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粤北壮族建筑:干栏与院落的互融

粤北壮族建筑:干栏与院落的互融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与汉族的通婚杂居、经济往来,对壮族的经济社会生活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清代中叶连山壮族在经济上出现了地主,在文化上出现了庠生、贡生类的文人,在建筑上也渐渐向当地的汉族建筑靠拢。从此,壮族的传统小木屋逐渐被汉族的砖泥结构的瓦房所代替。门厅即“门楼”,是全族人共有的。门楼的设置及其建筑风格是民族文化的反映。加田一带的壮族建筑的门楼与众不同之处是钱眼之间都挂上一面镜子,有圆的,也有方的,大小不一。

壮族初到连山时,其居住环境及建筑物与现今已大有不同,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壮与民杂居不可辨,大抵屋居者民,栏居者壮。”当时屋居与栏居是汉壮民居的显著区别。全木结构的干栏建筑是粤北壮族的传统建筑,据小三江壮族老人说,他们最早的祖公到小三江的时候,房屋全用竹木扎成,上盖茅草,叫“寅哈”。这种茅屋,现在山冲中偶尔还可见到。传说明代中叶时,壮族还和瑶胞杂居在一起,只知耕山地种杂粮和稗子,没有水稻。有一年,一只“竹仔”[3]由别处衔来一穂谷种掉到田里,长出稻谷,有人拿回去煮熟吃,味道很美。由此当地壮族老百姓就到田垌平地大量种植稻谷。因生产环境的改变,其居住环境及其建筑物也随着发生变化,即发展用杂木竹条编墙,用杉皮盖顶,也有用黄茅盖顶的,当地壮胞把这种建筑称作“寅赞”。最典型的是韦姓居住的福堂寨,据寨中老人说,清末时穷苦人家差不多都居住在这种建筑物里,在今天连山的壮族村庄中,柴房、牛栏、厕所仍是将圆木剖开两半,用竹笏、竹条捆紧扎栅,上盖杉皮,再压人字形木头及石块(按:防止杉皮吹落)不用铁钉,在几天内就可以造成这样一幢房子。

后来在当地汉人的影响下,壮族人们开始用亚砂土舂墙,屋顶仍用杉皮或茅草,现在小三江镇马头山还存有这种建筑的遗址。相传马头山是壮族历史上的避难之地,遗址的城墙、碉堡、住屋仍存有残基断壁,其墙基都是用坚硬的花岗岩砌成,墙壁皆用黄褐色的亚砂土和石灰分层舂成,但找不到断砖片瓦,可见当时没有用砖瓦的。

与汉族的通婚杂居、经济往来,对壮族的经济社会生活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清代中叶连山壮族在经济上出现了地主,在文化上出现了庠生、贡生类的文人,在建筑上也渐渐向当地的汉族建筑靠拢。据福堂镇《莫氏族谱》记载,乾隆年间,福堂寨壮族中人口最多的莫姓就到相隔40华里的小三江去买田筑屋,其建筑物也跟着采用了汉族的青砖和瓦面,壮话称“寅砖”“寅瓦”,就是仿照了当地汉族的“门楼”式结构。从此,壮族的传统小木屋逐渐被汉族的砖泥结构的瓦房所代替。厅堂上的神龛、木雕,门墩前的石雕,出入村寨的门楼,也与当地汉族趋于一致了。

清末民初粤北壮族“门搂”一般包括:三重厅屋,即门厅、中厅、朝厅各三间。两个天井,在门厅和中厅之间,起到隔离三厅,加强室内采光的作用。二厢屋,即为廊屋,将三重厅连接起来;四周高墙,将整个建筑围起来一个“门楼”出入。中厅壮话叫做“丁”,是用来供奉“始、高、曾祖考妣”神龛牌位的地方,是同族红白喜事的主要地方,结婚的拜堂,丧事的入殓,都要在此“厅”举行。“中厅屋脊梁下有一条二梁,两头接墙外压有银元或铜钱,梁木两端,一边挂通书,一边挂香穗,表示庇护子孙后代知书识墨,丰衣足食。梁正中吊挂一长方形红布,镶有一块‘照妖镜’,表示祖宗神明高照,一切妖魔鬼怪在此均现原形,不能逞凶。”廊屋则用于住人,少则住十余家,多则二十余家,往往一座门楼里住近百人。后辈子孙造屋,纵然有多大本事,屋的间数、宽阔可以不限,但在祖宗厅正面建屋,其高度不能超过祖宗厅,在村头寨尾建屋则不在此限。

