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粤北壮族历史文化:渊源与迁徙

粤北壮族历史文化:渊源与迁徙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南岭山脉的原住民族之一,广东壮族主要分布在粤北山区。粤北山区壮族人口以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南部最为集中。是时连山多故,内而流贼蓬兴,外而西獞入寇,排瑶犄角期间,互为声援。另外政府兵屯也是壮族迁居粤北山区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社会移民是粤北壮族的最主要来源。

粤北壮族历史文化:渊源与迁徙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南岭山脉的原住民族之一,广东壮族主要分布在粤北山区。壮族先民属于古代的百越族群,与古代的骆越、西瓯族有一定的血缘承递关系。壮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称谓,史书记载的就有“僮、撞、俚、乌浒、僚、俍、獐”等;壮族在不同的地区称谓也各不相同,如布依、布越、布侬、布土、布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统一称为僮族。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和壮族人民的意愿,统一改称“壮族”。

几千年来,壮、瑶、汉三个民族在粤北山区杂处杂居,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在社会历史发展方面,形成了不少自己的特点。粤北山区壮族人口以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南部最为集中。这里的壮胞历史上被称为“峒民”,连山壮区至今仍然流传着“宜善九村外七峒,九村开辟自明朝,一半壮民一半瑶”的俗谚。

早在宋代,连山就开始有壮族出现。1928年版《广东连山县志》收载陈宗谔《重建集灵庙记》:

昔在皇佑中,侬僚犯邑属,瘟淫蛊食,寖及于连。时太平日久,民不识金革,窜伏山谷,城郭萧然。神于是时炳灵助顺,散出阴兵布匝,城叠旗帜戈甲,当昼赫变,贼莫测其所……[1]

引文中的“侬僚”即最早进犯连山的侬智高部属。可见,早在宋代,就有壮族先祖在连山一带活动。

宋仁宗时,因侬智高作乱,粤西杀掠而来,是以吾先祖为避盗之计,遂奔走各处,后至明代正德时,郭显公自此而始来连。(见福堂班瓦寨《莫氏宗谱·序》)

引文中的“郭显公”即福堂莫氏开基祖,莫氏是来连山定居的最早的壮族姓氏之一,如引文所述,莫氏是“为避盗之计”即避战乱,而逃至连山。

洪武十五年,邑始有瑶寇……是时连山多故,内而流贼蓬兴,外而西獞入寇,排瑶犄角期间,互为声援。(《历代绥瑶政策篇·上篇》)

引文中的“西僮”即最早的因战争逃难至连山的壮族百姓。

另外政府兵屯也是壮族迁居粤北山区的重要原因之一。据史料记载:明代曾将广西土司制度统治下的壮族人民编为“俍兵”,亦称“狼兵”。因俍兵英武剽悍、骁勇善战,所以不断被派遣外调。其中有的调到浙江、福建沿海等处抵御倭寇;有的调到粤北山区屯荒戍守,镇压当地少数民族起义,起到“以夷制夷”的作用。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五零载:

正德间(1506—1521年)流贼劫掠,调狼人征剿,乡民流徙,庐亩荒芜,遂使狼(人)耕其地,一籍欺其输纳,一籍其戍守。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三零《广东七》载:

獞性质粗悍,露顶跌足,花衣短裙,鸟言夷面,自耕而食,又谓之山人。出湖南溪峒,溪稍入广西古田等县,佃种荒田,聚众稍多,因逼胁田主,占据乡村,遂蔓延入广东。其初来尚以听招名色,佃田纳租,与瑶人种类不同,时相仇杀,有司及管田之家,颇赖其力以撼瑶人,及后势众,亦与瑶人无异。肇、高、廉三府,与雷州之遂溪县,广州之新会、四会清远暨连州,在容有之。征之则罔功,招之则致悔,于今诚有可虑者矣。

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竹六村壮族《覃氏族谱》记载:

始祖覃庄公于明洪武二十八年在蓝洞落户发族,六世祖覃葛养分散到广西贺县大宁落户,生有九子一螟蛉,其中七世祖覃父庄(道名法缘)、覃父累、覃父占兄弟三人,于明正德二年二月十九日迁入下帅半堡,原为花兜山……落籍军营岭(现称土洞村屋后岭)开旗征剿六年,于正德九年二月初十,共结兄弟十二人凑成银两三百二十四两,买得下帅半堡,从兄弟持三司执照落籍开垦下帅车福村寨前后。覃父庄、覃父诵在车福村开垦,覃父占、覃父累在少坪开垦。

