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宗教
村境内原有庙宇4座,擂鼓寨山顶的玉皇宫和破石岗下的文昌宫皆于1953年拆建吉家坝小学。张公庙在通达古道侧,以明代孤老王凌霄舍宅为庙,有碑记甚祥。梓潼宫在张公庙对面山梁,是王凌霄之妻出资修建。张公庙被拆建了保管室,梓潼宫毁于1933年。
过去,这4座庙每年轮流做春祈秋报的庙会非常热闹。虽有庙,但无僧道住持。乡间有村妇吃斋念佛,信奉观音。
牛王是农家为祈保牲畜平安,自发联合顶敬的神像,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挨户轮流办会,请法师念一夜牛王经,与会之人聚餐一次,是谓办“牛王会”。
1949年后,庙会、出神、还愿、扛神、保关煞、送星宿、纂坛、开路、做道场等迷信活动一禁而绝。现在的年轻一代不信鬼神,但有的却相信命运,对算命、看相、抽签、问卦和修房、葬坟看风水很崇尚。
民国初年,袁家沟的袁绍图、袁绍寿信奉天主教,以求外教势力庇护。神龛上“天地君亲师位”的木牌背面写着“肇造天地人物真主”,便于随时翻转,迎接通江天主堂的法国传教士(神父)。
2.节日
正月初一是传统的春节,亲戚邻朋相互拜年,最为隆重和闹热,龙灯狮舞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过去,袁家沟组织有狮舞队,演技远近闻名。还有川剧座唱,俗称打围鼓,每逢节日和喜庆的寿宴婚庆必逢场演唱,深受欢迎。1949年后曾两度恢复。
农历三月三日,清明节,祭祖扫墓,挂青认坟。族人在祠堂内办清明会,聚餐议事。庙上唱“青苗戏”,打“虫醮”。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俗称端阳,家家于清晨采陈艾、菖蒲悬挂门前避邪,午间饮雄黄酒,吃粽子。本村因五月五日正是农事大忙之时,多在十五过节。半年以来,小春收获,大春种完,农事稍闲,亲朋送节,聚会热闹,欢乐气氛仅次年节。村内没有河流,少数青年自发在池塘内游泳比赛。
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俗称“月半”,视为“鬼节”,人们多于前两日封纸供袱,是夜焚于堂中,也有中元夜偿孤魂的风俗。过去,宗祠亦办“中元会”祭祖。
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是夜有吃月饼赏月,全家待至深夜看“月华”的风俗。现在,亲朋送节,远方亲人如期团聚,而在外打工的也多来信来电问安,祝贺节日快乐。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村民多用糯米蒸甜酒,因气温渐凉,酒能久存,且芳香醇甜。
除夕夜,农历年末的最后一夜,有合家团聚吃年夜饭,给小孩压岁钱和围炉烤火守岁的风俗。过去人们烧“五更香”,现在,午夜新旧交替放鞭炮,以示辞旧迎新。晚上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通宵元旦。
阳历元月一日,元旦节,是1949年后的新年节,村里组织青年给军烈属拜年,送慰问品。
“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村里多召开会议,表彰先进,组织专场晚会,放电影以示庆祝,或举行篮球、象棋等体育比赛。
“七一”建党节是共产党的生日,全村党员必开会纪念。
“八一”建军节,民兵训练或慰问军属,以表纪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学校每期放假必定举办晚会,学生演出的文艺节目深受家长的称道。每周各班级也举行歌咏舞蹈比赛,相互“拉歌”。
十一国庆节,在城市有住房的人家多进城观光或随子女外出旅游。
2013年,我国恢复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的假期。
3.习俗(www.xing528.com)
过去,每当盛夏,赵有义、袁本凤在张公庙登台讲圣谕,劝人为善。中午,前去消闲、纳凉的人很多。袁家沟有“围鼓”座唱,村民每有喜庆之事,则请去凑热闹,点吉庆节目祝贺。现在,人们的消闲时光主要是看电视。一些青年则喜欢打麻将、纸牌,老年人也有乐此不疲者。