按照这条规定,各家各户就在厅堂周围按房份辈次建造自己的住屋。这种房屋一般为三开间,俗称“一座三”。中间为厅,两边做寝室。厨房、柴房、牛栏、猪舍等附属建筑物建于房屋旁(按:多用树条、茅草、杉树皮扎盖)。正屋的后墙不开门窗,忌讳“上穿下漏”。房屋的深度与长度一般是1.7丈×2.7丈(旧制,约3.33米)或1.9丈×2.9丈,实际一丈只有9.3尺(旧制,约33.33厘米)。相传这是鲁班师傅的疏忽,将尺子截短到只有9.3尺,后人尊重这个建筑大师,以他的“尺”为准一直沿用下来。户与户之间有小巷分隔,路面用扁长的石子整齐地排列铺成。

门厅即“门楼”,是全族人共有的。“一个门楼一个寨”,通常建在公共出入的主要通道上,在冷兵器时代有“一夫守门,万夫莫开”的气概。门楼是一座与住房厅室相连的两层楼,门楼的门口上方(按:门楣上一尺左右)的两侧有一对对称的钱眼,不过其口不是方的,而是内侧分成四个纺锤形和一个多边形,有的为显现钱眼,则在外涂上一黑一白两圈,显得格外醒目。门楼上装有坚固的关栏,包括门板、铁制栅门、坚木横栏等;门楼二楼大部分用来堆放备用棺材;门楼地面两旁设有难以搬动的大木凳或石凳,是老人、小孩歇息玩耍或村民聊天的地方,正所谓“门楼大凳轮流坐”。

门楼的设置及其建筑风格是民族文化的反映。加田一带的壮族建筑的门楼与众不同之处是钱眼之间都挂上一面镜子,有圆的,也有方的,大小不一。问及为何挂镜?有长者答曰:秦时有秦镜,光洁无比,秦始皇将镜据为己有,挂于公堂,谓之“秦镜高悬”,奸臣逆宦心肺尽见,故秦后公堂之上无镜亦挂“明镜高悬”横匾。此长者颇有学问,说家门挂镜主要是为“照妖辟邪”;多问几户人家,有答“照人心,防小偷”,有答“是随大流”,人挂他亦挂,不知何意。

加田门楼既反映出壮族特色,又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沉淀,而小三江白屋村的古老石门楼则记录了一个感人的故事。门楼上嵌有一块石匾,上刻有“诚格”两个大字和几行小字。据传清代乾隆年间,该村村民覃先达与人发生纠纷,无法调解被拉扯上官司。公堂之上理亏被判打80大板。随同前去打官司的9岁儿子覃志英一听,心如刀割,泪如雨下,情不自禁地上前一跪,陈情道:“大老爷千万别打我父亲,要打就打我好了。”讲完,覃志英趴在地上准备挨打。知事李成潘见了十分惊奇,问他为何替父受刑,他童声稚气十分清楚的回答道:“父亲体弱,前不久上山打猎不小心被老虎爪伤了屁股,卖了牛才医好,经不起杖打了。”知事听罢,觉得覃志英年纪小小竟然如此知书达理,孝义可嘉,遂当堂改判免于杖打,即刻放人。其后李成潘知事为表彰覃志英孝行郑重其事地送了一块刻有“诚格”两个字的木匾,大字旁边还有几行小字,曰:

百行莫大于孝,孝之为言诚也!诚能格天,亦能格物,覃氏之子能脱父难非(?)诚之所格乎?因缀数言,以嘉其行。

文林郎知连山县事李成潘立乾隆乙未(1775年)季秋月

县官送匾给平民,这可是白屋村百年难得的荣耀。覃氏后人为此一直把这块木匾作为珍宝,一代一代地传下来。147年后即民国11年(1922年)村里建门楼,请来勒石师傅,按木匾原有字样尺寸刻成石匾,镶于拱形正顶上,一为使牌匾永久流传,二为纪念祖先,教育后辈孝敬老人长辈,三为纪念县官体恤民情。

现今连山壮乡很多村寨的旧门楼上还留有当地书法名家的墨宝,往往寥寥数字,却寄托了人们的祈盼。小三江镇拥希村的村名就是根据门楼上刻有“雍熙风光”四个字而取名的。据说,这块牌匾是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所立。当时虽系雍正当皇帝,人们丰衣足食,但人们更怀念康熙皇帝时的太平盛世,故把两个皇帝帝号各取一个字(按:当朝皇帝号在前)再加上“风光”两字制成为牌匾,寄托人们对过去的缅怀留恋和对未来的期望。后来,人们认为“拥”“希”两字更为通用易写,因此将村名由“雍熙”改为“拥希”。

门楼题词往往寄托诸多良好祝愿。比如吉田镇水口村的坭灰椿墙门楼上留下“仁兴崇门”几个字,意为祈愿村中人们多行仁义而后兴盛;小三江镇天南村的门楼上“瑞启天南”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却是记录了该村的始祖“瑞”和二世祖“启”的名字,四个字连成一词,以教育该村蒙姓子孙勿忘祖先创业之艰辛。

