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同—集宁一带早前寒武纪地质的传统地层学观点划分阶段

大同—集宁一带早前寒武纪地质的传统地层学观点划分阶段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由于从事地质调查的单位不同、工作地区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多种划分方案。1989年《山西省区域地质志》沿用了华北区域地层表的划分方案。

大同—集宁一带早前寒武纪地质的传统地层学观点划分阶段

该阶段将沉积学原理的分析研究地壳浅部或表部脆性环境地质现象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简单地引用到变质岩系的调查研究工作中,以传统地层学方法对区内的早前寒纪变质岩系进行了划分,建立了层状有序的群、组、段级地层单位。

表2-1 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划分沿革表

1962—1963年李璞、钟富道等在集宁和凉城地区研究了太古宙变质岩系,根据集宁三岔口东山剖面和凉城县-卓资县花山剖面把这一地区的变质岩层称为集宁群,并自下而上划分为土贵乌拉组、赵秀沟组、玻璃图组和三岔口组4个组。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展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对本区和邻区的太古宙地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划分。但由于从事地质调查的单位不同、工作地区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多种划分方案。

1967年,河北省地质局区测队将本区东部邻区1∶20万张家口幅内的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马市口组、下白窑组、崇礼组和黄土窑组。

1969年,1∶20万大同幅将幅内变质岩系统称为太古宙桑干群,由老到新将以紫苏斜长麻粒和二辉斜长麻粒岩夹少量磁铁石英岩的组合划分葛胡窑组,并以呈透镜状断续分布的磁铁石英岩为标志层划分为上、下两段,以大理岩首次出现为底将其上部的变质岩系划分为黄土窑组,并将富铝片麻岩石墨片麻岩、浅粒岩、浅色麻粒岩、不稳定大理岩等岩性组合厘定为下段,将含榴黑云斜长片麻岩夹矽线石榴正长片麻岩组合厘定为上段,并认为各个组段内的岩性变化为相变的结果,这样黄土窑组下段实际上包括了不同时代、不同原岩类型的岩石。另外,除将丰镇市北白牙岔山的花岗岩认为是侵入体外,其余石榴花岗岩类侵入体均被认为是混合岩化的结果。

1970年,1∶20万大同幅东部相邻研究区天镇幅(河北省建设局地质勘测总队)也将区内变质岩系统称为太古宙桑干群,但在组级单位的划分上与大同幅有所不同,将下部以麻粒岩、片麻岩为主夹少量磁铁石英岩的部分划分为瓦窑口组,并将该组内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紫苏斜长片麻岩和辉石麻粒岩为主的岩石组合部分厘定为下段,将紫苏麻粒岩、含紫苏麻粒岩夹磁铁石英岩、浅粒岩的部分划分为上段。将以富铝岩系(孔兹岩系)与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含紫苏黑云斜长片麻岩互层的部分划分为右所堡组,并进一步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大致划分为上、下两个段,但其划分标志不够明显。

1971年1∶20万凉城幅也将区内变质地层称为桑干群(未分组),本幅和随后完成的1∶20万集宁幅及卓资县幅把前人置于桑干群中的变质侵入体区分出来。而与此同时开展的1∶20万浑源幅区调未将前人所称的桑干河南岸太和岭一带的片麻岩称作桑干群,而是称作五台群官儿组西茶房段。(www.xing528.com)

1972年1∶20万集宁幅将区内变质地层统称为桑干群,并进一步自下而上分为矽线石榴片麻岩组、长石石英岩组、大理岩组3个组,首次将研究区南部大西沟和东南部喇嘛营子—好来沟一带的麻粒岩界定为侵入岩(实际上岩性相当于葛胡窑片麻岩)。

1973年1∶20万卓资县幅将幅内大黑河—大土城一线以南的变质地层称为集宁群,并划分为(富铝)片麻岩组和变粒岩大理岩组,将该线以北的变质地层称为乌拉山群,将研究区西部的变质地层称为二道凹群。

1975年山西省地质局区测队在开展山西区域地层表编写过程中,同意将1∶20万浑源幅中的原命名为桑干片麻岩(或桑干系)的桑干河南岸太和岭一带的片麻岩划归到五台群,认为桑干群无标准剖面,建议废除桑干群一名。后经河北、山西、内蒙古三省(区)区域地层表编写组共同研究,同意废弃桑干群,而用集宁群代替桑干群,并对各组的划分提出了较统一的方案,自下而上分为瓦窑口组、右所堡组、大石窑沟组、下白窑组、沙渠村组、东沟村组(华北区域地层表编写组,1978)。同时指出,大石窑沟组相当于1∶20万大同幅命名的葛胡窑组上段,其命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葛胡窑-大石窑沟剖面,其主要岩性组合为二辉斜长麻粒岩、紫苏斜长麻粒岩、透辉麻粒岩,夹少量黑云斜长片麻岩;下白窑组相当于山西区调队命名的黄土窑组,因其与1∶20万张家口幅命名的黄土窑组重名而改称为下白窑组,其代表性剖面为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衙门号—马内沟剖面,主要岩性下部为紫苏斜长麻粒岩、二辉斜长麻粒岩夹少量斜长角闪岩、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及不稳定的磁铁石英岩,上部主要由含石墨、黑云母或石榴石斜长片麻岩,含二辉斜长麻粒岩,含石墨矽线石榴正长片麻岩,夹橄榄大理岩、透闪大理岩、透辉岩及透辉斜长角闪岩等组成。沙渠村组以(含矽线石、石榴石)长石石英岩、浅(变)粒岩为主,夹矽线石榴片麻岩和黑云斜长片麻岩,局部二者呈不等厚互层状或间层状;东沟村组主要分布在集宁市西郊东沟村和卓资县福生庄一带,以厚层大理岩为主。

1982年王时麒等把原集宁群上部的大理岩(东沟村组)划归乌拉山群。由于这一变更,集宁市附近就不存在修改后的集宁群了。故他们指出,集宁群一名不宜再用,建议改称丰镇群。

但董启贤等(1984)仍坚持使用集宁群一名,并将集宁群一分为二,把下部大石窑沟组和葛胡窑组的麻粒岩岩石组合命名为下集宁群,把下白窑组和沙渠村组命名为上集宁群(大致相当于李璞等建立的集宁群),并认为其间可能存在不整合,同时将原乌拉山群上部的麻粒岩相岩石组合划归到上集宁群。

1985年《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沿用了上集宁群和下集宁群的名称,并把两者的关系推定为角度不整合。下集宁群未再划分,上集宁群则分为第一岩组和第二岩组,并将东沟村组划归乌拉山群第一岩组。1989年《山西省区域地质志》沿用了华北区域地层表(1978)的划分方案。

1990年沈鸿章在编写《内蒙古第二代地层表》时,首次将内蒙古地区的太古宇三分,并认为董启贤等的上集宁群、下集宁群的称谓不符合地层单位的命名原则,故将下集宁群改称为兴和群,指分布于兴和县附近的以紫苏斜长片麻岩、二辉片麻岩、辉石斜长片麻岩为主,上部夹紫苏透辉磁铁石英岩的一套变质岩石组合,将上集宁群则称集宁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