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阳系术语汇总:核构成、熔融分层、角动量转移

太阳系术语汇总:核构成、熔融分层、角动量转移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们来自部分或完全熔融并分层的小行星。同一星系内,不同部分的角动量可以互相转移,但总角动量维持不变。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它们的直径小的不足1毫米,大的可超过10毫米,由急速冷却的硅酸盐矿物构成。大部分类地行星的核由铁构成,而且包含了该行星上的大部分亲铁元素。C型小行星的表面较暗,一些C型小行星光谱显示其含有含水的黏土状矿物。某些放射性原子核衰变时会放出电子,这类衰变发生时,原子核中的一个

太阳系术语汇总:核构成、熔融分层、角动量转移

绝对零度(absolute zero)

绝对零度是热力学里的最低温度。它是开尔文温标定义的零点,相当于-273.15摄氏度(-460华氏度)。处于绝对零度的物质热能为零。

无球粒陨石(achondrite)

顾名思义,无球粒陨石是指没有球粒构造的石陨石。它们来自部分或完全熔融并分层的小行星

反照率(albedo)

反照率指被天体或表面反射出去的太阳辐射占所有入射的太阳辐射的比例,以分数或百分数表示。

α粒子(alpha particle)

α粒子指氦原子核,由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组成。一些放射性原子核在衰变时会释放出α粒子。

角动量(angular momentum)

角动量指物体绕中心或轴自转或旋转运动的惯性。与它对应的另一个概念是线动量,线动量是指物体沿直线运动的惯性。除非受到外来影响,否则一个天体或系统(如太阳系)的总角动量守恒。同一星系内,不同部分的角动量可以互相转移,但总角动量维持不变。

古菌(archaea)

古菌是地球三大主要生物群之一。古菌的外形与细菌相似,但它们的遗传信息区别较大。

太古宙(Archean)

太古宙指地球冥古宙结束到距今大约25亿年的一段时期。

小行星族(asteroid family)

小行星族指一些轨道相似的小行星,是大天体碰撞后产生的碎片。

天文单位(astronomical unit,AU)

天文单位在过去是指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如今它被正式定义为一个固定的距离,1个天文单位等于149597870千米。

原子质量(atomic mass)

原子质量指某种元素的一种同位素原子的质量,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单位。

原子核(atomic nucleus)

原子核指位于原子中心的一个致密的部分,占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原子序数(atomic number)

原子序数是指一个原子核内质子的数量。原子序数为整数,不同化学元素的原子序数不同。

原子量(atomic weight)

原子量指某种元素样本的平均原子质量与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由于元素的同位素的比例不同,同一元素的不同样本可以有不同的原子量。但标准原子量表是按照同位素的平均含量制定的。原子量也被称作相对原子质量。

玄武岩(basalt)

玄武岩指主要成分为辉石和斜长石这两种硅酸盐矿物的火山岩。

盆地(basin)

释义见陨击盆地。

宇宙大爆炸(Big Bang)

宇宙大爆炸是一种宇宙起源演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宇宙是于某一个特定时间由一种密度无限大的状态形成的,并且在形成后不断膨胀。布满宇宙的宇宙背景辐射被广泛认为是宇宙大爆炸模型和宇宙膨胀的证据。

角砾岩(breccia)

角砾岩是由更细的颗粒物质胶结而成的碎屑所组成的一类岩石。它是碰撞作用的常见产物。

富钙铝包体(calcium-aluminum-rich inclusion,CAI)

富钙铝包体指球粒陨石中一种略带白色的不规则颗粒物。它一般介于1毫米到几厘米之间,由熔点极高的岩石矿物构成。

碳硅循环(carbon-silicon cycle)

碳硅循环指碳由于地质作用在地球大气层和地球内部之间交换的过程。该过程被认为是地球气候得以长期保持稳定,平均温度维持在水的冰点和沸点之间的原因。

半人马型小行星(centaur)

半人马型小行星指轨道大部分位于木星海王星之间的一颗小行星。

球粒陨石(chondrite)

球粒陨石是一种常见的石陨石,主要特征为含有一种极小的被称为粒状体的岩石球粒。球粒陨石占所有陨石的85%。有一小部分陨石虽然不含粒状体,但由于其他方面与球粒陨石相似,也被归类为球粒陨石。

