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工程,是对榆林牛家梁至芹河段29处(马面24座,敌台2座,烽火台3座)明长城遗址保存状况和赋存环境的分析,采用不同的加固措施,主要采用砌筑支顶、改性土夯筑支护、锚杆锚固、裂隙注浆、顶面处理等技术方法对遗址本体进行保护。
工程做法
工程采用夯筑保护、锚杆锚固及裂隙灌浆3项措施,需对遗址本体危险部位进行刚柔性安全支护,确保施工过程中人身安全及遗址本体的安全。根据实际情况计算上部结构的自重,独立布设支撑体系,支撑体系与脚手架之间保持相对独立,以免在脚手架上操作过程中,给上部结构带来不必要的扰动。采用5厘米厚的木板内赋贴毛毯大面积接触遗址本体,两侧采用Ф48的钢管施力于木板,将本体通过网状刚性结构形成具有相对刚度的整体,并将本体自重通过独立支撑体系抬空,但并不允许有位移产生,只是在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下,给遗址本体上部结构另外的支撑体系。
以下加固措施中所用土体尽量选用粉质黏土或黏性土,其液限含水量不应小于28%,塑性指数应大于10。
榆林明长城
6号烽火台(14号墩台)南立面加固前
8号烽火台(16号墩台)加固前
烽火台(24号墩台)北立面加固前
1.土坯砌补支顶
对威胁到墙体稳定性的悬空与坍塌区,主要采用支顶性砌补方式,来提高本体的整体稳定性。砌补材料和施工工艺要与遗址体的建造工艺类同。对于土坯支护保护措施,清理底部覆土及杂草;严格要求砌筑体外立面不得超出现有遗址外立面,尽可能比遗址外立面有所凹进,凹进尺寸为100毫米。
2.墙体中部掏蚀区域土坯砌补
于掏蚀凹陷深度超过200厘米进行土坯补砌,凹陷深度小于200厘米的暂不做处理,保持原样。
墙体中部掏蚀区域一般规模比较小,有的不足一个土坯宽,而且缺乏土坯加固所需的水平面。因此,可采用和遗址相同的土块加固,对一些墙体,还需要通过打木桩的工艺创造水平面。
3号墩台加固后(www.xing528.com)
(1)破坏层的清理
清理浮土及塌落土体,剔除遗址表面酥松土体,便于进行土坯砌补。注意:一次只能清理一段,待清理段完全砌补并有一定强度后,隔段进行,且清理距离不能超过总长度的1/3。
(2)材料准备
土坯制作材料采用改性土体,改性土体采用素土、石灰、水泥,其中素土采用与遗址本体土体相近、且易溶盐含量低于0.3%的土体;三者质量比分别为85∶10∶5,夯筑制成人工土坯,其尺寸大小应与每个遗址体的形制类同(参考400毫米×210毫米×100毫米),土坯最大干密度不小于1.80克/立方米。
(3)加筋(锚钉)拉接
对层较浅的遗址本体,可采用宽为5毫米~10毫米,长为200毫米~300毫米的小竹钉,按照纵横间距不小于400毫米,成孔深度为100毫米,结合遗址本体病害区域大小自上而下的顺序成排布设,提高遗址本体与砌补土坯的黏结力。对破坏层较深甚至掏空的遗址本体,可采用宽为5毫米~10毫米,长为300毫米~400毫米的小竹条,按照纵横间距不小于400毫米,布设于砌补层面,增强砌补土坯的整体性。结合遗址本体病害区域大小自下而上的顺序网状布设,提高遗址本体与砌补土坯的黏结力。
(4)土坯砌筑
砌补过程中注意土坯之间的拉接,遵循“上下错缝,内外搭接”的原则,水平泥层厚度和竖向泥缝宽度一般控制在10毫米~15毫米。尽量做到:横平竖直,泥浆饱满,错缝搭接,接槎可靠。在砌补过程中尽量一次性砌补,如有施工间断时,应砌成斜茬,斜茬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2/3,对施工不能留置斜茬的,也可留成直茬,但必须做成凸茬,并加设拉接竹条。
(5)边角处理
根据病害轻重程度进行砌补后外形的修正,尽量通过修正后砌补部位和遗址本体的其他部位保持一致。
烽火台(24号墩台)北立面加固后
杨家城烽火台加固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