在属性,内在特征。那么与之相对的任何物种的尺度是指物的外部形态,特定的具体物质形态。它作为特定物所特有的属性,这个属性不是它的共性、种属性所包括了的。例如,黄河除了具有河流的共同属性外,还有它自己的特点,像水流浑浊,泥沙严重淤塞,有些地方成为地上河等。因此我们认为马克思所说的两个尺度的关系,就是物的个性与种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在两个方面的美的条件关系,美的规律就是这两个方面的高度统一的规律。这种对立的统一关系是处于永远不停顿的运动变化状态。因此,对于同类一系列的个别事物来说,各自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平衡的,有的两者之间统一的面占优势,呈现出事物美的一面,有的两者之间对立面占优势,则呈现出事物丑的一面,有的只达到一般的统一,则事物呈现平庸。因此,通过对事物的这种关系属性的研究,可以给“美”下个定义:美是事物现象与本质的高度统一,或者说,美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是通过最佳形式将它的内容表现出来。(www.xing528.com)

1.自然美

凡不加以人工雕琢的自然事物如泰山日出钱江海潮、黄山云海、黄果树瀑布、云南石林、贵州将军洞等,或其声音、色泽和形状都能令人身心愉悦,产生美感,并能寄情于景的,都是自然美。

自然之美源于自然,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邕州柳中丞马退山茅亭记》一文中提到“夫美不自美,因人而显”。自然风景美是客观存在的,离开了人就没有美,只有和人有了联系,才有美和丑的区别。”黑格尔说:“……生活这一自然事物之所以美丽,既不在于它本身,也不在于它为了展示美。”自然美就是为别的事物而美,也就是说,为我们美,为审美意识而美。这种观点和柳宗元的看法相近。自然之美体现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只有与人发生关系的自然,才能成为审美对象。

自然美美在哪里?自然界的事物并不是一切皆美的,只有符合美的客观规律的自然事物才是美的。例如,孔雀比野鸡美,梅花桃花美,熊猫比狗熊美,黄山比五岳美,金鱼比鲤鱼美,虽然前者与后者所构成的物质基本一致,但是形象与形式不完全一样,前者的形式比后者更符合美的法则,因此,美在形式。宇宙无穷事物,美的毕竟是少数,所以世界著名的风景名胜并不甚多,作为自然之子的我国10多亿入口,在人体结构形式上,符合美的形式法则者,也是不多见的。自古以来,著名的美人也是屈指可数的。世界各地,虽然都有日月、山水、花草、鸟兽,但国内外游客还是不惜金钱,不辞辛苦,千里迢迢到泰山日观峰,去欣赏旭日东升,舟游长江三峡,去欣赏两岸的峭壁陡峰和那汹涌的波涛,目的是愉悦耳目,猎取自然的形式美

自然美包含着规则和不规则的两种自然形式,例如,在花岗岩节理发育的地貌中,岩体被分割成许多平面呈矩形的岩块,风化严重者呈球形。在英国北爱尔兰安特令郡海岸的巨人堤,由4万多根石柱聚集而成,堤身伸展出海,望而不见终端,石柱大部分呈完全对称的六边形,也有四边、五边或八边形的,从空中俯瞰石柱,宛如铺路石子,排列得整整齐齐。这是由于在8000多万年前地壳剧烈变动,使不列颠群岛一股玄武岩岩浆涌上地面,形成洪流,流向大海,冷却收缩而成,为当今世界奇观之一。绝大多数植物的叶和花都是对称的,而整个植株的形象却呈不规则状,这都说明规则的形式常寓于不规则形式之中,反之亦然。规则的与不规则的两种自然形式与形象共存于一个物体之中,几乎是普遍现象,如地球是椭圆的,但它的表面呈现高山、平地、江河湖海等,到处都凹凸不平,曲折拐弯。有些树木冠形整齐,但它的枝叶却并不规则,如铅笔柏、中山柏等。有人认为,自然美是高级阶段的美,规则美是低级阶段的美,这从人们审美的发展过程来说也许是对的。因为当时慑于大自然威力的人们,不会对莽莽丛林和浩瀚大海产生美感。但从美的本身来讲,并不能说明规则的美比不规则的美低级。美与不美是相对的,只要能引起美感的事物都是美的,但是美的程度是比较而言的。太阳和月亮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是圆的,圆就是规则的形象,也是完美的象征。大多数的花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天然生成,当然是自然美。被艺术家誉为最美的人体,是绝对对称的,如果某人某部分出现不对称现象,就被称为畸形或者病态。因而我们不要认为不规则的美是高级的美,规则美是低级的美。不论规则还是不规则的形式或形象都来自自然,只要这些形式或形象及其所处的环境具有和谐的特点,便都是美的。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自然总是美的”,“一山自有一山景,休与他山论短长”,所以规则与不规则的形体从来没有彼美此丑或彼高此低的区别,不可以作简单粗暴的判断,它们都是美中不可缺少的形式与形象。由规则和不规则的形体结合在一起,更为生动,既不显杂乱,又不显呆板。人体是绝对对称的,但如今的发式与衣着却往往是不对称的,因而显得活泼与潇洒的人在翩翩起舞时,舞蹈动作大多不对称,却显得异常生动,富有动态美。

