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
11月,国民党溃军由竹子坎分两路成夹角之势日夜逃窜。村民坚壁清野,据寨以防其骚扰。
12月,通江解放。
▲1954年
8月20日夜,大风冰雹,稻谷损失60%。
▲1958年
全村建食堂15个。131人大办钢铁,90人抢修公路,94人突击运输,仅留182个老弱之人从事农业生产。
▲1959年
自此连续三年天灾亡。
▲1960年
通江县委转发大搞代食品生产和意见。村民以薯干子、橡籽、萝卜头、苦麻菜、菜油饼、葛粉、红籽、地木耳、桐麻树皮、芭蕉头、麻薯根、洋槐花、水芹菜、没娘藤果、松花、黄荆叶、翠耳根、田荠果和烂红薯晒干磨细等充饥度荒。
▲1973年
连续4个月无雨,农业生产采取“水路不通走旱路”的措施[3]。是年,上坪里二社人均分稻谷91斤[4],分红薯1 200斤。
▲1975年
8月22日,雨雹交加,暴风成灾。冬又大冻,竹木、老牛受害。次年,国家拨粮救荒。
▲1980年
吉家坝一带发现稻包虫,吃尽秧叶又吃田边青草,水稻损失达85%。人们割去残苗在田中捡谷穗。
▲1982年
8月4日,大雨如注,是夜平地尺水。擂鼓寨山洪暴发,冲垮大堰塘埂子,势如走蛟,所经之处田垮地崩,直下吉家坝水井沟。受灾170亩,损失3 800多元。
▲1984年
7月7日,半夜大风,擂鼓寨村变压器着火烧毁。庙垭口公路旁,县纸厂堆放的5万多千克麦草着火,三日化为灰烬。
▲1990年
12月中旬,四川省考古队孙志彬带队,持国务院批准发掘200平方米的文件,前来擂鼓寨,根据赵明皓提供的信息,于山脚左侧进行试掘。当时,达州地区各县文史部门派人前来实习观摩。这次发掘历时40天,发掘75平方米,三个考古坑分别深3米多,出土文物30多袋,送通江县文物管理所。经整理,计陶片19 813件,石器813件。碳核测定为距今5 000多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初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
5月,通江县委办公室主任侯中文陪同通江县委书记张忠孝前来擂鼓寨考察,决定将该村列为通江县委主办的“农村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点”,规划将庙垭口建为小集镇。县属各机关集资16万元,指派区委苟中国负责施工,树立村标,兴建十字街道,复建小柏树果园,开发桂花水库先行护坡,始具现在规模。
同月,通江县水电局将该村人畜饮水工程列为“以工代赈”项目,即时动工兴建,至次年3月竣工。共建取水池5口,供水池4口,容水270立方米,埋设塑料管道19 400余米,完成土石方8 690立方米。共投劳21 500余个,总投资达168万元(其中国家补助8万元)。该项目解决了968人、900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1996年
4月,擂鼓寨村党支部书记赵旭东被评为通江县先进基层村干部,获奖5 000元作养老保险。
5月,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章玉钧由通江县委书记刘道平陪同,冒雨到擂鼓寨村调查精神文明建设情况,看了布局合理、实用经济的微水池和文采斐然、情趣盎然的庭园诗联,他大为感动,欣然赠名“池园文化”,随行人员都抄录拍照。
9月5日,四川省农业水利工作会议在通江召开,擂鼓寨被列为参观现场。时逢下雨,区乡组织汽车7辆,夜以继日从小江口、林化厂拉来120多车炉渣炭灰铺路。全村民工1 300多人次通宵奋战,一昼夜铺成2千米的灰渣路面。四川省委副书记张中伟率各县代表前来视察。
10月,擂鼓寨村被通江县委授予“双文明示范村”称号,评出遵纪守法户410户,文明示范户100户,“五好”家庭户70户。
同月统计,自1995年11月以来,共修标准微水池125口,户平1口土池子;修石板路计2 500米,主干路到户,户到池。全村推行“五改三分开”,即改灶、改厕、改水、改自然环境、改家庭陈设;人畜分开,人和劳动工具分开,住室和厕所分开。具体是瓷砖组合灶,用自来水,厕所设洗衣间和浴室,建花台、花盆,池园配套,有客厅、书架、家用电器。做到白粉墙、玻璃窗、石地坝、地面光,家家一口微水池、一亩经济林,达到一村一品,形成规模。
▲1997年
5月,国家风景名胜区专家评审组来通江。成都理工学院教授刘兴诗两次到擂鼓寨村考察。通过采访赵明皓并对其收集的石器进行摄影。刘兴诗认为,擂鼓寨遗址是一个完整的石器系列,拟向社会科学院反映,并将擂鼓寨遗址列为诺水河历史文化景点。同月,成都电视台负责人在通江县委书记刘道平的陪同下,在擂鼓寨举行赠书仪式,向该村捐赠有关种植养殖业的各类科技书刊1 000册,帮助村民寻求致富奔小康的门路。
仲秋,全国政协委员冯振伍由李克明等地县领导陪同,到擂鼓寨村视察时挥毫题词:“池园结合,致富奔康”。