粒状体(chondrule)

粒状体指普遍存在于石陨石中的小型岩石球粒。它们的直径小的不足1毫米,大的可超过10毫米,由急速冷却的硅酸盐矿物构成。

环行星盘(circumplanetary disk)

环行星盘指环绕行星周围的一个物质盘,这里是孕育规则卫星的地方。

彗核(cometary nucleus)

彗核指彗星中心由尘埃和冰组合成的固体部分,它占了彗星的大部分质量。彗核的冰挥发形成彗发和彗尾。挥发产生的气体携带着彗核的尘埃逃向太空

核(core)

核指已分层天体中心的高密度部分。大部分类地行星的核由铁构成,而且包含了该行星上的大部分亲铁元素。

核吸积模型(core accretion model)

核吸积模型认为当行星胚胎的质量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它的引力可以俘获周围的原行星盘的气体,使它最终成长为一颗气态巨行星。

地壳(crust)

地壳指分层行星的固态最外层。

C型小行星(C-type asteroid)

C型小行星指按照光谱分成的几种小行星类型之一。C型小行星的表面较暗,一些C型小行星光谱显示其含有含水的黏土状矿物。

碎屑盘(debris disk)

碎屑盘指围绕在恒星周围的一圈盘状的尘埃云。据说,恒星形成几百万年后,原行星盘会失去气体,形成一个碎屑盘。氘(deuterium)

氘是氢的一种同位素,其原子核含有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常被称为“重氢”。

氘核(deuteron)

氘核是氘的原子核,由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组成。

分层(differentiated)

分层指行星或小行星里形成了密度不同的圈层。

盘不稳定性模型(disk instability model)

盘不稳定性模型指原行星盘中的几部分在引力作用下坍缩形成气体块,最终收缩形成了气态巨行星的一种猜想。

DNA

DNA是脱氧核糖核酸的缩写,是一种双螺旋结构的复杂大分子,同时是一切生物体(一些病毒除外)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矮行星(dwarf planet)

矮行星指满足以下条件的太阳系小天体:第一,绕日运行;第二,质量大到足以克服刚体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近于圆球)形状;第三,没有清空所在轨道周围的其他天体;第四,不是卫星。谷神星冥王星都属于矮行星。

电子(electron)

电子是一种带负电的基本粒子。在正常原子的内部,带正电的原子核外面总是围绕着一团带负电的电子云,从而使原子整体不带电。原子内部电子的分布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某些放射性原子核衰变时会放出电子,这类衰变发生时,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会变成质子,以保证原子仍然处于电中性。

发射谱线(emission line)

发射谱线指光谱中吸收强度最大的一小截波长或频率范围。

真核生物(eukarya)

真核生物是指具有由细胞膜包裹着复杂内部结构的生物的总称。它是地球三大主要生物类型之一,其余两类分别为细菌和古菌。动物植物真菌等都是真核生物。

嗜极微生物(extremophile)

嗜极微生物是指可以在极端环境中(如极端温度或高盐度条件下)生长繁殖的生物。

引力俘获区(feeding zone)

引力俘获区指行星胚胎轨道附近的一个环形区域。行星胚胎通过清空引力俘获区内星子的方式生长。

核聚变(fusion)

核聚变指较小的原子核融合形成更大的原子核的过程,核聚变过程中一般会释放出能量。

大转向模型(Grand Tack model)

大转向模型认为木星曾在类地行星生长期间先向内、再向外穿过小行星带。在迁移过程中,木星的引力扰乱了小行星带和火星今天所在区域内的大部分固态物质,从而解释了这两个区域今天的质量为何如此之低。

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

温室效应指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了行星表面向外放出的红外辐射,从而使行星表面变暖的现象。常见的温室气体包括水蒸气、二氧化碳和甲烷

宜居带(habitable zone)

宜居带指恒星周围温度适宜的区域,这一区域刚好能使地质活动活跃的固态行星的表面存在液态水(如果该行星的大气能提供足够的地面气压)。“宜居”的概念是相对于地球生命需要的条件而言的。

逃逸碰撞(hit-and-run collision)

