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北榆林古建筑修复实例:乡村大国工匠刘应鹏

陕北榆林古建筑修复实例:乡村大国工匠刘应鹏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辍学回乡在佳县上高寨乡陈泥沟村,这一天是1958年农历十月十九日,刘应鹏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农的清贫之家。1972年,13岁的刘应鹏到上高寨中学去读初中。从来没有跟过师的刘应鹏认为这是他学木匠的最好时机。这一次揽工未成对刘应鹏的打击很大,但他并没有怪罪对方,而是认为自己确实手艺还不成熟,技术还不精炼。右为刘应鹏终于找到活干了。从此古建的美妙气势深深地吸引了刘应鹏,古建情节也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陕北榆林古建筑修复实例:乡村大国工匠刘应鹏

出身乡村

翻开大比例尺地图,也许你才能找到一个小小的黑点,那就是陈家泥沟村。村子实在没有什么太大的特色,与普通的黄土高原村落都差不多,山高沟深,植被稀少,多的是最近这些年家家在自家院子和门口栽种的果树和红枣树,可惜这里的红枣并不太好吃,据说是由于离黄河远的缘故,便成了这个村子里的悲哀!虽然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但是离川道比较远,离黄河滩那就更远,村里基本是旱田,靠天吃饭,每次遇到收成不好时,很多人就得饿肚子。

这里世代居住着的普普通通的农民把东山的日头背到西山上,鸡叫了种地、日落了上炕。

村子里的地有一半是黄土,还有一半是沙漠。据老人们说,这里的沙子是赫连勃勃路过时鞋窝窝里倒出来的。于是人们就对赫连勃勃肃然起敬,觉得他曾经就像神一样的存在过。

村中没有什么古建筑,只有在村中央的一个观音殿尤为奇特,以至于到过村里的人就能说出村名。观音殿是个两层建筑,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去过一两次,总觉里面阴森森的,有不少泥塑像,长大了才知道它叫观音殿。由于庙正好在村中央,来往的人都得从殿中通过,时不时地让人想起这里说不定还真是一个要塞,住过什么大人物

不过,这个村在20世纪80年代初却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县的事情,那就是有一年高考出了3名大学生,全县才有7名,占了少一半。从此这个村子也成了全县家喻户晓的名村。

辍学回乡

在佳县上高寨乡陈泥沟村,这一天是1958年农历十月十九日,刘应鹏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农的清贫之家。那时候,农村家里的人口都比较多,刘应鹏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

比较起来他的家庭更为特殊。父亲是从邻村一个叫作水湾沟的高家,给泥沟村刘家顶门过来的,由于根基浅,家底不厚实又增加了几分困难。但是,父亲是一名石匠,心灵手巧,还会拉二胡,粗通针灸,经常外出做工。由于当时人们生活水平整体低,满足不了一家人的口粮,大家经常要饿肚子,尤其是春天青黄不接时,日子真的很难熬。

1972年,13岁的刘应鹏到上高寨中学去读初中。当时,因为生活所迫,父亲外流到延安去干活,家里只留下母亲和刘应鹏兄妹4人,生活十分困难。1973年,上了还不到一年初中的刘应鹏,因为交不上学校的口粮,被迫辍学回了家。回家后,放牛、放羊就成了他的主要任务。赶着羊群或牛群,面对山高沟深,遥想天长地远,刘应鹏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个尽头。有时实在感到寂寞难熬,就扯开嗓子吼上两声信天游,这一吼就是两年。到16岁,生产队又派刘应鹏到公社去做义工。所谓义工,就是义务出工到公社指派的地方去修路、修梯田、打坝,由生产队里给记工分。这一干又是两年。18岁那年,他又回到了生产队参加劳动。

