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榆林明长城,自东向西经过府谷县、神木市、榆阳区、横山区、靖边县、定边县,地处毛乌素沙漠东南边缘以及白于山地。明长城是延绥镇防区的边防军事工事,主要是为了防御河套地区的蒙古骑兵。同时,在界石一线修建堡寨、设置墩台,建立了初步的防御体系。据陕西省长城资源调查队资料,两道长城总长1170千米,沿线分布有44座营堡、1497座单体建筑、115座关堡,以及52处相关遗存。敌台的修筑,大大加强了城墙的防御功能。
榆林明长城,自东向西经过府谷县、神木市、榆阳区、横山区、靖边县、定边县,地处毛乌素沙漠东南边缘以及白于山地。榆林明代为延绥镇辖地,属“九边重镇”之一。明长城是延绥镇防区的边防军事工事,主要是为了防御河套地区的蒙古骑兵。
明正统二年(1437)鞑靼(蒙古族)阿罗出等部南下进入河套地区,时任延绥镇都督王祯,领兵开始筑建榆林城。同时,在界石一线修建堡寨、设置墩台,建立了初步的防御体系。成化年间(1465~1487),蒙古部族南下进犯的现象呈愈演愈烈,已有的防御设施已经不能满足战事的需要,朝廷上下对延绥镇的防御系统开始格外关注,时任延绥镇巡抚的余子俊,积极向朝廷建议,开始倡筑以墙体为依托的防御工程体系,由此开创明朝北边大兴长城防御工事的先河。
延绥镇长城建造分5个阶段,正统年间的初创阶段,成化时期防御体系的建设阶段,正德、嘉靖年间的丰富完善阶段,隆庆、万历时期的补充建设阶段,万历后对长城的修葺阶段。
榆林明长城,由大边、二边两道长城构成。据陕西省长城资源调查队资料,两道长城总长1170千米,沿线分布有44座营堡、1497座单体建筑、115座关堡,以及52处相关遗存。(www.xing528.com)
敌台,即城墙上用于防御敌人的楼台,亦称墩台、墙台,为城墙向外凸出墙体部分用以三面防敌的建筑,是在城墙全线防御的基础上构筑的重点防御设施。
敌台按结构可分为“实心敌台”和“空心敌台”两种。实心敌台不是齐墙而建,无箭窗,仅有登台顶的踏道;空心敌台是跨城墙而建的中空、四面开窗的楼台,守城士卒可居住在里面,并储存武器、弹药以抗击来犯之敌。敌台的修筑,大大加强了城墙的防御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