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兴寺,位于榆林城内东边的驼峰山上,“驼峰拥翠”为榆林八景之一。寺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原为延绥总兵戴钦家祠,后舍为寺庙。原大门上悬有其后裔戴瑞徵所书木匾“戴兴寺”三字,现匾为1985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戴兴寺与南北相邻的洪济寺、圆觉寺、香云寺和老爷庙组成古建群,俗称“四寺夹一庙,云天出红霞”。在东北有大庵,在东南原有刘公祠(清延榆绥总兵刘厚基祠,1988年被拆毁)。2008年戴兴寺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戴钦,据清代《榆林府志·卷二十五》记载:“戴钦,绥德人,以都督佥事镇守榆林,文武兼备,功能并著,所历各边敌远遁,士卒悦服。戴钦以后迁居榆林。”在榆林城后水圪坨中巷14号建有府第,为三进院式。《明史·卷十六》武宗:“十三年(1518)冬十月戊辰渡河,己卯次榆林。十一月壬子次绥德幸总兵官戴钦第”。《延绥览胜》“武宗十三年(1518)己卯,幸榆林。翌年至绥德,幸总兵戴钦第,纳其女,驻天宁寺,敕赐佛藏全部,大加修理,铸碑志其盛。二月,至榆林纳总兵马昂女弟(妹妹),宠冠一时,并赐第京师。”又“延绥总兵戴钦、戴春、戴延春,则以皇戚而跻身太师。”戴氏一门从此声威显赫。
戴兴寺在历史上曾多次维修,明天启七年(1627)首次重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寺僧智福再修,光绪八年(1882)复修,宣统二年(1910)寺僧行振会同榆林名士张士立、张士德、胡鼎彝等又重修。明崇祯九年(1636)榆林饥荒,曾收容别处僧人52名、道士23名、尼姑15 名,在该寺长期供斋度荒,一时声名远播。民国十九年(1930),寺僧行宽与地方名人冉心吾、贺明堂、郭式青等倡办义务“私立戴兴寺小学”,为贫寒儿童供书施教,1949年后由政府接办。1934年10月10日,《大公报》主编张季鸾回榆,为其父百周年诞辰,其母忌辰30周年,在戴兴寺设位致祭,榆林全城亲友和各校师生行礼3日,张为其父在墓前立“三绝碑”。即章炳麟的撰文,于右任的书法,苏州吉宝斋的刻石。(www.xing528.com)
“文化大革命”中造像、经书尽毁,寺院辟为榆林粮食二门市。现已全面修复,成一方参禅、旅游圣地。
1998年5月至1999年10月进行的修复工程,有正殿的门窗(三交口带麻叶),后院所有庙宇的维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