总之,这种门楼式的建筑非常适合壮族人聚族而居的民族特性,清代文人晴初在《建造门楼序略》中说:(www.xing528.com)

……既已聚族而同居,既可分门而别户。苟非合筹门路虫入安见大同,惟是联构门闾,往来始徴划一。是知门楼者虽未曾创造于前人,何得不经营于今日乎。

另外,壮族人民非常注重村落自然环境的选择。这一点在粤北壮区也毫不例外,相对当地瑶族人喜欢将房屋建在半山腰,壮族村寨一般选在河流大转弯处、地面较宽广的平地;或者大河与小河交汇处、河面宽阔、水流缓慢的地方;或选依山傍水、背山面水、山腰坡边的地方。每一村前都有一棵或几棵大榕树为风水树,以此象征村寨人畜两旺。

近半个世纪来,粤北壮族汉化渐深,许多农户已打破了以厅堂为中心的村寨型结构,自选宅地建立庭院式的房屋。自立一个小门楼,里面“一座三”或“一座五”,前面围一堵墙,内面建附属建筑,中间留一空坪,作放喂禽畜的场地,这些都与当地汉族建筑毫无区别了。人们对门楼也已不大重视,许多公家门楼已经崩塌,有的已成危房,有的房屋尚好,但门楼题词字迹已难辨,木牌匾因无人护理而腐朽。由于人口的增长,全村人同一个门楼出入已不能满足需要,一些新建的钢筋水泥楼开始只有门口没有门楼了。这些迹象表明民族文化正濒临消失,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民族文化之殇。

保留较好的明清一代的壮族建筑要属下帅乡的王龙居。

王龙居坐落于下帅乡车福村,距圩镇2公里,是陈姓氏族之祖居,为壮族先民从六桥山寨搬迁至此而建,距今约70多年历史。王龙居建筑面积约4600平方米,整座建筑砖瓦结构,坐东北向西南,设有主殿、厢房、前院、门楼;主殿二进深三开间,左右厢房巷道相通,前院宽敞,约有600多平方米,是族人聚会、庆典之场所,也用作族人的晒谷场,外有围墙,围墙外整齐地附设一排牛舍,外门楼坐西北向东南。

王龙居富有少数民族建筑特色,首先是脊顶中堂高,两侧主房低,厢屋拥抱。俯视之,有象形卧龙之虎、护窝之鸟、休闲之畜格局;其次是屋檐瓦口配上寿字喜字图案,瓦檐封板木雕简朴,只表现某一植物枝叶画图,有表示充满生机,喜事连连之意;再次是内外主门均置木闸,横向推拉、竖立锁顶,花岗岩门橱,粗木梁贯通,坚实巧妙,具有防贼入室之功能;第四是牛栏建筑与人居房舍相仿,木闸当门,庭院相隔,既不与人混居,又能与人近邻,体现了壮族先民尊重“牛”之情结。王龙居内遗存文物不多,但传统农家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具保管得较为完好。如编织精细的盐箩,其体积轻巧,内外涂上桐油。一位老太介绍,它是祖辈担盐之用,也可盛水,亦可装谷和粉类食物;这里还有逢年过节和办喜事时打碎糯米做糍巴的石碓;作为嫁妆礼品的洗脸盆架等。

另外,安仁里也是保存较好的壮族建筑。

安仁里位于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上帅镇陈屋村委会陈屋村,由武举人陈自斯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坐南向北,总面阔40.6米,总进深52.4米,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据陈屋村民说安仁里民居原有一座门楼,上面刻有“安仁里”三字,门楼现已塌毁。安仁里民居建筑主料为花岗岩,而建筑内的墙壁属砖木结构为主体。大厅房窗和屋檐以及屋内屏风板都有雕龙凤等瑞兽和其他山水图案。室内设施相对齐全,有三口水井。整座宅第只有两个入口,一个在东南面门楼进,一个在东面小门出,里面有80多个房间,20个天井,天井四周均用花岗岩石条铺砌,每间房都有门互通。安仁里民居建筑结构严谨得体,是研究连山当地民俗建筑文化的参考实物资料。

【注释】

[1]《史记·南越列传》曰:“蛮夷大长老夫臣佗,前日高后隔异南越,窃疑长沙王谗臣,又遥闻高后尽诛佗宗族,掘烧先人冢,以故自弃,犯长沙边境。且南方卑湿,蛮夷中间,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其西瓯骆裸国亦称王。老臣妄窃帝号,聊以自娱,岂敢以闻天王哉!”

[2]《后汉书·南蛮传》:“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阯。”

[3]一种小鸟的名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