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粤北壮族历史文化:追记逝者与赈祭

粤北壮族历史文化:追记逝者与赈祭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做“赈祭”又称祭“孤魂鬼”。“赈祭”分春祭和秋祭,如春祭则秋不祭,春不祭则秋祭。“赈祭”之日,由轮值的值班户主牵头,筹款收谷,杀牲备酒,以及购香烛纸钱等。另外,在下帅,称在屋外非正常死亡的人为“孤魂鬼”。而“孤魂鬼”是不能在祠堂或祖坛上设灵位竖牌的,故无法享受正常的拜祭。此俗延续至今,寄托着人们对死者,特别是有恩德于世但不幸而死之人的绵绵哀思。

粤北壮族历史文化:追记逝者与赈祭

在下帅壮族瑶族乡,有做“赈祭”的习俗。做“赈祭”又称祭“孤魂鬼”。“赈祭”分春祭和秋祭,如春祭则秋不祭,春不祭则秋祭。选春还是选秋,由各村自行决定。春祭在“谷雨”夜,秋祭在农历七月十三或十四夜。“赈祭”之日,由轮值的值班户主牵头,筹款收谷,杀牲备酒,以及购香烛纸钱等。祭拜之夜,全村人出动,在村寨的主要通道旁边摆贡品、点香烛、放鞭炮,众人合掌向天空祭拜一番后回村。而那些香火烛迟迟未灭,绕村道数百米长,远看如火龙,甚为好看。

据传,这一活动始于清初,是为纪念一积善之人而兴起的。这人家中富足,平日尊老爱幼,乐于施舍。尤其对鳏寡孤独者和乞儿,常施钱米酒肉,乃至衣物,深得村民敬重和称赞。然而,在他五十岁那年,一对可爱的儿女相继夭折,其妻亦因此伤心过度而去世。有人怜他孤单,送一男孩给他抚养,不几年,养子亦病亡。“养儿待老”已成绝望,他经不起接连的打击,到后山吞服大茶药自尽了。村人念他生前恩德,死后无子嗣为其烧香,于是决定集体拜祭,以安慰他的在天之灵。

另外,在下帅,称在屋外非正常死亡的人为“孤魂鬼”。而“孤魂鬼”是不能在祠堂或祖坛上设灵位竖牌的,故无法享受正常的拜祭。为安慰这些“孤魂鬼”,后来这种赈祭活动就不只是纪念最初那个积善之人了,也兼“邀请” 所有的“孤魂鬼”来享受赈祭之夜的香火供肉,让他们在阴间做个“安乐鬼”,别来阳世“闹事”。

附哀思祝文:(www.xing528.com)

七月十三施孤祝文

众信等谨以三牲酒醴(礼)香烛宝帛之仪,敢昭先于关帝合君殿下。窃惟普天之下,明则有人,幽则有鬼,人鬼之道幽明虽殊,其理则一,故冥冥之中无祀鬼魂,谅亦不少。其间有遭兵刃而伤死,有天灾流行瘟疫死者,有猛兽毒虫而害死者,有因危逼而服毒死者,有因饥饿冻馁死者,或斗狠而损伤死者,或自缢溺水死者,或因墙屋倾颓压死者。此等男女鬼魂或终于前代,或殁于近世,或身绝而无子孙者,或有子孙而流于异地者,姓名泯灭于当时,祀典无闻于今日。此等男女孤魂无以,精魂未散,凡遇人们令节,心思阳世,其魂杳杳而无归,身隧沉沦,其意悬悬而望祭。兹光绪□年七月十三乃孤祭之期,特设坛场备牲列酒、颁衣布饭,用伸账济,但幽明异境,人力难持必资神力庶得,众魂未享普济,无私伏初。尊神主持祭事,镇压坛场,分授栺钱牲醴(礼),均沾敢告。尚饗!

此俗延续至今,寄托着人们对死者,特别是有恩德于世但不幸而死之人的绵绵哀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