逃逸碰撞指两个固态天体间发生的一种斜向碰撞,两者擦肩而过后再次分开,双方都没有获得或失去过多物质。

热点(hot spot)

热点指岩质行星表面的一个区域,该区域有高温物质从行星内部深处往外涌出表面。该情况通常和火山活动有关。

热泉(hydrothermal vent)

热泉指陆地上或海底的一个裂缝,被地热能加热的滚烫的水不断从该裂缝涌上地表。热泉多见于火山活跃区。在上方水压大的海底热泉里,水温可以超过400摄氏度。

冰态巨行星(ice giant)

冰态巨行星是一种主要由可以在低温时结冰的物质(如水、甲烷和氨)组成的一类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属于冰态巨行星。

陨击盆地(impact basin)

陨击盆地指行星表面在遭受撞击后形成的一个较浅的圆形大洼地。

撞击熔融物(impact melt)

撞击熔融物指天体遭受撞击后岩石部分熔化所形成的一种类似玻璃的物质。

红外超(infrared excess)

红外超指恒星所发出红外线辐射的量比它本应发出的更多的现象。这些超出的红外线辐射其实来自恒星周围的尘埃粒子,它们由于吸收了可见星光而发出红外线辐射。

不规则卫星(irregular satellite)

不规则卫星指逆行、轨道高度倾斜或十分扁长的卫星。

同位素(isotope)

同位素指同一种化学元素的不同变体,由于原子核里的中子数不同,所以具有不同的原子质量。大多数元素都有一种以上的稳定同位素。比如氧有三种天然同位素,分别为氧-16、氧-17和氧-18,它们的质子数都是8,这决定了它们的元素种类和化学性质,而它们的中子数分别为8、9和10。

木星族彗星(Jupiter-family comet)

木星族彗星指轨道周期小于200年且轨道平面只稍微比行星平面倾斜的几百颗彗星。

K,开尔文(kelvin)

开尔文温标(以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命名)是科学界广泛使用的一种温度测量系统。它的零点是绝对零度。温度和温差可以用开尔文(K)来衡量。1开尔文相当于摄氏温标里的1摄氏度。

柯克伍德空隙(Kirkwood gap)

柯克伍德空隙指小行星带中小行星分布密度极小的几条狭窄的空隙。位于这些区域的小行星的轨道都和木星的轨道形成共振——小行星的轨道周期和木星的轨道周期成整数比(如3∶1、5∶2等)。

柯伊伯带(Kuiper belt)

柯伊伯带指分布在海王星轨道以外、距离太阳50天文单位以内的一个布满微小冰封天体的地带。

晚期重轰击期(late heavy bombardment)

晚期重轰击期指约39亿年前月球多个陨击盆地形成的一段时期。每个类地行星很可能都在这一时期里遭受了多次强力撞击。

后增薄层(late veneer)

后增薄层指类地行星的内核形成后,覆盖在它上面的最后一个结构。今天地球地壳里的大部分高度亲铁元素都来自后增薄层。

热熔岩(lava hot)

热熔岩指喷出行星表面的熔岩。

光年(light-year)

光年指光在真空中传播一年所经过的距离。1光年约等于10万亿千米。

脂质(lipid)

脂质指构成生物膜,包括细胞膜的脂肪酸聚合物。

亲岩元素(lithophile element)

亲岩元素指当行星熔化和分层时,优先进入行星的地幔岩和地壳,而不是内核的一类元素。钠、镁、铝和铪都属于亲岩元素。

岩石圈(lithosphere)

岩石圈指岩质行星(如地球)最外层的坚硬圈层。地球的岩石圈包括地壳的全部和地幔的顶部,它们在岩石圈下面的地幔软流层上慢慢移动。

长周期彗星(long-period comet)

长周期彗星指轨道周期大于200年的彗星。相对于行星的轨道平面,长周期彗星的轨道平面是倾斜的。

热岩浆(magma hot)

热岩浆指行星表面下方的熔岩。

岩浆海洋(magma ocean)

岩浆海洋指岩质行星在遭受剧烈撞击后,短暂存在于表面的一层液态岩石。

星等(magnitude)