初学木活

刘应鹏从小就喜欢干木匠活,回到生产队以后,他就经常自己学着做些小凳子、小箱子、小柜子之类的小家具。有时,还可以用这些小家具换碗饭吃或换点零钱。陈泥沟村有个陈春升,是上高寨中学的一名教师,家里条件相对于其他人来说还算好一点。那一年,陈春升家里请来了几个木匠,为陈家新修的窑洞打门窗。从来没有跟过师的刘应鹏认为这是他学木匠的最好时机。于是,他就主动到陈家去,帮几个木匠拉锯子,推推刨。他一边干活,一边留心看,用心想,看人家怎样做,怎样干,他就默默地记在心里。回到家里后,他就自己学着打了几副门窗,一对门能卖15元。在当时,那可就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了。

这样又干了几年,刘应鹏已经不满足于简单地做几件小家具、打几副门窗了,他想干大活。一次,听说邻村准备盖庙,他认为这是个好机会,就嚷着让他的父亲去为他揽工。父亲到邻村去为他揽工,却被人家给拒绝了,原因很简单:刘应鹏太年轻,而且又没正式跟过师,他能干得了这么大的工程吗?

这一次揽工未成对刘应鹏的打击很大,但他并没有怪罪对方,而是认为自己确实手艺还不成熟,技术还不精炼。打家具和做门窗是一回事,盖房盖庙做工程又是另一回事,自己还得从头学起。正好,他听说又一邻村正在修大王庙,工头是一个姓刘的老木匠,他就主动赶了过去,以帮工为名学点手艺。在干活的过程中,他仔细地观察这些匠人怎样画图,怎样做框架,怎样做修饰……,然而,没干几天,工头就看出了这个年轻人来这里“帮工”的真实意图,竟毫不客气地把他赶离了工地。刘应鹏正要灰心丧气离开工地的时候,一个他以前认识的木匠赶过来悄悄地告诉他说:“这里的活算什么,白云山有一个好匠人,叫康忠武,雕刻、绘画样样精通,为人非常好,也愿意给年轻人教手艺,你不如去找他。”

拜师学艺

第二天,刘应鹏就提着一包苹果,在佳县县城割了二斤猪头肉,买了一瓶烧酒,到白云山去拜会康忠武。在吃饭喝酒的过程中,康忠武不解地问他:“小伙子,你又是请我吃肉又是请我喝酒,到底是为了啥事?”刘应鹏灵机一动,撒了个谎说:“我给人家许了个愿,说帮人盖一座庙。可我现在要图纸没图纸,要工具没工具,不知道这庙怎么个盖法?”康忠武当时并没有说什么,第二天早上,却把一张画好的雕刻绘画交给了他,刘应鹏拿了图纸,千恩万谢地回到了村里。

图纸拿到了,却找不到活干,这又让刘应鹏犯难了。正好,村里的一个户家哥哥来找他说,郑家庄的兴隆寺这一天打醮(打醮是当地的一项庙会民俗活动),让他跟着去看热闹。来到了兴隆寺,刘应鹏把周围的环境仔细地观察了一遍,他发现寺里的三官(天官、地官、人官)庙非常破旧,于是他就找到了会长。此时,会长正在庙里抽签打卦,他就对会长说:“会长,我以前在庙里许了个愿,要义务给三官庙维修檐头,不知道你让不让我修。你只要给我管材料管吃喝就行了,我一分钱都不挣。”会长抽签正抽在兴头上,信口就说:“那咱们就问一下神神吧。”结果抽一签是上上签,会长就答应了他的要求。

右为刘应鹏

终于找到活干了。刘应鹏回到家里,拿了工具,带了图纸,又领了两个徒弟,来到了兴隆寺。这一干就是四十多天。三官庙的檐头修好了,而且还雕上了雕刻,绘上了绘画。周围的人来赶庙会,纷纷都说三官庙修好了。从此,刘应鹏再也不愁找不到活干了。

虽然是为了获取图纸,但是也认识了师父。从此古建的美妙气势深深地吸引了刘应鹏,古建情节也在他心中生根发芽。(www.xing528.com)

结缘古建

初试成功既让刘应鹏看到了希望,也平添了不少压力。中国的古建筑博大精深,要吃这碗饭就得恶补古建筑知识。但是,自己连初中还没毕业,难度可想而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最早去的是西安。

