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粤北壮乡历史文化:盛行打醮及相关活动

粤北壮乡历史文化:盛行打醮及相关活动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粤北壮乡盛行打醮。打醮除了放炮外,往往还有演戏、过火街、上刀梯等民俗活动。连山壮族最值得一提的是有明确文献记载的平雅洲最后一次打醮。庙会活动的内容有:打醮[6]、唱三本戏、抢花炮[7]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平雅洲神坛最后一次打醮抢花炮是在194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活动长期消声匿迹,近年来,随着对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打醮活动

粤北壮乡历史文化:盛行打醮及相关活动

打醮是一种民间祭神活动,据《连山文史资料》记载,打醮的主要活动之一是将火药(按:有的是现成的,有的是用土办法制的)倒入用生铁浇铸好的约5至6寸高,中间有药孔,旁边有横孔的火药座中压实,并在横孔通药引连接火药并点燃药引使火药爆炸产生巨大的响声,以示庆贺,类似于今天的放鞭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粤北壮乡盛行打醮。

打醮除了放炮外,往往还有演戏、过火街、上刀梯等民俗活动。过火街——就是用从头到尾有近10米长的烧得通红的木炭条,架在一条用砖围着的槽沟上,待道师在木炭条上念好咒语后,一些人便赤脚在木炭条上行走,如果脚没有被烫着,说明师傅的法力高强,反之则否。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过火街的,壮民相信这是为了替非正常死亡的先人净身,待其过了火街净了身,死者的魂魄才可以回到自己的宗祠里。上刀梯——在广场上树一根木柱子,把很多把刀磨得十分锋利后交叉绑在两条木上,成为一把“梯”再绑在木柱子上,上刀梯的人赤脚踩着这些“梯”爬上木柱子。这一项目比过火沟更加惊险,据传上刀梯前一天晚上,道师一人要到山冲磨刀,这个过程不许任何人看见,说是看见了就不灵了,这为上刀梯增加了几分神秘感。刀要磨得锋利,能把一寸多厚的纸钱“咔嚓”切得整齐,不许有任何丝连,若有的话就得再重复磨刀。第二天吉时到了,道师先对刀梯施法念咒,意在可以踩着锋利的刀上梯而不流血,本质上只是一种心理安慰。

连山壮族最值得一提的是有明确文献记载的平雅洲最后一次打醮。1928年版《广东连山县志》卷二:“平雅洲,在县南上帅村,洲本低平,一水环绕,中立社坛,每逢春夏之交,潦水陡溇,洲终不没,同知邓棹堂题联云:‘一水中分,果然砺柱有灵,力障波澜廻法座;两年重到,且台莅符已巉,新开丽市傍神祠’。”

平雅洲神坛始建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川心亭形式建筑,四面不设墙体,瓦面四角有飞檐,瓦龙脊上有一对金龙相对放置,葫芦金顶立放于屋脊正中央,亭柱采用打磨光滑的花岗岩为材料,每根都用正楷、小篆、隶书体凿上阴字对联:“万古英灵昭日月、千秋厚泽沛乾坤”“福地风和金殿暖,灵区日映玉堂春”“自昔声灵昭古迹,从今气象换新恩”“长溪夹绕功如泻,峻岭层环德比崇”。整个亭子分二进间,上高下低,十分雄伟壮观。平雅洲神坛跟前文介绍的上帅镇其他的寺观庙宇作用不大一样,它是用来纪念天神的,为上帅镇全民所立。整个神坛占地六十余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拥有近万斤稻谷的固定资产,神坛设有专职司仪以及管理人员。逢年过节香火云集,庙会活动三年一届。