8月1日,成都军区奖给村民兵连“先进青年民兵之家”金牌。
是年,通江县委拨款2万元,美化环境,勾檐坐脊。全村建人工机压井100口、卫生井250口,改厕400户。
▲1998年
2月,通江县委组织部拨款2万元,建村党员活动室,搞财务公开。通江县委副书记任明耀,通江县委常委、通江县委宣传部长冯仕廉,通江县委常委、通江县委办公室主任蒲开文亲临指导。
5月,通江县副县长赵洪斌率各区乡党委书记和县级各机关负责人前来参观池园经济建设,并奖励擂鼓寨村现金4 000元。
6月,通江县委拨款2万元,全村实现“五通”。各社建成程控电话和闭路电视线路,改造乡村公路2千米。
7月1日,通江县委授予擂鼓寨村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通江县政府授予擂鼓寨村“文明单位”奖牌;区派出所授予擂鼓寨村“安全文明村”奖牌。
▲1999年
春,通江县文体局送科技下乡,赠书3 000册并与擂鼓寨青年举行了篮球友谊赛。
夏,巴中地区教委来擂鼓寨村“双基”检查,帮扶幼儿教育和成年教育资金2万元,以美化校容校貌。
12月上旬,擂鼓寨村党支部书记赵燕平被麻石区委评为“农村工作先进个人”和“优秀村党支部书记”。
12月下旬,女作家李林樱到擂鼓寨采访池园经济,在《贫困的呐喊》中将擂鼓寨池园经济赞为“文明的曙光”。
▲2000年
3月,为适应西部大开发,擂鼓寨村大力推进调整产业结构,率先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乡党委书记陈思平亲临指挥,全村种草100亩,桑苗育种60斤,计划栽桑100万株。
4月,国家级专家一行来擂鼓寨村考察生态环境。
5月,民营经济大户王万林被通江县科学技术协会和通江县财政局评为“百千万科技致富活动先进个人”,他的酒坊年产白酒30吨[5],年出栏生猪70多头,上交国税2万多元。
9月,南充杨明成等人投资70万在小柏树创办页岩砖厂,日产1万匹砖,每天需20人轮流上班,每月给一社创收6 000元。
12月20日,擂鼓寨村荣获2000年秋栽桑工作第一名,自1O月15日始,历时两月,全村栽桑90多万株,被通江县府授予“蚕桑科技村”。
同年,根据上级指示,全村倡导种草养畜,要求每户种牧草一亩,户平养母猪一头,大多数群众乐意试行。同时推行稻田种菇,有技术员指导,要求户平0.5亩,因收购价格偏低,销路不畅,人们晒成干菇。政府提倡种植中药材,如板蓝根、生地以及“三黄”——黄岐、黄连、黄柏,杜仲等。全村育桑种5千克,面积80亩。
▲2001年
4月,巴中地区广播电视局记者符道禹一行来村,对旱育秧抛栽培植进行跟踪采访报道。
5月,通江县农业局在村民赵明第处开旱育秧抛栽技术现场会,加以推广,以学习培训、对照检查、整改提高三个阶段进行推广。
9月,全村推行秋栽桑苗100万株,将郑家坝确定为蚕桑基地。
二社社长赵明平根据农村劳动力缺乏的情况,大胆试行水稻双免耕和旱育秧抛秧技术,获得成功。
▲2002年
全村以赵明科和赵明泽为重点,搞池园经济,具体是“五改三建”:改厕、改水、改圈、改厨、改路和建园、建池、建家,同时实行农网改造,提倡农村用电户用电,同网同价。
6月,国家实行“费改税”,强调税收的稳定性、强制性、规范性,切实减轻农民负担。(www.xing528.com)
7月6日,通江县委书记周茂琦、常务副县长刘显卫和副县长赵旭红到擂鼓寨文化陈列室指导布展,向社会无偿开放。
▲2003年
11月,全面改革税费,取消农业税,清理农村财务,进行债务锁定。由于没有监督机制,造成了许多债务混乱的严重后果。
▲2004年
2月7日,通江县副县长王军一行到擂鼓寨文化产业园视察。
5月,改造吉家坝小学的危房,拆去原来的两楼一底,只建一楼一底,由全村投工集资,扩建两厢校舍240平方米。
同年,开展“万千百十”工程搞黄羊圈养试点,在三社发展养羊专业户35户,养母羊38只,公羊2只。
要求统一规划建圈、种草,提供种羊,并由通江县畜牧局派专人指导技术。
▲2005年
4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通江县作为开展“保先学教”活动联系点。通江在全国率先解决群众“四难”,率先对年满60岁的老人给予55元政策补助。擂鼓寨村群众“上学难、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全村有486位老人享受每月55元补助。
全县在擂鼓寨村开展绿色经济建设现场会,在破石岗、马缔石和小柏树梁一带大办“绿色工厂”,栽桑树、果树,发展林业经济。
全村建沼气池100口,其中普通池62口、玻璃池38口,每户补助1 000元,各社有专职的技术员。
▲2006年
全村进行红层找水打井,建饮水井80口,建安全饮水点14处,设管道4 000米,其中两处建池抽水。
▲2007年
在庙垭口建村办公室90平方米,将原设在吉家坝小学内的党员活动室迁移过来。
对桂花水库的安全隐患进行整治。
