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英翻译理论中汲取营养并受到周姬昌写作学的启发,杨士焯创建了全新的翻译写作学。由于理论较新,因此还未进行广泛研究。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研究是由杨士焯及其硕士生完成的(林莉莉,2008;刘淑娟,2010;郑琳,2011;黄玮,2012;魏晓慧,2012;王付东,2012;闻艳,2012)。也有学者发表了相关的论文(梅爱祥、林丽霞,2013;朱玉敏,2013)。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框架的建设方面,本书首次涉及翻译教学这一主题。
基于翻译写作学原理,笔者试图弥补翻译写作学在翻译教学领域的不足。
虽然翻译写作学提出了从三个方面来实现翻译写作课。即翻译进行前的目标语写作训练、翻译中的译文写作训练、翻译后的译文修改(检视)训练,但是这些提议都太过笼统,没有印证其可操作性,且不能将翻译写作课和传统的翻译课区分开来。换句话说,翻译写作学虽然提供了理论指导,但是没有给出确切的、可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印证翻译写作学教学方式的优越性。例如:翻译写作学指出了翻译是一种特殊的写作方式,但是却没有详述如何培养学生的翻译写作意识及提升他们的翻译写作能力。它提出了翻译写作的四个阶段,但是没有阐述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翻译写作的这四个阶段,如何在翻译实践中从这四个阶段受益。未能将语料库知识应用于翻译写作课堂中也是翻译写作学的一大缺失。
本研究认为翻译写作学应该建立起和其理论相配套的、具有其鲜明特征的翻译写作课堂教学模式,这个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翻译写作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试图建立起将阅读、写作及翻译训练融合在一起的翻译写作课即“阅读、写作、翻译三位一体”的翻译写作课。此翻译写作课有别于传统翻译课并能够克服传统翻译课的缺陷。将阅读、写作和翻译割裂开来的翻译课必不能促进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重新设计的翻译写作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训练学生暂时忘记原文,他们的阅读、写作和翻译能力都能在翻译写作课中得到训练。另外,翻译写作模式中的13个步骤是以翻译写作过程为导向,而不是以翻译写作产品为导向的。因此,通过持续不断的课堂训练,学生能够对正确的翻译过程了解、熟悉并加以践行,从而形成良好的翻译习惯。本研究的课堂实验显示:学生一旦从原文的牢笼中解脱出来,他们的译文就可以更精彩。而这也恰好验证了翻译写作课堂模式的可行性。(www.xing528.com)
翻译写作学理论提出了检视的重要作用,但是却没有给出具体的检视方式。在如何提高翻译写作过程每个阶段的能力方面及如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有效、具体的检视方面,翻译写作学仍存在欠缺。针对这一缺失,本研究将语料库知识和英汉对比知识结合起来,应用于翻译写作学的课堂检视阶段。大量的语料库数据、方便的检索方式及实用、系统的英汉对比知识使翻译写作学的检视阶段更加具体、可行、有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被点燃。学生从被动的被填塞变为主动、积极参与。同时,有了英汉对比知识和语料库的具体应用,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加突出,教师带领下的检视更加具有科学性也更加清晰。除了对翻译产品进行检视,本研究还利用录屏软件Web Ex对学生的翻译过程进行检视。这样,学生翻译产品及翻译过程中的问题都可以被及时发现。录屏视频显示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词典使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具体分析学生翻译过程中词典使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翻译写作学理论也对翻译写作的课程设置提出了建议,指出了某些课程对翻译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仍然缺乏对整个翻译写作课程设置的整体、具体研究。基于阅读、写作、翻译三者之间的紧密关系,笔者大胆提出将阅读、写作、翻译三者结合在一起,创立“阅读、写作、翻译三位一体”的翻译写作课的设想。另外,笔者指出了目前福建省内四所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将汉语(尤其是古代汉语)、词典使用及英语语法都适当加入到课堂设置中。为了解释清晰、具体,笔者参考我国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设计了全新的设想版翻译写作学课程设置。笔者还将此设想版和闽南师范大学翻译方向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对比,指出了设想版优于闽南师大版的五大方面。
本研究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实用性。无论是三位一体的全新教学模式,运用语料库及英汉对比知识的检视方式,监控整个翻译过程的录屏方式,还是翻译写作课程的设置,都是非常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所有这些研究都使整个翻译写作学理论体系更加完整、科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