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质量恒星的内核不断坍缩的同时,外层因受到中微子挤压会变热,温度、压力的剧增使这些层面爆发了强烈的核反应。这时它产生的能量强度,相当于这颗恒星在之前的全部生命中所产生的全部能量的总和。最终这种爆发式的能量使恒星发生剧烈爆炸,并完全解体,外层的残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被抛出去,最终成为一颗超新星。
在爆炸过程中,大部分富含铁的元素仍然困在恒星内核中。但是,恒星的外壳在突然爆发的核反应中也产生了大量重元素,以铁元素居多,这些重元素以极快的速度被抛向太空。核反应还形成了大量中子,它们很快就被邻近的原子核俘获。这些新合成的原子核大多都不稳定,但由于中子的数量实在太多,原子核都还没来得及衰变就又吸收了其他中子进来,许多罕见元素和超重元素,包括铀和钚,就是这样产生的。B2FH将这一过程称为“r过程”,其中“r”是英文“快”(rapid)的缩写。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情况同样可以触发超新星爆炸。宇宙中有很多恒星都属于双星系统,即两颗恒星绕着共同重心旋转。在一对双星中,质量较大的一颗演化得快些,所以也会最先燃尽氢燃料,进而成为红巨星或白矮星。等另一颗也发展成红巨星后,白矮星的引力会将红巨星的部分外层气体拉拽到自己身上,当白矮星的质量堆积得足够大后,已经熄灭了的核反应再次被点燃,核反应迸发出的强大能量使白矮星发生爆炸。r过程中产生了重元素,然后超新星把这些元素都喷射进太空中,这个步骤和单颗恒星形成超新星的情况一样。
图6-4 2003年(超新星爆炸16年后),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到的超新星SN 1987A的遗迹。它的四周围绕着一圈直径约一光年的明亮物质环,是由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强烈撞击该星在约20000年前形成的气体环的结果。位于该环中心的那团黯淡的星云由喷出的尘埃构成,它正变得越来越大,并由于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是钛-44)的衰变而慢慢变热[图片来源:NASA,P.Challis,R.Kirshner(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and B.Sugerman(STScl)](www.xing528.com)
超新星非常罕见。过去400年间,天文学家没有在银河系中发现一颗超新星。1987年,随着一颗超新星出现在与我们银河系毗邻的大麦哲伦星系,天文学家收获了非常好(接近最好)的天文发现。这颗超新星的前身(一颗巨星)在此前的100多年里曾经被多次观测到,只是那时没有露出任何不寻常的迹象。一直到1987年2月23日,它突然在宇宙空间中迸发出强烈的光。与此同时,地球上的深埋式探测器显示有一股中微子正在穿过地球,这是中微子第一次在除太阳以外的宇宙星体中被探测到。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这颗超新星一直稳定地逐渐变亮,然后又再次变暗。最亮的时候,它可以用肉眼从南半球看到。它的光来自一团持续膨胀的气体云,这团气体云实际上是该恒星外层大气的残骸,以及超新星爆炸时形成的放射性元素钴和镍衰变所释放出的能量。几个月后,这团气体云已经大到可以看到它的内部。它的光谱清楚地表明,这团气体云里含有大量重元素,这有力地证明了恒星在消亡时,内部会合成新元素,并且会将这些元素喷射到太空中。
死亡恒星喷射出来的物质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气体云,然后气体云再孕育出新的恒星。太阳系形成时,银河系中已经有约2%的物质被转化成比氦更重的元素。下一章里,我们将看到太阳是如何由星际空间里的稀薄气体和尘埃演变而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