6月1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将擂鼓寨遗址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
6月,进行国土整治工作:土地平整,三社大梁上复耕,三、二社建园改土;水利工程,各队的病塘内外护坡,主渠道水泥沙浆叠砌,使全村6 000多米渠道恢复灌溉引水;道路建设,全村16千米机耕道铺设泥碎石路面,修建2 000多米水泥生产路。
▲2008年
11月,地震造成全村有8户居民搬迁住房。
村民们踊跃给汶川地震灾区捐款、捐物,共集资4万多元。
▲2009年
10月,贯彻四川省委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村在公路沿线建垃圾池14处,村民实行门前“五包”责任制。
▲2010年
2月,启动通(江)达(州)路两边森林长廊建设,擂鼓寨村栽树8 000株,路两边30米以内实行规范栽植,政府补助每株10元,成活率达95%。
7月16日,连日大雨导致四社与六社交界的烟地发生地质灾害。山体滑坡20余米,崩裂500多米,宽100多米,深30多米,形成峡谷,县、乡、村、社四级派专人驻守,请专家前来考察,分析情况,制定预防次生灾害发生的措施。
▲2011年
2月,启动小农水建设项目工程:以二、三社为重点,建庙垭口排洪渠1 500米,建排污池3口,整治病塘水库8口,完善渠系配套4 000米,桂花水库引水渠1 000米,涉及工程点位50多个,严格按照“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农民主办、国家补助”的方式建设。
5月,全村实现了“村村通”“村村响”,利用赵明第、王子学的住房建文化大院两处。村图书室由通江县图书馆赠书1 500册。
7月,中央电视台七频道《乡约》栏目组前来采访报道。
▲2012年
7月,从村办公室到吉家坝小学道路硬化,全长1.3千米;从庙垭口到二社黄楝树道路硬化,全长1.5千米。
8月,中央电视台十频道拍摄《巴山土猪从远古走来》,曾两次前来擂鼓寨村拍摄取材。
10月,米仓道考古队的专家教授20余人前来考察,认定擂鼓寨村是古人类生活的原始部落群遗址,有完整的石器系列。
▲2013年
10月,对桂花水库进行病险整治,历时半年,根治了病险隐患,确保水库容水与排洪安全,保障了堤坝通车安全。
▲2014年
村主任袁忠华,文书王雨业,计划生育专职干部王建平。
党支部书记赵燕平,委员王万光、王举朝。
▲2015年
4月20日,农村土地确权开始,各社组织工作组,实地指界、逐个登记、航测图上标记,装订入袋存档,5月15日结束。
4月23日,动工修建石鼓坪村社公路,村委分工成立指挥组、施工组、安全组,历时73天修成全长5千米的村社公路。7月7日正式通车,村民袁德清在石崖上刻字:“石鼓古道变通途,感谢党恩村委会。”
8月30日,通江县开展三溪—春载扶贫连片开发,按照“巴山民居+特色产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以产业、住房、道路、安全饮水为重点,实施“1+6”扶贫攻坚,从思源学校→桥沟猕猴桃产业园→桃树产业园→村小学→店子垭→黄楝树→村办公室。引进四川中泰果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产业开发。计划流转土地800亩,拓宽公路,铺设沥青路6千米。
10月,村办公室扩建成功,面积60平方米,耗资11万元。
10月17日,一社居民王子义私人捐资70万元,硬化一社两段村社道路2千米,成为全乡创业成功人士回报家乡的典范。
11月21日,四川省党校教授孙和平一行由通江县城市管理执法局局长赵鹏等人陪同,前来擂鼓寨文化陈列室参观考察,提议出版《擂鼓寨村史》。
12月1日,四川省艺术院院长卢加强一行,由巴中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潘竞先,通江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纪委书记吴俊平、办公室主任王沐元陪同,前来视察正在建设中的擂鼓寨新石器文化产业园。卢院长表示发现了千年古黄楝树和百年老树两棵古树。
12月24日,通江县委书记赵万先一行在擂鼓寨村调研连片扶贫工作推进情况。
2016年1月6日,小寒,共产党员赵明平病逝。翌日,村民在二社晒坝举行追悼会。他生前留口碑,身后享哀荣。
是年,全村退耕还林587.3亩,其中二社246.3亩。直补资金5年一次性1 200元/亩(分3次发放),种苗费300元/亩,一次性发放。
【注释】
[1]1寸约等于3.33厘米。
[2]1丈约等于3.33米
[3]“水路不通走旱路”,是指因无水插稻秧,而将水田改作旱田生产。
[4]1斤等于500克。
[5]1吨等于1000千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