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也是文物大市,地上、地下文物十分丰富。这里不仅有古老的关中民间建筑,更有十三朝古都留下的文化遗产。众多的皇家建筑,钟楼鼓楼、城墙、碑林大雁塔,到处都留下了他寻梦的足迹。饿了啃个大饼,渴了喝口自来水,拮据的经济条件没有阻挡住他的脚步,古老而深厚的文化为其树立起了心中的丰碑。

他过黄河去山西遍览了山西的古文物、古建筑,晋祠应县木塔五台山、陀耶寺都成了他学习的地方。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他多年的夙愿“去北京看看”终于在1988年实现了,求知欲和不服输的精神驱使他访遍了北京的名胜古迹,故宫、颐和园天坛,更重要的是他结识了一批古建专家、大家,买到了一堆古建筑的书籍。他借助古迹、古书和大师们,终于对古建筑有所了解。

承业古庙

从佳县回来之后的几年里,刘应鹏又先后维修了驼银岔庙会戏台、安崖青云山庙会戏台。20世纪80年代初,刘应鹏领着他的工队来到了榆阳区青云寺,一干就断断续续近十年:维修大佛殿、观音楼、魁星楼、圣母殿、戏楼;做门窗、修檐头、雕刻、塑像、绘画……期间,如果其他地方有活,他就到其他地方去干,其他地方没活了,他就又回到青云寺。青去寺之所以给刘应鹏如此“优惠的政策”,一是刘应鹏做活看利轻,干同样一件活,别人要三元他要两元;其二,刘应鹏的活做得好,干一处成一处。

2002年,是刘应鹏和他的建筑工程队发生质的转变的一年,这一年,他们从揽私活转变为参加正式招标干公活。参加招标后,他们所承建的第一处工程就是榆林城西城墙的维修。之后,他们又先后承建了榆林市梅花楼的维修,神木县二郎山寺庙群的维修,高家堡南城墙的维修,横山县波罗保城墙的维修……

非遗传承

刘应鹏在继承陕北古代庙宇营造法式的基础上,根据古建筑《营造法式》和南方的营造技法,结合当代先进的建筑技术,在建筑结构、建筑装饰、雕刻题材和用材选择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特别是在翼角的处理上,将北方建筑的稳重与南方建筑的灵巧融为一体,形成了出翘较小、力求于前檐保持水平,而起翘较大的营造技艺,使建筑在稳重的基础上透出清秀的风格。斗拱是体现一个建筑等级的重要标志,在斗棋的使用上,刘应鹏不局限于官式以斗口为建筑权衡的模数,而是根据建筑的开间、该建筑所处的地形来确定,多数在每间使用一、二攒平身科斗拱将斗口放大,并将昂头做成龙头、象头等,这样使建筑既体现出其地理位置,又节约了材料,在外观上又表现出美观大方的艺术效果。

在同一建筑上,使用多种营法技法,即主梁架使用抬梁式,而在山墙或主梁上使用穿斗式,这样既减少了立柱,扩大了使用空间,又能节约建筑材料,降低建筑成本,取得一举多得效益。在建筑上,使用当地的一些民间风格,如门的大小严格遵守鲁班尺;在椽飞数量的确定上,采用传统习俗,满足了民众的心理需求;在建筑的装饰上,多处使用雕刻作品,将墀头作为灯笼式,脊兽图案采用传统的吉祥图案;在彩绘上多使用民间做法等。

大国工匠

传统寺庙建筑融入了中国古代诸多艺术,如绘画、雕刻、泥塑及陶瓷等技巧。因而,一座传统的寺庙,事实上汇集了中国传统艺术之大成。

特别是民间的艺术,从题材的选择到构图之安排,皆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艺术之精神。部分文物古建因自然灾害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传统的修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一部分文物遗存。

刘应鹏在传统庙宇营造技艺的传承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他所承建的所有工程质量优良,受到施工单位和群众的好评。2009年2月,榆林市宗教局和旅游局评出的十大佛教旅游场所中,刘应鹏修建了5处;十大道教旅游场所中,刘应鹏修建了两处。

2014年7月,刘应鹏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庙宇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吕政轩

2019年6月2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