庙会活动的内容有:打醮[6]、唱三本戏、抢花炮[7]等。

抢花炮是粤北壮乡的传统体育项目,对当地人来说,抢花炮就是“抢钱”,因为抢出花炮即可领到一笔不菲的炮金;抢花炮也是“抢福”,抢到花炮就有条件敬奉炮神灵,托神灵保佑自己平安、发财、添丁,终生行好运。抢花炮活动的参与者相当广泛,不分外地还是近邻,有智有谋有勇者即可;形式也多种多样,一人去抢可以,一班人合伙去抢也可以,只要有志都可来参与。伴随庙会活动的还有人们自发形成的商业活动,每逢庙会往往是哪里有戏台,哪里就有卖小食的、卖小玩意的,什么都可以拿来卖、拿来交易,整个庙会期间食、住、玩构成一体,人们自发搭起简易的木屋形成一条长街,满足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需求。所以,庙会活动也可以说是农业社会的一种商业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平雅洲神坛最后一次打醮抢花炮是在1946年。据当地老人介绍,上一届是下帅东西村赵、韦两姓将花炮抢回去。这年应由他们把花炮送还。在三年里,他们以炮金放利,并积极发展炮会会员,通过自筹、捐赠等多种形式壮大资金,给这届还炮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还炮这天,赵韦二姓各推荐一人同举一面十多丈长的三角狗牙大旗;后面是舞狮、舞凤队;再接着是抬着一台台的八仙台,上面放着全猪、全羊等供品的供品队;炮镜台(按:炮镜台被做成精美的立架长方形镜,镜两边刻画出金童玉女,是抢回去三年作敬奉烧香神位)紧随其后,这炮镜放在台中间,四周吊满通胜(按:通书)、笔、墨、小孩帽(按:炮顶帽),这是三年来炮会会员添了男丁多少的一个象征,祝愿神灵祝孩子长生旺相,聪明伶俐、勤奋的含义;接着是炮会会长、管理人员和各村有名望的族长等,他们依次坐在竹轿上;后面才到一班步行抢花炮的健壮大力士。长长的队伍,锣鼓喧天,大家都兴高采烈的。

上帅主办方也同样举起自己的大旗,神坛领头和管理人员,乡中德高望重的父老、有钱有势的人都坐上轿子远迎。这些参与游行的人,一般都穿上新衣服,扎起各色绸带,戴上黑眼镜,夹上胡须,[8]手拿曲柄手杖。来观看的男男女女也穿上新衣服,妇女头上插着银簪,戴上手镯,希望把自己扮得更美。这一天锣鼓喧天,大旗招展,熙熙攘攘的人群观看着游行队伍在临时搭成的长街游了一圈又一圈,直至把炮放到神坛上,游行仪式才算结束。

接着是三天两夜的道场以及唱三本戏。

最后一天是放花炮日,由主办人组织一班小队伍,到预先约定的时间把准备放的炮(按:炮是用红绳绕制成一个小圈,直径五公分左右,放在一纸塔里)由一个人拿着先到放炮场,后面的人打着锣鼓,从临时商业长街到炮场环绕一圈(按:提醒人们放炮时间迫近,抢炮者应做好准备)。随后放一阵小炮,接着放主炮,一声巨响后把炮环放上高高天空。等炮环落下来时,大家开始夺炮。

抢炮的小伙子个个光着上身,穿着短裤,汗流浃背的,他们围在一起搭成好几个小人山将持炮者团团围住,这时就算你有再大的智谋,也难逃出这班身强力壮的大力士们的金睛火眼。经过几个钟头的拼抢角逐,胜利者带着抢到的炮环走到神坛前三鞠躬,并放三声大炮表示胜负已决。到此,全场抢炮结束。

抢炮这天是关系到此届抢炮胜负的一天,也是最辛苦的一天,胜利者是很受人们称赞的。(www.xing528.com)

这类活动,能促进各家族之间相互交流、沟通,起到和睦邻里,相互支持,团结民族,共谋发展的作用。但是,打醮活动是很耗财的民间大型喜庆活动,只有有钱人才能为之,打醮的规模、次数、花样都取决于主持者的财力物力。此后,平雅洲长期没有举行过这类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活动长期消声匿迹,近年来,随着对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打醮活动在某些地方再一次兴起,但它的内容与意义已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完全不一样了,宗教的色彩日趋变淡,节日的喜庆与祈福的色彩日趋变浓。1994年邓氏宗祠搞过一次,1998年宗祠重建完工进行庆典又搞过一次,这两次都是为庆祝宗祠完工。福堂镇这些年也举办了不少打醮活动,原因除了祈福还愿之外,庙堂完工祭祀祖宗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注释】

[1]凌锡华:《广东连山县志》,广州惠福东路天成印务局,1928年。

[2]壮族八音:壮族地区民间民俗吹打乐的统称,依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为金、石、竹、匏、土、革、丝、木八类,俗称“八音”。

[3]由五个人组成,分别使两支唢呐、一面铜锣、一面大锵、一面小锵。

[4]周昭文:《试述石峡文化对连山地区的影响》,载《中国博物馆通讯》1992年第2期。

[5]彬雅村人,擅长祭司。

[6]做两日三夜道场。

[7]壮族传统体育活动。

[8]特殊乡俗:游行的人都会着意打扮,黑眼镜、假胡须、曲柄手杖都是应景的必备之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