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混凝土桥梁抗震设计研究:加载系统和制度

混凝土桥梁抗震设计研究:加载系统和制度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4.2-6桥墩模型的拟静力加载装置试验的加载进程由试验人员控制,可以在试验过程中进行细致的变形、应变及裂缝的量测。图4.2-8试验加载现场4.2.2.2振动台试验地震模拟振动台双台阵系统由8 m×10 m主台和3 m×6 m副台组成,其主要参数如表4.2-4所示。

混凝土桥梁抗震设计研究:加载系统和制度

4.2.2.1 拟静力试验

试验采取拟静力加载设备进行,试验装置包括加载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100 t电液伺服高性能作动器、反力架等。竖向荷载通过单向液压作动器施加在模型顶部,液压作动器安装滚动支座用来保证作动器随模型水平移动,水平荷载用MTS拟静力试验机施加,加载装置如图4.2-6所示。

图4.2-6 桥墩模型的拟静力加载装置

试验的加载进程由试验人员控制,可以在试验过程中进行细致的变形、应变及裂缝的量测。加载历程可分为3个阶段:开裂前、屈服前、屈服后。其中,墩底截面开裂前的位移水平按弹性理论计算,屈服前的位移水平包括2个开裂到纵筋首次屈服的位移水平和1个近似于纵筋首次屈服的位移水平(Δy),屈服后的位移水平按理论屈服位移的倍数确定。位移模式均采用三角波加载,在1Δy位移水平前(包括1Δy),加载速率设定为1 mm/s;在1Δy位移水平后,加载速率设定为3 mm/s。在每一位移水平上,反复循环加载3次,直至模型抗力下降至最大抗力的85%时,定义为模型破坏,终止试验。加载波形为三角波,加载波形变化如图4.2-7所示。

图4.2-7 试验加载制度

试验流程如下:

(1)加载之前,在试件表面用白石灰打底,待风干后用红色记号笔在墩身上打10 cm×10 cm的网格,以便确定裂缝开展及塑性铰开展位置。

(2)开启应变采集系统,采集空载时钢筋应变值,按设计轴力施加模型轴向力,控制力精度为1 kN,加载完成后再次采集钢筋应变值。

(3)开启作动器控制系统,进入墩顶位移加载模式,屈服前采用力控制模式,加载速度为5.0 kN/s;屈服后以3 mm/s的速率加载至指定位移等级,然后暂停加载,记录数据、观察裂纹发展、绘制裂缝趋势图及墩身损伤图并拍照。

(4)以3 mm/s的速率反向加载,达到峰值后暂停加载,记录数据、观察裂纹发展、绘制裂缝趋势图及墩身损伤图并拍照。

(5)以3 mm/s的速率卸载至0位置,完成首次循环加载;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完成第2次循环及第3次循环加载。

(6)调整位移峰值,重复第(3)~(5)步的操作,进行下一位移水平循环加载。(www.xing528.com)

如此按设定的位移进行循环,直至桥墩模型破坏。加载现场如图4.2-8所示。

图4.2-8 试验加载现场

4.2.2.2 振动台试验

地震模拟振动台双台阵系统由8 m×10 m主台和3 m×6 m副台组成,其主要参数如表4.2-4所示。

表4.2-4 实验室振动台性能参数

振动台试验工况设计包括主要试验阶段、地震激励选择、地震激励输入顺序等内容。振动台试验一般根据试验考察目的,抗震规范、规程等的要求,划分为设防烈度相应的多遇地震、基本烈度地震、罕遇地震等几个主要试验阶段。在制定试验工况时,考虑了以下内容:

在地震激励开始阶段和弹性极限状态时,以白噪声扫频获得结构自振频率、阻尼比、振型等动力特性,振动台工况如表4.2-5所示。

构件模型的每条地震波PGA水平依次为0.05g、0.1g、0.15g、0.2g、0.25g、0.3g、0.35g、0.4g…,直至构件发生破坏,达到等效屈服点左右,振动台停止加载过程。

以地震危险性分析得到基岩加速度反应谱作为目标谱,选择桥址基岩场地地震动参数,50年超越概率分别为63%、10%、2%和100年超越概率分别为63%、10%、2%的水平,得到场地基岩地震加速度放大系数反应谱或基岩设计加速度反应谱(阻尼比为5%)。并根据桥墩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的需要,对桥址场安评地震波进行基线修正。

表4.2-5 振动台试验加载工况(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