星等指衡量恒星和其他天体亮度的标准。星等越高的天体亮度越低。天狼星是天空中最亮的恒星,它的星等为-1.5,肉眼能看到的最暗的星的星等为+6。

地幔(mantle)(www.xing528.com)

地幔指固态行星内核以上的部分。类地行星地幔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岩石。

月海(mare,复数为maria)

月海源自拉丁文“mare”(海)一词,指月球表面的阴暗区。月海是由玄武岩构成的低洼平原,是喷发岩浆填满陨击盆地后形成的。

基质(matrix)

基质指填充在球粒陨石的粒状体之间的细密的尘埃粒子。

金属度(metallicity)

金属度用于表示恒星里比氦更重的元素的丰度。

流星(meteor)

流星指来自宇宙的尘粒或较大的岩石块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

陨石(meteorite)

陨石指从宇宙空间坠落到地球或太阳系其他天体表面的岩石。

流星体(meteoroid)

流星体指太空中可能成为流星或陨石的碎石或尘埃。一般用于称呼直径在100米以下的天体,更大的一般被称作小行星。

微重力(microgravity)

微重力指在某些环境下,如太空中,人和物体处于失重的情况。失重不是缺少重力造成的,而是在太空中自由移动或下落所造成的,如物体围绕地球或太阳运动。

小行星(minor planet)

小行星指体积小于大行星且不会和彗星一样形成彗发及彗尾的绕日公转的天体。通常所说的小行星(asteroid)指的是轨道比木星更靠近太阳的那一部分。

分子云(molecular cloud)

分子云指物质质量达到100万倍太阳质量的一团巨大而稀薄的气体尘埃云。分子云里经常会形成新的恒星。

分子云核(molecular cloud core)

分子云核指分子云中密度较大的一小部分,它可以在自身的引力作用下坍缩形成恒星。

星云假说(nebular hypothesis)

星云假说是一种太阳系起源猜想,它认为太阳系是从围绕在太阳附近的一团盘状的物质云演化而来的。星云假说最先由康德拉普拉斯提出。

中微子(neutrino)

中微子是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它极少与其他形态的物质发生反应。恒星内部的核反应可以产生大量中微子。

中子(neutron)

中子指组成原子核的一种不带电的基本粒子。除氢以外,所有元素的原子核中都含有中子。

中子星(neutron star)

中子星指演变到后期的恒星在自身引力下极大程度地坍缩,导致电子与质子融合,转化为中子。中子星一般直径只有10千米,但它的质量却是太阳质量的1.5~3倍。

尼斯模型(Nice model)

尼斯模型是一种太阳系早期演化假说。尼斯模型认为,巨行星刚形成时彼此之间的距离比今天近,也就是说它们是后来才迁移到今天的位置的。迁移过程中,巨行星一度沿着高度扁长的轨道运行,它们的引力驱逐掉了许多小行星和彗星。该模型是以它的发源地法国的尼斯命名的。

惰性气体(noble gas)

惰性气体指在地球表面常温常压下以气体的形式存在,且很难与其他元素组成化合物的一类化学元素。惰性气体包括化学性质稳定的氦、氖、氩、氪和氙,以及具有放射性的氡。

黄赤交角(obliquity)

黄赤交角指行星赤道面与其公转轨道面所成的夹角。黄赤交角接近90度的行星会平躺着旋转,如果黄赤交角大于90度,则意味着行星的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

寡头式生长(oligarchic growth)

寡头式生长指小行星成长为行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寡头式生长阶段,原行星盘的各个区域都被一个行星胚胎主宰,这些行星胚胎通过清空它们附近的小行星而获得成长。

奥尔特云(Oort cloud)

奥尔特云指位于太阳系几万天文单位以外的一个布满几十亿颗休眠彗星的云团。偶尔,附近掠过的恒星或者整个银河系的引力会拉出奥尔特云里的一个天体,将它抛向太阳,变成一颗可见的彗星。

近日点(perihelion)

天体绕日公转时离太阳最近的位置叫作近日点。

光致蒸发(photo evaporation)

光致蒸发指气体吸收紫外线后升温并加速运动,逃离天体的引力束缚的过程。光致蒸发是使气体离开恒星原行星盘的一种方式。

光子(photon)

光子是电磁辐射(比如光)的基本粒子。电磁辐射既具有波动性,也具有粒子性,一个光子就像一小“份”波。

系谱(phylogenetic)

