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翻译写作学教学模式建构:阅读、写作、翻译三位一体

翻译写作学教学模式建构:阅读、写作、翻译三位一体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余光中认为翻译界的一大错误认识就是认为翻译和创作是相互对立的,却认为翻译和模仿、抄袭是同义词,翻译应该逐字逐词。“翻译即写作(创作)”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观念了,古今中外,已经有不少翻译家表达过此类观点。林语堂、茅盾、郭沫若、思果等翻译家都曾指出翻译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活动,而且是一种高于创作的活动。殊不知,合格的翻译也是一种创作,是一种比单语创作更加复杂、要求更高的活动。

翻译常被人比作是复制、是奴隶、是戴着镣铐跳舞,其特点是模仿。很多人认为翻译就是模仿原作,但是这种模仿其实只能限于内容上的模仿。这就像我们小时候所做的看图说话,看完原作后你脑海中有了一幅图景,而你要根据这幅图景用目标语表达出来,创作出一个新的作品,当然内容不能有增有减,风格不能变换,但是语言形式必须有所突破。这里翻译不再是模仿,而是一种创作,是一种限定性的创作。余光中认为翻译界的一大错误认识就是认为翻译和创作是相互对立的,却认为翻译和模仿、抄袭是同义词,翻译应该逐字逐词。他认为恰恰相反,翻译的反义词正是亦步亦趋的模仿,而真正有灵感的译文,就像是灵魂重生,令人觉得是一种再创造。(余光中,2000)

虽然有人认为翻译是一种机械活动,但是将翻译视为一种创作的人也不在少数。“翻译即写作(创作)”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观念了,古今中外,已经有不少翻译家表达过此类观点。林语堂、茅盾、郭沫若、思果等翻译家都曾指出翻译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活动,而且是一种高于创作的活动。在国外,莫娜·贝克(1998)、Jean Delisle(1988)、Roger Bell(2001)也都认为翻译是一种创作。

人们从翻译家对翻译做出的比喻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于翻译的本质是创作还是模仿的认识倾向。谭载喜曾经对中西方翻译的比喻做过调查研究,总共找出了270条对于翻译的比喻,并对这些比喻进行了分类。

在众多的翻译比喻中,使用得最多的喻体是“绘画”、“雕刻”与“音乐”、“表演”两类可以笼统归为艺术范畴的形象,共78条,约占总数的29%;再来是“奴隶”、“镣铐”与“叛逆”、“投胎转世”等分别突出译者“隐形”地位以及译者主体作用的形象,共56条,约占总数的21%。就较小的范围而论,用“桥梁”、“媒人”等喻词来表达翻译中介功能的也有29条,约占总数的11%。把这几个类别相加,共160余条,约占总数的61%。(谭载喜,2006)

从上面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比喻还是突出了翻译的创作性,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所占的比例最大,这艺术性便突出了翻译的创造性;将译者看作桥梁、媒人,实际上就是将翻译视为一种沟通性的活动,桥梁能否搭成、媒人能否促成美满姻缘所靠的都是创造性的活动;两个极端比喻“奴隶”和“叛逆”总共占了21%,“奴隶”突出的是翻译中的包袱、翻译所限定的范围和不能够有的突破,叛逆则过分突出了译者的主体性,这两种比喻都极端地突出了翻译的某个方面的性质。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译者的地位却远远低于作家的地位,译者的稿酬和作家的稿酬没法比。由于缺乏法律保护,译者的稿酬也往往得不到保障,黑翻译公司比比皆是,网络上的一些翻译讨论社区置顶的帖子总是声讨各式拖欠译者稿酬、译稿提交后出尔反尔降低译者稿酬的翻译公司,让译者倍感无奈。在翻译方面所设立的奖项较少,而且奖金和创作奖项的奖金也难相比。

