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可以与达尔文的分裂说相提并论的月球起源假说主张,月球实际上是在地球形成的同时,由围绕在其周围的物质慢慢聚集而成的,这一说法被科学家称为“同源说”。在第3章我们介绍了拉普拉斯的太阳系起源学说,拉普拉斯认为太阳在快速转动的过程中抛出了气体环,行星就是由这些气体环收缩而成的。1873年,法国天文学家爱德华·洛希(Édouard Roche)提出,类似的事件也在地球上发生过。地球在刚形成时抛出了一个气体环,后来这个气体环演变成了月球。对于许多科学家来说,这不失为一个解释巨行星形成卫星的可信说法,但是它却很难解释为何岩质行星中只有地球形成了月球这么大的卫星。
20世纪60年代,苏联科学家叶夫根尼亚·鲁斯科尔(Evgenia Ruskol)提出了一个更加严谨的同源说版本。在第9章我们提到,当地球还没完全成形时,太阳周围围绕着几百万颗如小行星般大小的星子,而它们之中必定有很多曾经近距离掠过地球。鲁斯科尔认为,时不时就会有两颗星子在地球附近相撞然后解体,解体后形成的大量残骸游荡在地球轨道附近,最后汇聚成一个碎屑盘。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更多掠过的星子撞向碎屑盘,碎屑盘的质量越来越大,然后它开始合并成更大的物体,有可能最后形成了月球。
但一个新的问题产生了:假如月球和地球都是由同一批星子演变来的,那为什么月球上的铁元素这么少?发现这个问题后,鲁斯科尔修改了他的理论,他认为,较脆弱的岩质星子比较容易被侵蚀,成为地球周围的碎屑盘,而含铁丰富的较坚硬的岩石则会穿过碎屑盘。虽然这个问题是解决了,但同源说最后还是栽在和分裂说一样的问题上:深入计算证明,同源说所形成的地月系统的角动量远远小于实际情况。(www.xing528.com)
究竟哪一个模型才是月球起源的正解,直到20世纪60年代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成了阿波罗计划的主要科学目标之一。尽管阿波罗计划后来采集到了大量与月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关的数据,但它们还是不足以确定哪个现有理论才是对的。然而,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一个全新的观点诞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