系谱指与生物体之间的演化关系有关的研究。

行星(planet)

行星指质量没有大到足以形成恒星但又不像小行星或彗星一样小的天体。行星质量的上限是木星质量的13倍。太阳系中的8颗最大的行星被称为大行星,天文学家还将一些质量比大行星小的行星统称为矮行星。

行星胚胎(planetary embryo)

行星胚胎指存在于行星形成过程中的寡头式生长阶段的、质量介于星子和成形行星的天体。

星子(planetesimal)

星子是原行星盘里的一种固态的小天体,是形成行星的基础。

板块构造(plate tectonics)

板块构造解释了地球岩石过去几百万年的演化情况。它将岩石圈划分成多块大小接近于大洲的板块,由于下面地幔的运动,各板块慢慢地漂移向彼此。地震、火山活动、海洋地壳的形成和破坏都是因为板块运动。

冥族小天体(Plutino)

冥族小天体分布在柯伊伯带,与海王星的轨道共振。冥族小天体是以它们之中最特别的一颗——冥王星命名的。

原始天体(primitive body)

原始天体指从未被加热至熔解和分层的固态天体。

星盘(proplyd)

星盘是原行星盘(protoplanetary disk)的简称。

质子(proton)

质子是组成原子核的一种带正电的基本粒子。氢原子的原子核只由一个质子组成。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称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原行星盘(protoplanetary disk)

原行星盘指围绕在年轻恒星周围的一个盘状的气体尘埃云,是行星系形成的地方。

放射性(radioactivity)

放射性指放射性物质内部的不稳定原子核发生衰变,释放出粒子或辐射的现象。早期研究者将放射性物质发出的三种射线称为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当发生α衰变时,一个原子核会射出一个α粒子,α粒子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实际上就是氦核。发生β衰变时,一个原子核会射出一个电子。有些原子核在发生衰变时还会发出γ射线,γ射线是一种强电磁辐射。

放射性同位素计年法(radiometric dating)

放射性同位素计年法是利用困在天体内部的物质的放射性衰变来测定天体年龄的技术之一。

红巨星(red giant)

红巨星指在恒星演化末期,恒星剧烈膨胀之后的一个阶段。

难熔(refractory)

难熔用于形容熔点高的物质。

浮土(regolith)

浮土指覆盖在月球或行星表面的一层疏松、细碎的物质。

规则卫星(regular satellite)

规则卫星指围绕行星顺行(非逆行)的天然卫星,其轨道和行星的赤道面共面,呈近圆形,而非明显的椭圆形。

共振(resonance)

共振指公转天体,如绕日公转的行星或小行星,每隔一段时间受到来自另一个公转天体的引力的系统干扰的现象。共振通常发生在公转周期之比为整数比,如2:1的两个天体之间。

逆行(retrograde)

逆行指运动方向与太阳系大多数天体正常运动方向相反的公转运动。从太阳系平面上方(即北方)俯视,行星逆行即为顺时针运动。

RNA

RNA是核糖核酸的英文缩写,它是构成生命体不可或缺的复杂分子。RNA和DNA一样都可以携带遗传信息,许多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而不是DNA。

洛希极限(Roche limit)

洛希极限指行星与卫星的最短距离,如果卫星仅凭引力来维持自身形状,小于这个距离,潮汐作用就会使卫星解体。假设行星和卫星的密度相同,则它们的洛希极限大约为行星半径的2.5倍(从行星中心开始测量)。不过,足够坚硬的固态卫星能够在洛希极限之内飞行。

砾石堆(rubble pile)

砾石堆指由多个部分单凭引力结合在一起组成的小行星或彗星。

散盘(scattered disk)

散盘指在海王星轨道外绕日公转且可能近距离接触海王星的一些小行星。散盘天体一般都有倾斜和扁长的轨道。

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

沉积岩指沙士、黏土和泥沙沉入水底后再被后来的物质层层压实而形成的岩石。

地震仪(seismometer)

地震仪是一种用于检测穿过地球的地震波的仪器。

亲铁元素(siderophile element)

