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翻译教学也有其可取之处,那就是将翻译练习视为翻译课的重中之重。首先,翻译教学和写作教学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两个课程的重心都必须是以练笔为主。这是由翻译和写作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写作与翻译都是具有强烈实践色彩的文字活动,不可流于空谈。练笔者除了多读书,其次就是勤练笔。久而久之,写作便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写作水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翻译也是一样,不管理论水平有多高,掌握的技巧有多妙,没有大量翻译实践,必然手生。没有大量的翻译实践练习,学生的水平恐难提高。余光中多次提到翻译练习对学生的促进作用,“翻译教学的最佳方式,便是要学生多做练习。俾能面对实例设法克服解困,并在其中渐渐悟出种种原理,更经老师从旁指点。因势利导,时时将实例接通到理论上去”(余光中,2000)。其次,传统翻译课堂上突出了教师点评的作用,笔者认为这点是需要肯定的。本科翻译教学是翻译教学和翻译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本科翻译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教师(鲍川运,2009)。对于翻译教师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钱锺书先生曾有过形象的比喻:“做教师的改作文,好比开洗衣店。送进来的都是脏衣服,送出去的都是干净衣服。可下星期同样又是脏衣服送进来,永远不可开交。所以我们常说,父母把孩子‘拉扯’大,学生长大,是老师把他‘洗刷’大。”(转自穆雷,1998)学生就是在老师的这种“洗刷”中慢慢成长的,但是“洗刷干净”并不是教师的真正目的,而是要告诉学生这些“污渍”是从哪里来的?以后要尽量少接触这些“污染源”。
虽然这种传统授课方式有可取之处,但是随着教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翻译过程的进一步了解,传统翻译课的弊端也渐渐显露出来。首先,教师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这种模式很难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学生在整个翻译教学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培养他们挖掘问题的精神及深入探讨的兴趣。由于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有时学生认为教师所做的点评和自己关系不大,往往处于一种消极、怠慢状态。其次,这种模式将参考译文奉为圭臬,一切以参考译文为最高标准,有违翻译的本质特征,而且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翻译是一种艺术创造,并非一种机械运动,翻译需要发挥的是译者的聪明才智、思想文化,除了一些语法错误之类的硬伤,译文并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的区分。例如对“职业妇女和家庭妇女”的翻译,学生在译文中分别使用了“office lady and housewife”,“professional woman and housewife”,“career woman and housewife”等几种译文,这些译文恐怕不能以对或错来简单地进行区分。而优秀的译文可能也不止一个,参考译文不能被奉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余光中在谈到他的翻译教学时就曾指出水平高的教师应该有四德,其中的第二德和第三德是:“应尽量保留学生原来的译文,因为‘愚者千失,必有一得’,学生的作业中总有一点可取之处。教师若彻底否定,学生会丧失学习兴趣,也没有自信了。因此我尽量保留能用的部分,实在太糟的再动手术,加以修改,保留得越多,学生越有自信;第三德是顺应学生译文的风格,这样才能鼓励他朝自己的方向发展,形成自己的风格。”(穆雷,1998)笔者在翻译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学生的译作中不乏闪光点,也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时刻。例如在进行“广告翻译”这一专题训练的时候,笔者发现,和参考译文相比,部分学生的翻译更胜一筹。有一则防晒霜广告的原文是“无惧阳光、青春飞扬”,有位同学将其翻译成为“Block away the sun;enjoy being young”,和参考译文“Block away the sun,all you have is fun”相比,两个译文都能够达到押韵的效果,但是从语义的对等性方面来看,学生的译文“enjoy being young”相较于参考译文“all you have is fun”更能够将原文“青春飞扬”这句话中活力四射的感觉和风格体现出来。因此,从语义和风格对等的角度来讲,学生的翻译都能胜出。另外,在对一家出租车公司的广告语“接天下客,送万里情”的翻译中,一位同学尝试翻译为“pick you up;send you off;leave you with love”,和参考译文“Your satisfaction is our destination”相比,学生译文虽然没有那么简洁,但是从语义及情感对等性上来说,学生的翻译更接近原文,也更能体现广告传情的功能。但是,传统翻译教学中的比对式点评往往忽视了余光中先生所讲的两德,在学生习作和参考译文的比对中往往采取参考译文至上的态度。在这种一对一的比对中,采取一切向参考译文看齐的策略,往往容易割裂学生译作的整体性、破坏学生译文的整体风格。另外,这种教学模式会给学生带来翻译问题关乎的是“对和错”而非“信、达、雅”的错觉,不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译文欣赏将产生导向性错误。最后要指出的是,传统的翻译教学是一种以目的译文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忽略了翻译程序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许钧认为对于翻译过程的研究是翻译研究的一大重要课题,他曾梳理了国内外对翻译过程或程序的研究,注意到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即“凡对‘翻译过程’或‘程序’特别关注者,一般都有着丰富的翻译经验”(许钧,2003)。翻译写作的整个过程包括了“感知—运思—表述—检视”这四个步骤,传统的翻译教学比较强调表述这一阶段,忽视了感知、运思及检视这三个同样重要的阶段,表述成功与否主要有赖于感知和运思这两个前期阶段完成得如何,而检视也是整个翻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所以要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要从翻译的整个过程出发,以过程为导向而不应以目标译文为导向。在翻译课堂上应该对每个环节都有所重视,切不可有所偏倚。对于翻译过程的强调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翻译习惯,而且经过了翻译大家的验证,对于翻译过程的重视也会对翻译质量的提升有所帮助(万兆元,2012)。对于翻译技巧,笔者认为适当的教授是应该的,它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但是将这些技巧过度僵化成为教条恐怕就不可取了。著名翻译批评家马红军就曾指出对当今的一些翻译技巧感到很惶惑,如在《译艺谭》(黄邦杰,1990)的第112页中提到的翻译技巧“同义反译法”。在这一翻译技巧的例句中有如下几句:
Only three customers remained in the bar.