祝寿是尊敬老人、祝贺健康长寿的风俗,而现在少数人双亲健在,也给自己做生日,接受人祝贺,甚至有的给小孩也买生日礼物。
过去的丧事礼仪纷繁,富者由奢,贫者从简,大同小异。孝氏全身着白,披麻戴孝。富者寿衣有男9女11之数。女亡人内穿红绸衣,男亡人内着白绸衾。入棺后,盖上黑边红堂的敛被。寿木有内棺外廓。停柩堂中,择期安葬。先延巫开路,大开五方;后做道场,大行三献。念经烧笼,读祭文,悬幡化灵,办丧酒宴谢吊客。贫者三天默葬,不择日期。有的搞对灵三献,孝氏卧草三夜守灵,如期安葬,算是送老归山。1949年后的丧葬取缔了封建迷信的礼仪。毛泽东逝世后,村里开追悼会,设灵堂,读悼词,播放哀乐。孝氏臂缠青纱,亲友送花圈挽联。三天后默葬蔚然成风。
不管过去、现在,不分贫富都有烧纸的习俗。人去世后有“七七”“百期”“三周年”等祭祀活动,墓地多由“阴阳”先生看过风水。择定的牛眠龙穴之地,贫者用乱石砌成以挡土,一般的家庭用条石勒成一字坟头石,富户纠工营造坟山,树碑立传。天井里王任选、王通儒父子的陵墓规模宏大,桅杆上挂双斗,在“文革”中被其后人当“四旧”毁掉。
过去陵园的格局规模按墓主的身份而定,违例妄造者犯罪。现在有人生前就预修隹城,丧葬风俗有复旧的趋势,新迁坟地比比皆是。
本乡流传的一个笑话讥讽了赵姓的孝第传家,也打破了人们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
4.打围鼓
袁家沟两岸地势平坦,是擂鼓寨村的鱼米之乡。
这里有大块的稻田,能上沟堰,有自流灌溉的优势,只傍山有零星旱地。人们只种一季大春,旱涝保收,农多闲时都衣食无忧,且多殷实之家。
早年,有地方首人倡导集资购置了一套川剧锣鼓、乐器组建了一个川剧座唱的“玩友”班,由县川剧团的郭打鼓和琴师王尔职调教出一批能唱生、末、净、旦、丑的角色,每年六月,袁家沟中午的锣鼓声不断,唱腔依稀可闻。每逢年节或某家有喜庆之事,他们必去坐唱,以示庆贺。
曾记得,某年袁来慧的胞兄袁本宽的寿辰,我们全家都去祝寿。在他老家《进士府第》的地坝中,一圈人在打“围鼓”,唱的是“李存孝打虎下山”一摺。刘祥益唱净生,“说打樵,就打樵,从早打来柴半挑,担在竹子坎去卖了,袁本垩馆子里把烟烧、把烟烧。”临场发挥,妙趣横生。接着是高腔:“豪杰时来运未来,好似明珠土内埋,怀抱一颗梭椤树,走尽天下无处栽。”小时的记忆至今未忘。
袁家沟农多闲时,衣食无忧,民风和乐,但由闲富而产生了赌博和烧鸦片烟的恶习。竹子坎几次兴场都被他们赊欠、哄闹、折腾垮了。饱暖思淫欲,这里的梅毒盛行,许多妇女只有一女,甚至终身不孕。据有关资料显示,袁家沟两岸仅30多家,就有指女抱男五户、抱儿承嗣的三家。2009年,老党员袁作生的养子袁志仁被县府表彰为“十大孝心”。
5.荡秋千
俗称“甩秋”,是擂鼓寨村,20世纪50年代前,每逢过年时男女老少都爱参与的体育游戏。
除夕的下午,老人们就会自发组织起来齐动手制作秋千,砍最好的“一年青”嫩竹子,划成篾片、启薄,用八匹篾条编成河里放筏子专用的牵绳,要两丈多长的两条,这就是秋绳,系在长3米左右的大碗粗的圆木中间,间隔距离要有1米多。历年安秋千的地方平坦空旷,并排有两棵大树,距离有2~3米。让两个青年腰间分别系好一根秋绳,爬上树去,在同一水平,有3米多高时,用力拉上圆木,作横梁用篾条拴在树干上。下面的人拉直秋绳,在离地面30厘米高,分别系在1米的木板两端。这样,一架秋千就成功了。关键是各处要捆绑牢固,确保绝对安全。
人们在试秋千前还要郑重其事地焚香、燃烛、放鞭炮,由年长的主持人祝告:
秋神、秋神,两条粗绳,手抓脚蹬,飞天腾云。
晃来荡去,四平八稳。不绊娃儿,不绊大人。
虔心祈祷,秋神有灵。风调雨顺,四季太平。
直到大闹元宵节,龙灯狮子倒灯后,十六的早晨人们才砍秋送神,也要焚香秉烛,热闹的年节才算结束。
“甩秋”也叫“蹬秋”,农村许多老年妇女都会,有的还很有水平,如二社向云珍当年能把秋蹬平,即达到180度的弧度。有男女两人对面蹬秋,一人一下用力,一来一往,带动双人飞天,很是好玩、好看。观者欢呼鼓掌。有让小孩坐在秋板上,双手抓住秋绳,大人在地上推送,也有大人蹬秋,带动小孩,一大一小来回晃荡。一般青年人比赛看谁能几个来回把秋蹬平了,以次数少的为赢家。男女老少欢聚一起,真是难得的娱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