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楼,位于榆林城内普惠泉西南的山丘上,为明代寿宁寺的藏经阁,2008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清《榆林府志》记载,寿宁寺原为唐、宋时的天界寺。又明马希龙《延绥镇志》榆林重修寿宁寺碑记:“粵寿宁寺,自唐人筑受降城,收复河南地,乃榆中与麟、宥诸州皆封属也,寺于时建焉,历宋抵金、元,皆没于虏。”寿宁寺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据院内乾隆十年(1745)碑刻《修筑西崖碑记》“是寺也,创自先朝,代有修建。乾隆三年,忽然地震,西崖崩塌南北数十丈,上下几十尺。住持僧园训及德至、宗桂记率许久,设法调处,持薄匍匐,□吁有众,随念施舍,数月而告竣,兹当勒石,以志不忘。”
现寺内仅存明代梅花楼一院,由梅花楼及东、西厢房组成。梅花楼坐北向南,为重檐歇山顶式两层砖木结构建筑,1层主体建筑为1孔3间砖砌枕头窑(原为十八罗汉殿)。东西山墙各设耳室1间,东山墙后部开门内设砖砌踏步通达2层。通面阔17.32米,通进深12.2米,高4.5米,建筑面积422.61平方米。檐柱围廊,明、次间雕花雀替,12根廊柱各柱距3米,石质鼓形柱础,屋檐为绿琉璃剪边。2层为3间砖木结构建筑(原为藏经阁),歇山顶,琉璃剪边屋面,有悬鱼。后墙、两山砖砌,明间4扇门,檐柱围廊、设有围栏,东西10.24米,南北5米,廊深2.8米,18根立柱环列。民间传说在梅花楼下有朱砂洞,其深莫测,直通榆林城北红石峡,宋与西夏战争时期,为西夏国的转兵洞。1984年维修红石峡时,在门楼北20米处的石崖下,有一石洞通向东南,不知其有多深,后洞口用石块封堵。
2004年由笔者负责对梅花楼进行了维修,掲瓦亮椽,更换糟朽,挖补砖墙,按照原来琉璃脊兽定制烧成,恢复屋面。2006年翻修两厢,油漆彩画,在山崖处添置石栏杆,使这一古迹又放异彩。
此工程由笔者负责古建维修设计方案并现场施工。
工程做法
(一)屋面
调脊,夹垄,勾睁眼,麻刀灰,捉节夹垄,蓝琉璃剪边,灰瓦屋面,3∶7泼灰泥(穴瓦)瓦底,30毫米厚1∶0.5∶5混浆保护层,热沥青防腐层两道,3毫米厚SBS卷材防水层,25毫米厚松木望板(柳叶缝),更换部分糟朽椽、飞。
(二)内墙面
1∶3白灰砂浆一道,10毫米厚麦草泥压实抹光,20毫米厚麦草泥找平。槛墙:小停泥砖,淌白墙体,白灰膏砌筑,原浆勾缝。
(三)地面
原土夯实,200毫米厚2∶8灰土,25毫米厚M5混合砂浆找平,M5干性白灰砂浆座底,310毫米×155毫米×55毫米条砖铺出,白灰砂浆守严。
(四)台明(www.xing528.com)
对已下沉或移位的柱顶石进行托换、加固,支撑梁头,移开柱础,开挖基础坑。3∶7灰土夯实基础,找标高,归安柱础柱身。
(五)散水
素土夯实,300毫米厚3∶7灰土,20毫米厚砂浆垫层,青砖铺墁M7.5混合砂浆灌缝,沟平。
(六)油漆彩画
木柱采用一麻五灰地仗,大木构件(上架大木,下架大木)、斗拱、椽、望、门窗均采用3道灰地仗,下架油漆三遍,上架地方传统工艺彩绘。
一层平面图 1∶100
注:1.更换檐柱,柱径D220
2.修配门窗
3.重新铺墁地面
4.铺设散水,按照实际情况定尺寸
二层平面图 1∶100
栏杆详图 1∶20
1-1剖面图 1∶50
下檐隔扇详图 1∶20
注:本设计尺寸仅作参考,具体应参照建筑物实际尺寸核准。
上檐门窗大详图 1∶20
注:本设计尺寸仅作参考,具体应参照建筑物实际尺寸核准。
正立面图 1∶5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