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980年,计算机已经强大到可以帮助科学家计算出奥尔特云彗星的轨道在过去几千年或几百万年里的变化情况。计算机模拟显示,大多数木星族彗星来自奥尔特云的可能性很小。和长周期彗星不同的是,木星族彗星的轨道和行星的轨道几乎位于同一个平面。计算机模拟表明,彗星的分布形态不太可能从球状(如奥尔特云)变成扁平状(如木星族彗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乌拉圭天文学家胡利奥·费尔南德斯(Julio Fernández)提出了一个猜想,他预言在距离太阳35~50天文单位的地方存在一个扁平的彗星带。他论证了这个彗星带可以给木星族彗星快速供应彗星,才有了今天内太阳系的一番景象。他强调,这个彗星带并未取代奥尔特云,而是作为它的补充。如果他说的是事实,那么太阳系实际上应该有两个休眠彗星的储藏库,而不是一个。
费尔南德斯不指望这个彗星带可以很快找到。这些假想中的天体也许太过于黯淡,即使是当时最先进的仪器,也很难探测到它们。庆幸的是,这个局面很快就被打破了。20世纪80年代,灵敏的电荷耦合器件(CCD)探测器问世了,有了它,天文学家终于可以看到外太阳系更远的地方。
1992年9月14日,国际天文联合会公布了第5611号电子版通报,这是一系列披露日常天文发现的公告之一。这份通报里也全是一些日常的信息:(www.xing528.com)
1992 QB 1 夏威夷大学的戴维·朱威特(D.Jewitt)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刘丽杏(J.Luu)报告称,他们共同发现了一颗异常黯淡的天体以极其缓慢的速度(3角秒/小时)逆行,该天体被位于莫纳克亚火山的夏威夷大学的2.2米望远镜捕捉进了一张CCD图片中……从它的某些方面来看,它比较符合假想中的“柯伊伯带”成员的特征……但其轨道的准确定义还需等到年底完成后续调查才能确定。
以上通报的措辞相当谨慎,因为我们很难对比较遥远的天体的轨道立刻下结论。等到进一步考证后,所有疑问都烟消云散了,该天体(1992 QB1)的轨道被证实位于海王星轨道以外,那里正是埃奇沃思、柯伊伯和费尔南德斯曾经预言的彗星带所在的位置。对于这个发现,戴维·朱威特和刘丽杏表示,他们是“出于对空旷的外太阳系的求知欲”,此举与两个世纪以前弗朗茨·克萨韦尔·冯·扎奇和其他研究者认为火星与木星之间并非空无一物的信念遥相呼应。朱威特和刘丽杏这段漫长而艰难的寻找之旅始于6年前,随着1992 QB 1的发现,他们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