总而言之,自然美包含着规则和不规则两种形式,本来是一种由大到小,另一种是由大到小,只要结合呈现出和谐,再由不规则构成。例如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长江上的一座水坝,以及位于地球上的各个城市和村庄,都为大自然增添了更多的魅力。认识这一缘由,便可以创造更美好的世界。这种规则就是将规则和不规则两种形式结合起来,不采用过渡形式,也能达到统一的根本原因。

常见的自然美,有日出与日落、朝霞与晚霞、云雾雨雪等气象变化和百花争艳、芳草如茵、绿荫护夏、满山红遍以及雪压青松等植物的季相变化;哪个不是园林中的自然美。以杭州西湖为例,它有朝夕黄昏之异,风雪雨雾之变,春夏秋冬之殊,呈现出异常丰富的气象景观。前人曾言:“晴湖不如风湖,风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西湖风景区呈现出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绚丽、冬景苍翠的季相变化。西湖瞬息多变,仪态万千,西湖的自然美因时空而异,因而令人百游而不厌。

气象景观和植物的季相变化,是构成园林自然美的重要因素。除这两种变化外,还有地形地貌、飞禽走兽和水禽游鱼等自然因素的变化:如起伏的山峦、曲折的溪涧、凉凉的泉水、瞅瞅的鸟语、绿色的原野、黛绿的丛林、烂漫的山花、馥郁的花香、纷飞的彩蝶、奔腾的江河、蓝色的大海和搏浪的银燕等,这些众多的自然景观,无一不是美好的。这种美,自然质朴、绚丽壮观、宁静幽雅、生动活泼,非人工美所能模拟。

在一些以拟自然美为特征的江南园林中,有一些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爽借清风明借月,动砚流水静观山”“清风归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等诗句,只不过是对拟自然美的艺术夸张,然而却是对自然美的真实写照。

2.生活美

园林作为一个现实环境,必须保证游客在游览时感受到方便和舒适。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保证环境卫生,空气清新,水体清洁,排除一切异味;其次,要有宜人的环境;第三,要避免噪音;第四,植物种类要丰富,生长茂盛;第五,要有便利的交通,完善的生活和福利设施,适合园林的文化娱乐活动和美丽安静的休息环境;第六,要有可挡烈日、避暑、供休息、观赏的建筑物。在现代社会,人们建造园林、开辟风景,主要是创造机会,让人们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阳光、空气和独特的自然美。自然舒展身心,消除疲劳,有益于健康。但它毕竟不同于原始的自然与自然保护区,它必须保证生命美的六个方面,方能使园林增色,相得益彰,更能吸引游人。

3.艺术美

人们在欣赏和研究自然美、创造生活美的同时,孕育了艺术美。艺术美应是自然美和生活美的拔高,因为自然美和生活美是创造艺术美的源泉。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事物并非一切皆美,也不是所有的自然事物中的美,都能立刻被人们所认识。这是因为自然物的存在不是有目的地去迎合人们的审美意识,而只有当自然物的某些属性与人们的主观意识相吻合时,才为人们所赏识。因而要把自然界中的自然事物,作为风景供人们欣赏,还需要经过艺术家们的审视、选择、提炼和加工,通过摒俗收佳的手法,进行剪裁、调度、组合和联系,才能引人入胜,使人们在游览过程中感到它的完美。尤其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造景,虽然取材于自然山水,但并不像自然主义那样,把具体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加以机械化模仿,而是集天下名山胜景,加以高度概括和提炼,力求达到“一峰山太华千寻,一勺水江湖万里”的神似境界,这就是艺术美,康德和歌德称它为“第二自然”。

还有一些艺术美的东西,如音乐、绘画、照明、书画、诗词、碑刻、园林建筑以及园艺等,都可以运用到园林中来,丰富园林景观和游赏内容,使对美的欣赏得到加强和深化。

生活美和艺术美都是人工美,人工美赋予自然,不仅有锦上添花和功利上的好处,而且可以通过人工美,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倾注到自然美中去,更易达到情景交融,物我相契的程度。

园林美应以自然美为特征,与艺术美、生活美高度统一,要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要切实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认真研究继承我国优秀的园林艺术遗产,同时吸取国外的成果,努力创造出具有民族形式、有社会主义内涵的园林艺术新风格,不断提高园林景观设计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