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翻译教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翻译教学方面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多,研究领域也呈现了多元化的势态,但是翻译教学研究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薄振杰、李和庆就曾指出当前翻译教学研究的一些问题:
第一,现有成果主要表现为印象式、零散的个人经验之谈,缺乏系统研究和强大理论支持。论述虽然不乏闪光之处,但总体上难以令人信服。例如有些论文(王琼,2004;杨仕章,2005;王大来,2011;孙雅晶,2011)对学生的译文进行分析,总结译文中所存在的问题,依然是以经验为主,缺乏理论方面的支持,很难使人信服。
第二,跨学科研究(尤其是涉及心理学、教育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不多,较少借鉴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如教育学和应用语言学中有关课程设置理论、教材编写理论、测试理论、教学方法论等)。例如,部分研究(杨雪燕,2003;李运兴,2003;李德超,2008;王京平,2007;张志强,2006;谭业升,2012;郑小薇,2011)借鉴了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研究成果,但是缺乏系统性,而且只是提及某个理论在课堂上的可应用性,对于具体的操作缺乏研究。(www.xing528.com)
第三,研究方法仍以反思和经验总结为主,实证研究很少,方法论意识淡薄成为制约我国翻译教学研究发展的一大瓶颈。(薄振杰、李和庆,2011)
和翻译教学研究相比,更加滞后的是翻译教学实践活动。张春柏和吴波研究发现,相当数量的翻译教学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结果比对教学模式(学生做练习,教师用标准译文进行比对、点评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特征是:教师占据中心位置,学生只是被动地聆听教师的点评、接受教师的标准译文。张、吴二位将这种教学模式称为“以译品为取向的翻译教学”(张春柏、吴波,2011)。另外,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翻译教材仍然是以罗列翻译技巧,尔后根据技巧举例证明技巧的可行之处为主。大概是受此类教材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授课时夸大了翻译技巧的作用,初学翻译的本科生也常受这些技巧的迷惑。笔者所授课的班级中就有几个比较乖巧、认真的孩子对这些翻译技巧笃信不疑,他们熟练地背诵这些技巧,误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些技巧便可以所向披靡了,殊不知译文若要“信、达、雅”,其所倚靠的是大量的阅读、写作及翻译训练,绝无捷径可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