亲铁元素指对铁具有化学亲和力的元素。当行星熔化和分层时,亲铁元素倾向于进入内核与铁结合。金、铂、镍和钨都属于亲铁元素。

硅酸盐(silicate)

硅酸盐指一类含有硅元素的化合物,大多数硅酸盐中都含有氧。硅酸盐矿物是地球地壳和太阳系其他天体壳层的主要成分。

雪球地球(snowball Earth)

雪球地球指在遥远的过去,地球的表面几乎完全被冰雪覆盖的几段时期。

太阳星云(solar nebula)

太阳星云指太阳初生时,包围在它周边的原行星盘。太阳星云被认为是行星及其他太阳系天体的出生地。

太空风化(space weathering)

太空风化指太空中的岩质天体表层,在受到太阳辐射、宇宙射线和撞击的条件下,经历的一系列变化的总称。

旋臂(spiral arm)

旋臂指旋涡星系中密度高于圆盘平均密度的区域。大多数旋涡星系都有两条或两条以上旋臂,从中心凸起的部分(称为核球或“棒”)由内往外伸出。旋臂以拥有包含着年轻亮星的亮气体云和分子云为特征。

旋涡星云(spiral nebula)

旋涡星云是旋涡星系的旧称。直到20世纪初,天文学家才意识到它们是银河系外的其他星系,而在此之前,旋涡星云的本质一直不为人所知。

S型小行星(S-type asteroid)

S型小行星指按照光谱分成的几种小行星类型之一。S型小行星的亮度较高,它的光谱特征显示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岩石。

静止盖层(stagnant lid)

静止盖层指没有经历过板块构造的岩质行星的表面。该类行星的地壳是一整块静态的板块,不像地球表面分为可以移动的多个板块。这类行星有火星、金星等。

超新星爆炸(supernova)

超新星爆炸指恒星的毁灭性爆炸。超新星爆炸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即使在远处也可以看到。超新星爆炸要么出现在大质量恒星生命末期核燃料耗尽后,要么出现在双星系统里的白矮星吸积了另一颗恒星的足够多物质后,内部发生核聚变反应被重新点燃时。超新星爆炸过程中发生的核反应是重元素的一大来源。

同步绕转(synchronous rotation)

同步绕转指卫星的自转和轨道周期相一致,因此该卫星总是以同一面朝向它所绕转的行星。

过渡盘(transition disk)

过渡盘指围绕在年轻恒星周围的一圈气体和尘埃盘,是原行星盘演变成碎屑盘的一个过渡阶段。

海外天体(trans-Neptunian object,TNO)

海外天体指在海王星轨道外绕日公转的小行星。柯伊伯带和散盘里的天体都属于海外天体。

生命树(tree of life)

生命树指展示不同生物类别之间遗传关系的图。在生命树中,关系密切的物种一般位于相邻的树枝。

特洛伊型小行星(Trojan)

特洛伊型小行星指与行星共用轨道的一类天体。从太阳的角度看,特洛伊型小行星一般分布在与其共用轨道的行星的前后60度左右。

金牛T型星(T Tauri star)

金牛T型星指不是通过氢聚变成氦而是通过缓慢收缩获得能量的年轻恒星。金牛T型星是以金牛座里最突出的恒星的名称命名的一类恒星,这类恒星周围通常都有一个原行星盘。

均变论(uniformitarianism)

均变论主张地球是以与今日相同的地质作用逐渐、持续演变过来的。

挥发性(volatile)

挥发性用于描述熔点低的物质。

白矮星(white dwarf)

白矮星是演化到末期的恒星。核能源耗尽后,恒星在自身重量产生的引力下向下坍缩,使原子核和电子紧挨在一起。红巨星会将核心以外的物质抛离恒星本体,残留下来的内核就是白矮星。

雅尔可夫斯基效应(Yarkovsky effect)

雅尔可夫斯基效应指小天体由于吸收太阳光照,以及自身自转产生稍微不同方向的红外线辐射而逐渐被加速的现象。雅尔可夫斯基效应可在几百万年的时间里大大改变小型小行星的轨道。

锆石(zircon)

锆石指存在于花岗岩及其他陆地岩石中的一类矿物。锆石在母体岩石遭到破坏后也能够继续存在,它在应用放射性同位素计年法时非常有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