人们常常觉得当作家难、写作难,写作要生活、要体验、要思想、要技巧、要天才,但是翻译好像只需一本词典就足够了,似乎人人可以为之。殊不知,合格的翻译也是一种创作,是一种比单语创作更加复杂、要求更高的活动。一般情况下,好的译者必须是一名好的单语创作者,但是好的单语创作者却不一定是一名好的译者。首先,好的单语创作者只需精通一种语言,好的译者却必须精通两种语言,而且不可有所偏倚。翻译中有两个重要过程,一个是理解、一个是表达。如果不能精通两种语言,那么必然影响理解或者表达两者之一。而且两种语言的掌握程度要相当。以张爱玲为例,虽然她接受过良好的英语训练,但是终归是后天习得的,作为母语是汉语的她来说,难脱汉语之藩篱(葛校琴,2013),出现了东风(汉语)压倒西风(英语)的情况,导致她的译作在西方备受冷落。其次,好的翻译对译者知识面的要求更高。这里并不是说一名好的作家不需要宽广的知识面,只是从要求的程度上来讲,好译者必须是百变人(好比演员演啥像啥!),必须精通双语的文化、文字及两种文字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王宗炎就曾提到他在翻译《光荣与梦想》的第一册时所遇到的困难。《光荣与梦想》是一本历史书,王宗炎坦言他没见过这样内容丰富多彩、跨度极大的万花筒式的著作,它不但是政治史、军事史、科技史,而且是歌曲舞蹈史、电影电视史、社会史、风俗史。大至炸毁广岛的原子弹,小至小孩子玩的冲天炮,上至横扫美国东部数州的大旋风,下至散落华盛顿K街的马粪,无所不谈。全书有无数的人名、地名、房屋名、舟车名、器具名、服装名、书报名、电影名、歌曲名、舞蹈名、商店名、工厂名、公私团体名,还有些诨名、绰号,五光十色。这其中涉及了许多历史人物和事实,译者都是下一番功夫考证过的(王宗炎,1985)。而作家可能只需要了解某一个领域就可以了,比如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他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其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他的写作背景就是中国山东高密的农村,描述的都是农民的现实生活,因而他所最需要了解的可能就是中国的农民生活,也就是他亲身经历过的生活。而对于译者而言,所须了解的不只是某一个阶层的生活。傅雷一生的主要译著大概有30多本,他不仅仅要了解巴尔扎克的时代,还要了解罗曼·罗兰的时代。不仅要了解一个处心积虑为女儿着想最后却被女儿抛弃的高老头的世界,还要了解一个反抗虚浮资本主义世界的音乐家的世界。他所要了解的世界不仅跨度大,而且是他所从未亲身感受过的,这都需要大量的间接经验来进行补充。所以,从知识面来说,对译者要求更高。就语篇的体裁掌握方面而言,对译者的要求也更高,作家一般是以一种体裁闻名的,例如马克·吐温是小说家、司各特是诗人和小说家、培根是散文家,但是译者却往往要兼通多种体裁,不然曹明伦也恐难有《亚当夏娃日记》(马克·吐温著)、《培根随笔》、《司各特诗选》等诸多体裁的精彩译作了。可见,从众多方面来判断,对好译者的要求更高。最后,也是大家常提到的一点,作者的思想往往可以不受任何束缚地在他的作品中表达出来,他所要展现的是一个真实的自己,只要做好自己就足够了。但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中的“矩”是译者所不能跨越的,译者不能够擅自将自己的观点、风格强加给原作。“翻译比创作难。创作可以随心所欲,翻译却囿于对既成的不同语言文本和文化的转换。要想做好翻译,懂外语,会几个外语单词,拿本字典翻翻是不行的,必须下真功夫,下大功夫。”(季羡林,2006)译者要将别人展示的世界如实地展示出来,要使译文和原文内容一致,甚至更精彩。以王宗炎翻译的《光荣与梦想》为例,这其中有形形色色的人物,他需要译出罗斯福的清新晓畅、又要译出肯尼迪演讲的精炼遒劲,既要译伍尔夫的堆砌繁缛,又要译罗杰斯的泼辣尖锐(王宗炎,1985)。因此,相对而言,好作家易得但好译者难求。人们常说:“只有诗人才能译诗”(卢炜,2013),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要做好翻译,译者首先是一个创作者。但现实情况是,就算你已经是一位知名作家,也未必做得了好译者。张爱玲的例子很好地阐释了这个道理。她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但是,她将自己的作品翻译成英文后却是备受冷落。张爱玲自己也说,她的英文小说“兜来兜去找不到买主”(转自葛校琴,2013)。那么,是她的英文水平太差么?

