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控江中学:温馨而自由的母校,陈准民谈教育

控江中学:温馨而自由的母校,陈准民谈教育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母校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她美丽的校园、温馨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的氛围和催人奋进的精神。我是通过我二哥初识控江中学的,他比我早四年考入这所学校。入学后,我发现张老师这样的教师在控江中学很多。控江中学自由宽容、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氛围也使我们受益匪浅。虽然后来由于“文革”爆发,我正规的初中学习不到两年,但鲁老师和控江中学教给我的学习、待人和处事的方法让我受益至今。控江中学也是一所校风严谨、催人奋进的学校。

控江中学:温馨而自由的母校,陈准民谈教育

转眼间,我从上海市控江中学毕业已近40年了,但在母校度过的美好时光,似乎就在昨天。母校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她美丽的校园、温馨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的氛围和催人奋进的精神。

我是通过我二哥初识控江中学的,他比我早四年考入这所学校。有一次他带我去学校玩,刚入校门,我就被美丽的校园吸引住了。上海市区寸土寸金,很多中学实际上就是一栋楼,即所谓的“一楼”学校;即使有校园,往往也狭小逼仄。而控江中学一进门就有一个大圆坛,中间耸立着一棵高大的青松,圆坛周围环绕着四块大草坪,草质极好,绿油油,毛茸茸,好像四块大地毯,我恨不得马上跳上去打几个滚。学校里有三栋教学楼,还有办公楼,食堂,宿舍……应有尽有。更令人称奇的是,校园里竟然还有小河一条蜿蜒而过,上有小桥一座,通往一个大操场。这样的校园,对于今天的中学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在20世纪60年代的上海市区是非常罕见的。所以,我一下子就喜欢上她了。

后来有几件事情,让我对控江中学的好感越来越强。二哥和他的同学经常来家里“活动”。作为一个小学生,我发现他们很有本事,聊起来天南海北,玩起来吹拉弹唱,好像无所不能。有一次,他们还排练了歌剧江姐》中的一段,让我大开眼界。此外,他们待人都和蔼有礼,他们的老师也一样,有天他们的张老师也来我家,同我聊这聊那,一点也不把我当小孩看,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后来我长大了回想起这些事,觉得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如沐春风”吧。

我一直想,如果我也能在这样美丽的校园里和这样的老师和同学相处,那该多好呀。1965年小学毕业时,尽管我家附近也有一所不错的中学,但我还是舍近求远,考进了离我家走路要将近一个小时的控江中学。

入学后,我发现张老师这样的教师在控江中学很多。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的班主任数学课教师鲁平平。当年的鲁老师才二十多岁,但她的学问、气质和人品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听别人说,她的家在原沪江大学校园里。她的言谈举止,也确有大家闺秀之风范,博学但十分谦和,做事认真但对人宽容。听她上课,也是“如沐春风”。不管多难的数学概念,她都能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最终让你恍然大悟。(www.xing528.com)

在鲁老师身上,充分体现出中国教师“教书育人”的优秀传统。她不仅课上得好,平时对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也非常关心,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亲弟弟、亲妹妹。带我们之前,她带了另一个初中班整整三年,同那个班的同学结下了深厚感情,她的博爱精神也在他们身上继承下来。这个班升入高中后,和我们结成对子。那个班的哥哥姐姐们经常给我们辅导功课,关心我们的生活,还给我们班男生理发。后来因为“文革”,我们只能下乡,否则我们升入高中后也一定会把这种博爱带给我们的学弟学妹。

控江中学自由宽容、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氛围也使我们受益匪浅。入校后,学校在我们年级两个班(包括我所在的班级)进行一项实验,想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将原来的中学6年缩短成4年,减少一般知识的传授,重点保证能力和素质培养。当时有一些非常创新的做法,其核心是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变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为教师启发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一个方式是教师只拿出教学大纲,所需的例子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编写。记得有一个关于“比例”的例子,鲁平平老师只对编写方法提出大致的建议,余下的让我独立完成。鲁老师的信任使我十分感动,我暗下决心,要竭尽全力,让她满意。结果我不仅完成了文字的编写,还决定“锦上添花”,配上插图,通过两个齿轮的关系来说明“比例”这个概念。为此,我向二哥学习制图,学会了画规范的椭圆和齿轮,为教材配上了插图,得到了鲁老师的表扬。现在想想,这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仅学了数学,还学了与此相关的其他能力,一点不枯燥,一点不苦恼,而是自己想学,乐在其中。通过这种方式,我不仅学到了知识和能力,也意识到了信任的珍贵,学会了今后如何调动别人的积极性,这才是真正、全面、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虽然后来由于“文革”爆发,我正规的初中学习不到两年,但鲁老师和控江中学教给我的学习、待人和处事的方法让我受益至今。

控江中学也是一所校风严谨、催人奋进的学校。它建于1953年,当初是为了给附近工人新村的孩子们提供优质的中学教育。因此,我的同学大都来自原来比较贫困的工人家庭,他们的父母们也都非常感激党和政府,他们经常教育同学们要珍惜机会,刻苦学习,早日成才,报效国家。学校也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至今,我还非常清楚地记得当时的任雨霖副校长带着浓重的家乡口音,对我们提出殷切期望:“中国是一个大国,也是一个穷国,还要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才能变成一个强国。我恐怕是见不到那一天啰。拜托你们啰。”今天,不论任校长是否还健在,我们都可以问心无愧地告诉他,告诉所有培育过我们的老师,告诉我们的母校,我们这批学生没有辜负你们的培养,你们的期望正在我们手中渐渐变成现实。

注:本文是应《光明日报》邀请而写,刊登于该报2008年1月17日“母校礼赞”栏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