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薄荷为多年生的草本药材,有清凉香味,紫花不实,以根串生。春在乡于1973年开始栽培,先培训技术员,学习蒸馏方法,提取薄荷油。各队添置一套蒸馏设备。薄荷生长不择土地,但肥土长出的叶厚,出油率高。栽培季节与马铃薯同时,一般将薄荷根子埋放到整细的浅沟里,施稀肥,再加干粪培土掩实。待出苗后扯去杂草,施一次化肥。开花时割掉晒焉,立放于蒸馏锅内,掺水盖严,加火蒸馏。将蒸气导入冷凝器内,冷却后成为混合液,再用分油器滤掉水分则剩纯油。薄荷油芳香清凉,每斤价值15元。一年能收获两季。春苗在夏季收割后除草松土,饱施粪水,以利萌发秋苗;秋季收后,盖上牛粪,松土掩实,以越冬防冻。两年后,翻地另种其他作物,换地轮作。一般亩产值为130元左右。
白肋烟:烟叶生产早已有之,以满足自用所需。老人多有嗜好,且善于栽培。品种有大黄烟、兰花烟等。
1975年开始普遍推广白肋烟,当时非常珍贵,各生产队有专门的班子,有专人指导育苗、移栽、治虫、施肥、剔摘、划筋、串烟、晾晒、捂汗、择类、打捆,亩产达143斤,经济效益较好。供销社按产量奖售化肥,专业户以此为致富的门路。
1983年,因收购验级限价的关系,烟农属于自营性质,少数人放弃种植。乡政府为强调种植,规定人均收烟税10元,外加5角管理费,巧合了“十元半”。
蘑菇:又名香菌。1972年,各队派1名青年去县上学习发展蘑菇生产的技术,回来普遍修建房舍或维修岩洞,添置床架。用牛粪先晒干碾细,与麦草堆放,几次翻转、发酵后铺置床上。通常一架三层,将菌种分散播入其中,上覆土粒,保持一定的温度、湿度。一周后就能长出“菌子”。可产春秋两季。(www.xing528.com)
每年冬季,给每个劳动人口分配任务,限交牛屎斤数。没有喂牛的社员走人户都背个粪背篼。赵家坪生产队专门培植菌种。香菌一上市,外贸站在春在、竹子坎等地设点收购。每天下午专车运往达县制成罐头。剩下的菌脚子分给社员食用,人们誉为“鲜如鸡汤”。公社有专人进行技术指导。若将有菌丝的土粒背到地里作肥料,只要土润也会长出菌子,跟麦杆菌一样的味道。当时香菌成为各生产队的大宗收入,每平方尺[1]的平均产值为0.90元。1978年,袁本均被县外贸站聘为技术员,到甸江县指导发展蘑菇生产。1980年因外贸站停止收购而废。
1972年,为发展多种经济,上级强调各社组织专门班子培训技术人员,将牛粪晒干、碾细,加麦草、细土覆盖,铺洒在三层的木架床上培植香菇。有专门的菌种和药械,长出的香菇要及时采摘,当天送到收购部门出售,据说是向日本出口的主要产品。
为了收集牛粪,每年秋收过后集体组织男女老少到高石梯一带的荒山野岭去收集牛粪,用拖拉机运回。
生产队规定每人每年交500斤牛屎。向慧兰在1977年春节回娘家拜年,夫妻二人在梓潼独柏树陈家梁一带捡了400多斤鲜牛屎,翻山越岭,过两道小河背回生产队抵交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