“她的初中和高中都在上海圣玛丽亚教会女校就读。在中学期间,她就在圣校年刊《凤藻》上发表英文散文。1939年,她以远东考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当时伦敦大学远东考区设在上海),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改入香港大学读书。1942年,张爱玲回到上海,在一年时间里,她用英文创作了一系列影评与散文,发表于德国人克劳斯·梅涅特主编的英文月刊《二十世纪》(The Twentieth Century)上。可以说,整个求学时期,张爱玲的英语基础就十分了得。”(葛校琴,2013)

在此之后她的英文创作及翻译作品更是了得,数量众多不亚于其单语创作。她一直立志要做一个像林语堂一样双语兼修、双语兼通的知名作家,为了这个理想,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在英文创作上的努力(葛校琴,2013)。那到底是为什么她的译作会“兜来兜去找不到买主”?这番受冷落是为哪般?试看张爱玲《金锁记》中的一段文字及张爱玲本人的译文。

原文:

两人并排在公园里走,很少说话,眼角里带着一点对方的衣服与移动着的脚,女人的粉香,男子的淡巴菰气,这单纯而可爱的印象便是他们身边的阑干,阑干把他们与众人隔开了。

张爱玲自译:

The two of them walked side by side in the park in the autumn sun talking very little,each with a bit of the other's clothes and moving feet at the corner of the eyes and the fragrance of women's face powder and men's tobacco smell,this simple and lovely impression forming the railings alongside that separated them from the crowd.(转自葛校琴,2013)

从张爱玲的译文中我们便可窥得问题一二。首先,从句子结构来看,汉语的特点是注重意合而不重形合,因此句子中虽然只有一个句号,从形式上看是一个长句但是实际上是由一个个分散的短句所构成的,他们只是在意义上联系起来。张译的英文明显受到了汉语的影响,也用一句话来表达,使英文中注重形合的优势没有表现出来,感觉句子很散,表达得不清晰,英语的句子感觉逻辑性较差。比如“this simple and lovely impression”放在句子的那个位置让人弄不清楚是在说哪个“impression”?

另外“each with a bit of the other's clothes and moving feet at the corner of the eyes”有硬译的痕迹,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还有此处的“阑干”译成“railing”也让人十分费解。

夏志清改译:The two of them walked side by side in the park in the autumn sun,talking very little,each content with a partial view of the other's clothes and moving feet.The fragrance of her face powder and his tobacco smell served as invisible railings that separated them from the crowd.

经过夏志清修改后的译文首先在句子结构上非常清晰,逻辑合理,英文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原文中分散的一个个短句译为了英文中的两个句子,场景感觉不急不缓,充满浪漫温情。经他一改,两人散步的场景顿时跃然纸上。

另外,夏译的“partial view”也清晰地表达了意思,“railing”前面加了“invisible”来限定,经这限定,读者才清楚“railing”原来是一种隐喻。

又如下句:

“……当初何必三媒六聘的把我抬过来?”

“...why did you bother to carry me here in a sedan chair,complete with three matchmakers and six wedding gifts?”(张爱玲自译)

此处的“三媒六聘”翻译成了“three matchmakers and six wedding gifts”让外国读者着实摸不着头脑,虽然达到“信”了,但却不是西方人所能理解的英文,而是不中不西的英文。

香港岭南大学教授刘绍铭曾经指出张爱玲的英文是一种“秀才英文”,是后天习来的。她始终摆脱不了汉语对她的影响,英文只能是一板一眼的表达,始终无法玩弄于股掌间(转自葛校琴,2013)。

或许看到这里,有人要忧虑了,连张爱玲这种享誉海内外的作家都翻译成这样,那普通人,或者说普通的学生怕是永远也提高不了了。以上的例子只能说明,张爱玲的英语并没有达到和汉语相等的水平,所以启示之一便是尽管众人都认为外语系的学生是来学校学外语的,但汉语功夫依然不能放弃,偏向两种语言的任何一方,对翻译都是极大的阻碍。第二个启示是:无论在做汉译英还是在做英译汉时,我们都要将翻译过程当作一种创作的过程。翻译时就当作自己在写作,在心里要有意识地去摆脱源发语。有些学生觉得这样很难,确实难,下文取一个同学的写作练习和翻译练习为例,大家便可以看到我们的母语在汉译英的过程中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翻译障碍。

以下是笔者课前选取的汉译英原文:

尊敬的威尔逊先生:

您好!(www.xing528.com)

今天收到贵方的订单,非常感谢。我公司十分乐意为贵方提供货号为212的长筒靴,但由于近来很多经销商争相订货,我公司应接不暇,目前已不能保证追加供应,因此原计划可能维持数月的库存货已全部售出,至于何时能向贵方提供此类货物,暂时难定。

所幸我公司现存一批价格较便宜的另一货号长筒靴,即在我公司最近发行的第500号商品目录第52页刊载的第210号长筒靴,其质量、式样与上述货品的长筒靴相似。该货物本可立即发货,但为慎重起见,在装运前,先征询贵方意见为好。

毫无疑问,我公司仍然保证:“如顾客对货物不满意,我方可立即退款。”因此,贵方利益始终受到保护。若贵方统一收货后,仍发现此批长筒靴不符合贵方所需,请尽管退货,我公司定会退款或更换为其他商品。

此致

敬礼!