除此之外,社会移民是粤北壮族的最主要来源。明洪武年间,为发展社会经济,朱元璋采纳郑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决定移民屯田。这个时候,大量的壮族人跟随移民大潮的脚步从广西来到了与之相邻的粤北山区。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陆氏宗支谱》记载:

迨至皇帝与明朝洪武皇帝交接之年,公自京都带兵一路恢复至广西省平乐府富川县古里坪坡驻扎,后瑶匪作乱,该村有土官韦直浪知公有兵,请公扶阵,杀服瑶匪,就在此处安身。后生六子,长父通,次父斗,三父锭,四父金,五兄弟缺戴(载)居止。尚有父站、父院兄弟二人到连山宜善籍居本村十甲住居,寨名曰陆屋,后至木联,公迁居乌石寨居住,立壬山丙兼亥巳(己)分针,已经历来数代族繁。

怀集《陆氏族谱》记载:

吾遂以自三水而至怀集,既迁居异省,列祖洪名,窃取成书。

吉田镇太阳村《韦姓族谱·序》记载:

本始祖韦道清,系广西肇庆府南滩、庆远县民籍,自洪武初来连。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花罗寨韦子英《韦姓族谱》1928年抄本:

旧说公之父讳有忠公广西省平乐府贺县白花村民籍。忠公金满、金城、金福兄弟三人,金城公徒居湖南岭东龙会寨有谱可考,金福公未知徙居何处,向疑徙居阳山吊尾村及间吊尾村,宗家皆云不知,无谱可考也。我金满公于大明天顺八年凭招主李公旺赍示给公来居此地名上下营寒充村,亦昔之程山县,即今之宜善司也。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小三江镇大小锅村《韦氏族谱·序》记载:

溯吾韦姓,分由广西,自洪武年间,辅贤公之曾祖道名法聀,贤之曾祖母覃氏来住小锅。(www.xing528.com)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小三江镇省峒村月九寨《韦氏分支薄·序》记载:

始祖韦日宁公,字有缘,道名法印,于前明成化年间(1465—1485年)寄迹于连山、宜善、省村、月久寨,乐业营生乃来连。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小三江镇省峒村月九寨门楼内碑刻:

溯我祖韦印、韦强、韦造,三公乃来连之始祖也。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圆珠村《覃氏族谱·序》记载:

我祖程学公传自广西融州、柳州而信都,落籍贺县,生葛养、葛保、葛护、葛明诸公。二世葛养公,系辅用公迺来连之始祖,学公之第七代孙也。……用公至正德十六年辛巳(1521年)由贺来连,开辟冝乡。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小三江镇大获村韦庆椿1947年依旧簿抄录:

自洪武年间,贤公之曾祖道名法职贤之曾祖母覃氏来住小获,生贤公之祖法聪,贤祖母亦覃氏,生贤公之父名接算娶妻谢氏姓生辅贤公。正德年间遇世离乱,贤公即失怙,谢氏避世出居怀集苏奉水口抚公(按:即辅贤公也),至于成立,由怀集而归,始居大获,故曰非始祖也,乃立家大获之始祖也。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湾岛1941年版《父主公碑序》记载:

吾支本广西梧州苍梧县,徙居怀集县又各立纲常,分居阳山、贺县等处居住。至明朝间,仝时抵连山程山古县宜善福堂邨开基立业。……

太始祖父主公,历源广西大宁,分迁支广东宜善安居落籍,配妣韦氏,脉生二子,长振庆,次振万。主公廼其生平善行,德泽流芳,以及生、忌年月日载诸谱蝶。公因猎兽被瑶匪伤死,蚁虫自运土复骸。葬于健缘正顶之阳,亦数百年之久,开枝遗嗣数代。兹今合议妥,择吉重修,彻(砌)石竖碑,异日纪念骸莹,永垂不朽,孙枝永茂,瓜瓞绵长,永吉其昌,是以为序。(中华民国三十年八月初九日酉时立)

乾隆丁巳年(1737年)进士翰林编修高要《莫如忠元伯序》记载:

汉文帝开辟由粤西而粤东,封川择地而后。至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家运日兴,宣卿公举神童科廷试,传胪首唱第一,南省状元及第,自公始也。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莫氏迁居开建宗谱》记载:

……来基连山,始祖讳郭显公,系原籍唐状元,宣卿公后裔贵一公曾孙,明森公长孙,安卿公长子也。公自开建莫罗寨来基连山班雅营河东居住,劂后子孙蕃衍,日以隆盛开巨族,公葬于连花提督岭之阳,配妣李氏生三子:长朝玉、次朝宽、三朝阳。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太保镇上坪村《莫氏族谱·序》记载:

通德公来连始祖,道号辑义,原係肇庆府封川县古芬村文德乡第一啚,黄观斌管甲首。莫愈成情因与军工甚苦,于明朝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公带家小来连山县,始居上合,继居安身峒,后居上坪。妣陈氏,生二子顺宗次顺毛,末来连山,带孙文远文亮。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小三江大寨村梁立连收藏道光八年(1828年)二月二十日文》,族人照旧簿謄录:

嗣后移广西之省梧州府居乎藤县之地,此时也误愈大而世愈远,生愈众而齿愈繁。再者移乎怀邑之地立于梁村之乡,夫非既庶之且繁也。何以号为梁村哉,况不但乎庶也,更观书业无荒,青矜不替,复思四世之祖讳显庆祖公自下沙军屯而移牛迳,又迁水迳,从此而尔迁连邑耕乎石田之村。鉴乎宜善之井,虽无天荒之僻,亦有发族之丁,仰四世之祖妣而葬于水迳。

2001年6月编修的《胡氏族谱》记载:

太祖胡宗泰公,原住属广西梧州府诸士巷,因被逃军负累,搬移平乐府贺县土名谷石寨居住,又因范屯二家作反,太祖又搬移宜善乡古县坪居住数年。不料,天顺年间又因唐宗祥作反,攻破县城。幸得孔镛太爷救太祖家口与乡民一百余命。于是太祖胡养公同弟祖带男胡志容、志奕、志荣跟随知县孔镛大老爷奔命,走出小水坪,暂立县场。太祖父子排役与排年,高太祖承佃归山洞,立寨数载,见得田地狭窄,山场浅少难安排。

《贤氏族谱》记载:

太祖讳十二公老府君生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癸未岁,民籍为广西太平府崇化县宣化乡福都里第十三都下郭洞平村邹家社。公乃府衙官,年三十六时,大明正统三年戊午岁(1438年)十月初十日,奉上选到广西平府永安州(按:今蒙山县地)治理罗家山之北流水利。公以身殉职,众具表奏准,敕封太平巡府贤十二官人,御建庙衙,供众祭祀。公配妣欧六少娘蒙恩敕封大仙金殿镇国太夫人。欧氏脉生一子,名发育。发育公配妣文氏,脉生五子,名扶榕、桑、楦、樟、棋。基连(山)始祖讳扶樟公,于弘治之年基开广东连山县宜善司枫村西山贤屋……

从上面所引资料来看,连山移民主要因避战祸举家迁徙,从广西来到四面环山的粤北山区,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连山县志》:“獞原广西狼种,天顺四年征剿之后流落内峒……”据当地族谱记载也是如此,到连山定居最早的壮族是永丰、福堂的陆姓祖先,于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从广西富川迁居至此。这些主要姓氏皆来自桂北柳州一带,庆远、南滩(南丹)较为集中,移居连山所经途径为广西庆远、南丹、融州、柳州,贺县、信都、连山。

一直在粤北山区生息的古百越族的遗裔——粤北土著,构成了粤北壮族的主体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连山几次大的考古挖掘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文物的种类和数量就可得知:在一二十万年前,著名的马坝人就已经活跃在粤北这片土地上。在距今一万年前后,粤北土著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建立,华夏文明正式拉开序幕,粤北土著也开始载入史册,这便是大家熟悉的“百越”。据记载:最先居住在广东的土著为远古的“旧越人”,近代学者徐松石氏定为南支汉族——即姜汉族[2],该族与由中原南迁之族群同化齐民,且混合血统,而成为现代广东人口主体的汉族民系,至今在言语、地名、风俗上仍有种种遗迹,可以溯本追源。[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