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震结构是在大地震中,不至于倒塌却可以允许部分构件损坏的结构,震后维持其必要的通行能力(即使不能保证过大的车辆通行率),也是相当重要的。减震结构是利用阻尼器等相应的减震装置,用来吸收地震出现后传来的地震能量的构件。隔震结构是通过延长结构的振动周期以隔离地震能量,使作用于桥梁的地震力明显减小。隔震结构将地震传来的剧烈运动转为结构间较慢的、大位移的运动,震后仅需更换相应隔震结构就可恢复结构整体的原始模样。
隔震结构有如下几点优势:
(1)隔震桥梁可以建在任何类型地基上。以前认为隔震结构不适宜建造在软弱地基和易发生液化的地基上。但是如果考虑以下3点措施,即使是建在软弱地基和易发生液化的地基上也是没有问题的:
①不要使长周期的地基周期与隔震结构的固有周期相近,要让隔震桥梁的固有周期更长一些;
②提高隔震构件的变形能力,来提高吸收地震力的能力,同时增加隔震位移的间距;
③增大阻尼值,提高衰减能力,使结构的振动幅度降低。
(2)方便对已建桥梁进行隔震改造。对于已建桥梁的抗震改造方法之一就是将原先的普通支座改为隔震支座。由于我国桥梁抗震相关研究起步比较迟,对于较久远的桥梁并没有进行相应的抗震设计,但这些桥梁仍可以正常使用,如果要隔震补强,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尽量不拆除原有结构,使建筑材料不浪费。(www.xing528.com)
(3)抗震效果好。可以将地震作用力减小很多,使隔震桥梁在地震中更安全。由于地震对桥梁的损伤程度主要取决于墩底内力和主梁位移量,因为主梁质量比较大,当大地震发生、桥墩变形量很大时,桥墩底部损伤就会很大。隔震支座将主梁与桥墩隔离,使得桥墩位移变小,墩底内力也相应减小,在发生小地震时结构几乎不会发生损害,而在发生较大的地震才会发生轻微损害。
3种抗震方式的特点也可以用图2.3-1解释。图2.3-1(a)横坐标为输入地震动的周期,该坐标值越大,地震动则摇动得越缓慢,即频率越小。耐震结构一般固有周期较小,因此地震作用力很大,而结构的位移比较小。隔震桥梁一般固有周期较大,所承受的地震力较小,但桥梁位移比较大。高墩桥梁由于自身桥墩比较柔,所以固有周期也比较大。图2.3-1(b)表示耐震结构在地震作用力下,结构塑性变形较大;隔震结构几乎保持弹性状态;减震结构则介于两者之间。
因此总体来说,隔震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桥梁的抗震性能,而且使造价更低,甚至在极个别工程中,使用隔震支座是解决抗震问题的唯一方法。
目前,世界各国桥梁隔震设计规范中,隔震桥梁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反应谱法、非线性时程法和非线性静力法等。
隔震桥梁的弹性反应谱分析方法同普通桥梁的反应谱分析过程是不同的。在反应谱分析过程中,不但要考虑不同振动模态采用不同的阻尼比,还要考虑不同的阻尼比对弹性反应谱的修正。所以,隔震桥梁的反应谱分析方法比普通桥梁要复杂得多。由于广泛应用的隔震装置的力学特性大多数是非线性的,考虑到桥墩、连接装置等的非线性,采用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可掌握隔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包括我国《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2009年)在内的各国规范均对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做了相应的规定。
图2.3-1 地震力与结构位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