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长在高楼林立、人口密集的上海。插队到山清水秀、禽飞兽走的东北长白山当了六年农民之后,又回到大城市,但从此后就一直希望离大自然能更近一些。
1999年任校长之后,和同事们一起对贸大校园进行了三轮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在格调上同学校的总体定位一样,向瑞士看齐,追求典雅悦目,尽力贴近自然,满足人性需求。
为了让原来一马平川的校园有山有水,我们借鉴颐和园用挖昆明湖的土堆起万寿山的思路,在彻底推倒一批旧建筑整理出一块大平地之后,挖了一个小池塘,堆出一个小山丘。
由于校方一直没有为这一池一丘正式命名,有同学就称池塘为“后海”,也许是因为它位于诚信楼的后边;其他同学们也纷纷“天马行空”,起出了诸如“蚊子泡”“8字湖”“眼镜湖”“屁股湖”等名字,林林总总,雅俗争艳,倒也体现了贸大的多元文化。
但在那个小丘的命名上,大家是惊人的一致,一直就是一个版本:“情人坡”,体现出贸大文化的另一特色:温馨浪漫。这一湖一坡,现已成为贸大学子最喜欢驻足流连的地方。而且它们极其上镜,其靓照每年都“忽悠”来无数新人。
为了让校园离大自然更近一些,我们到处植树种草。主干道惠中大道两旁种上高大魁梧的法国梧桐,其他道路两旁则插上婀娜多姿的合欢、银杏或杨柳。尽管校园很袖珍,但仍然腾出大片大片的空间种植草坪,而且允许大家在上面白天闲坐晒太阳,晚上仰卧数星星,尽可能地亲近大自然。(www.xing528.com)
有了“青山绿水大草原”,但没有飞鸟走兽来相伴,离大自然还是远了点,于是就养起了鸽子、鹦鹉等鸟类。
在养什么哺乳类动物的问题上,有过各种考虑。曾经养过活泼可爱的兔子,后来发现兔子会打洞逃跑。也考虑过温顺安静、适合抚摸的绵羊,但估计其厚厚的卷毛很难保持干净,也放弃了。最后选定山羊,因为它们脾气相对温顺,容易保持清洁,也不会打洞逃走。
从此,贸大就成了非农业院校中(可能是)唯一养羊的大学。当然,养羊这个决定是有争议的,因为羊有骚味。但大部分同学觉得在喧闹的京城,在繁重的课业之余,望着这些悠然自得的山羊,喂它们几片叶子,摸摸它们的犄角,拍拍它们的脑袋,身心就会松快许多。这正是我所期望的,就像我在羊圈旁铭牌上写的那样,“希望这几只小羊能给这喧嚣的都市增添一些野趣和安宁”。
(2005年9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