酒吧间只有三个顾客还没有走。(而不说:“还呆在那里”或“还留着。”)
Wait,he is serious.(www.xing528.com)
等等,他不是说着玩儿的。(而不说:“等等,他是认真的。”)马红军认为这两个句子完全可以译为“酒吧里只剩下了三个客人。”及“当心,他是认真的。”并不需要所谓的“同义反译法”。这种翻译技巧的讲述方式难免有为了符合所谓的翻译技巧而生搬硬套之嫌,并会使学生误以为翻译能力的提高靠的就是翻译技巧。不仅翻译课如此,其他课程也有类似的现象。比如阅读课,很多同学一门心思想学习阅读技巧,平时读得少甚至不读,单词量没有扩大,就指望通过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就像阅读技巧对阅读不能提供根本上的帮助一样,翻译技巧对翻译能力的提高也只能是辅助性的,不应盲目夸大它的作用。
笔者认为,目前的翻译教学过程可以借鉴传统翻译课以练笔为主、突出教师讲评的优良传统,但是也应该与时俱进,探讨更加新颖、科学、合理的翻译教学模式。首先,翻译课中学生和老师的角色需要转换。翻译课堂不应该以教师填鸭式的教学为主,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教师的指导、点拨作用也不可忽视,学生就像是老师领导下的掘金者,教师要掌握大的方向,比如在哪里挖?用什么工具挖?挖的技巧是什么?怎么判断挖到的是否为真金?这样,这批掘金者才可以在长期的磨炼后自己去挖掘财富。其次,整个课堂不能以参考译文为取向,而应以翻译的过程为取向。以译文为取向容易割裂翻译的个别重要环节,不利于学生综合翻译能力的培养。如果以翻译过程为取向则可以突出每项翻译写作能力的培养,翻译过程中的每个重要阶段都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整体翻译素养的提升。再次,翻译课应该取消句对句的点评方式,而是从语篇到语段,然后句子最后字词,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去把握译文。最后,翻译课还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近几年,语料库的发展如火如荼,其在外语各类研究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但是,语料库与翻译教学真正结合的时间却比其他领域晚了很多。“CAT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仍明显滞后,相关成果屈指可数,刊载在外语类核心期刊的论文仅数篇而已,研究范围也主要集中于研究生层次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有关CAT技术在本科翻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学界鲜有探讨。”(余军、王朝晖,2012)其实,CAT技术在翻译教学中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领域,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翻译兴趣、增强自我检视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传统的翻译教学所注重的往往是揪出错误,寻找一些翻译技巧,一些理论知识却没有教授给学生。这大半是受理论无用论的影响,大部分教师会认为翻译课是一门实践性课程,理论在这里派不上用场。郑海凌曾说:“任何译者,不管他有没有意识到审美标准的存在,他都有意无意地按照某种准则做翻译。翻译理论是对译者的照亮。被照亮了眼界自然高。”(郑海凌,2006)Jin Di和Nida也曾指出:“All translators,whether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base their work on a certain theories of translation.”(Jin and Nida,1994:15)既然每个人都在翻译实践中遵循着一定的轨道,或者说遵循某种翻译理论,那么,为什么还有不少人认为翻译是没有理论的呢?理论应该与实践结合,一旦找对了切入点,翻译理论也是可以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林克难,2003)有时,译者所持有的翻译理论是可以影响译者的翻译效果的。例如鲁迅的日译汉、英译汉作品都是硬译、死译的代表作(王宏志,1999),甚至提出“硬译”。其译文晦涩难懂,这恐怕跟他的双语能力没有太大关系。因为鲁迅的英文修养极高,尤其是他的日语,对原文的理解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另外,他本身就是造诣极高的作家,梁实秋就曾指出:“我们人人知道鲁迅先生的小说和杂文的文笔是何等的简练流利,没有人能说鲁迅先生的文笔不济。”(转自王宏志,1999)他硬译、死译的原因无非是因为他秉承的翻译理念不同。因此,翻译理论并非没有用,它和翻译实践息息相关。余光中在谈到自己的翻译课时就曾指出,自己翻译课的第一部分就是讲授翻译理论,如翻译的功用、翻译的意境、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翻译方法论、翻译史、翻译与文体的关系等(穆雷,1998)。另外,外语界其他领域的优秀理论也可以为翻译教学所用,例如英汉对比知识在翻译课堂上就有着不可限量的作用。“翻译理论和技巧必须以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为基础,因为对比直接凸现出对比语言的共性和特性,提供关于双语异同的比较准确的认识,使翻译减少盲目性。对比语言学被认为是翻译方法论的主要基础,成为翻译研究的一条重要途径。”(岑秀文、楚向群、岑志伟,2008)高健认为知道运用语言的个性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认识并运用语言个性,便不能做好翻译。而语言个性是通过英汉对比的知识体现并凸显出来的(高健,2006)。大量的实践表明,英汉对比知识、修辞学及文体学等知识对于学生翻译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翻译技巧,笔者倒是觉得可以适当给它降降温,根据前面所讲的翻译和写作的相似性,学生翻译写作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多多练笔,有赖于如何进行好的创作,而所有这些都似乎和翻译技巧无太多关系,倒是所谓的写作技巧如修辞类的知识则可以让学生多多摄取,它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写作能力进而提高翻译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