销售部主管 李某某

2005年2月12日

在进行此次翻译练习之前,笔者先让学生做了商务书信的写作练习即译前目标语写作训练,然后口述了这封信的大致内容,让他们把我看作老板,而把自己看成是老板秘书,要回复客户的信。此环节重点训练学生摆脱原文又基于原文的一种目标语写作能力,也是笔者的翻译写作授课模式和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区别之处。在传统的翻译教学中,母语写作训练和翻译训练是分开进行的,这样就割裂了翻译和写作之间的密切关系。下面为一个学生的写作练习:

Dear Wilson,

①We are very glad to have your letter of July 23 and to hear that you ordered in our boots.In reply,we regret that we are not in a position to meet your requirements at present because heavy orders have nearly cleared our stocks.What'worse,we don't know what time can shipment.②However,we have another boots in number 210,which is similar with number 212 you ordered in quality and design.If you can accept this kind of boots.We assure you that we will make immediate delivery.If you do not satisfied with the boots in number 210,we can offer you a refund.

Yours faithfully,

(by吴勋)

通读这封信,笔者认为此学生可以算作一个合格的秘书。从“信”来说,他基本无误地表达了老板要求他表达的内容。从“达”来判断,语序也较为通顺,语言较为流畅。从“雅”来判断,译文符合写作规范,体现了商务语体所应有的正式、简洁。从发挥目标语优势来看,译文较少受到母语汉语的影响,可以说基本发挥了目标语优势。不足之处也是困扰很多同学的问题,那就是语法问题。

在单语写作练习之后,笔者拿出了汉译英的原文让他们翻译,这位同学的译文如下:

Dear Wilson,

①We are very glad to have your order today.Our company is happy to provide you with boots of the number 212.But the recent orders of the many dealers have nearly cleared our stocks.It is now impossible to secure additional supply.So the plan is likely to remain months of inventory is sold,as to when this boots can provide you is difficult to be sure.②Fortunately,my company exist a number of other cheaper boots.That is,in my recently published catalog of number No.500 of 52nd page in No.210.Its quality,style is similar to the above boots.The goods could be shipped immediately.But to be on the safe side,we consult your opinions before shipping.There is no doubt that I still promise:“If the customer is not satisfied with the goods,we will immediately refund.Therefore,your interest is always protected.If your consolidated shipment,still found the boots do not meet your needs,please do not hesitate to return,we will refund or replace other goods.”

Yours faithfully,

The Manager of Marketing Department

February 12,2005

大家可以对照起来进行参考。

写①We are very glad to have your letter of July 23 and to hear that you ordered in our boots.

译①We are very glad to have your order today.Our company is happy to provide you with boots of the number 212.

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但是明显写①更加流畅、通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而译①则受到了汉语表达的层层阻碍,形式上和汉语采用相同的断句。然而汉语原文意合仍存,英语译文却是形、意合荡然无存,显得拖沓、松散。

写②However,we have another boots in number 210,which is similar with(应为to)number 212 you ordered in quality and design.

译②Fortunately,my company exist a number of other cheaper boots.That is,in my recently published catalog of number No.500 of 52nd page in No.210.Its quality,style similar to the above boots.

写②句子简洁、地道,虽然字数不多,但是清楚、明晰地表达了句子的含义。虽出于同一人之手,译②则受汉语影响,硬译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形式上来看和原文是亦步亦趋,步步不离,整个句子结构和汉语一模一样。在语言使用上“本公司现存”译为“Our company exists”,“即”译成了“that is”。由于没有重视形合,硬译原文,导致句子逻辑不清,不看原文恐怕看信的人搞不清楚写信人到底要让他做什么?

这个例子加强了翻译难于创作这个道理,但是这个例子也带给我们一些积极的启示。这启示主要有二:第一,翻译即写作,只有将翻译作为一种创作、写作过程,忘记原文,摆脱原文的紧紧束缚,译文才有机会做好、才有可能让人读懂、具有可读性,这个中心思想不能忘。第二,学生的这个例子给我们带来了信心。学生的创作让笔者看到他们是有能力写好的,既然有写好的能力,那么必然也有译好的能力。“信”、“达”、“雅”及发挥目标语优势对他们来说并非遥不可及。但关键的问题是译者如何才能摆脱原文的束缚呢?这恐怕不能单独靠学生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的指挥、点拨、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可以设计一些让学生忘却原文的环节,逐渐增强学生淡化原文的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