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世界经济形态仍然沿续工业化生产的步伐,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工厂生产对员工的技术要求以及管理方式都在悄然发生新的变化。虽然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泰勒主义(Taylorism)和福特主义(Fordism)还在工厂生产中大行其道,但随着科技的升级(尤其是以第三次科技革命为先导的技术变革)以及消费市场对大宗标准化产品的厌倦,许多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物流等)和企业生产及管理风格(如新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新现代泰勒主义、丰田方式等)不断涌现,这些快速变革带给职业教育的一个明显信号就是与工业化初期机器代替人力不同,现代企业需要更多熟练、多面且灵活的技术工人。“技能短缺 ”(skillshortage)将影响企业的生产力,危害企业的竞争力。同时,“技能短缺”问题也引起了国家层面的关注。战后,各国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人力资本理论(humancapital theory)受到了广泛的认同。各国都更加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将职业教育放在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
在工业革命后的一百多年的历史中,甚至直到今天,学校职业教育一直占据了职业教育的主舞台,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也的确起到了培养工厂生产所需要的初级技能劳动者以及促进教育民主化的作用。然而,学校职业教育与工作世界的脱离以及职业教育课程“学问化”等一些根本性问题不可避免地使学校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企业界、教育界以及学生的质疑,改革势在必行。正当人们认为学徒制只适合家庭作坊的手工业经济而应该收入历史博物馆时,德国的异军突起,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和对学徒制的重新思考。德国是一战和二战的策源国及战败国,战后不仅面临着因战争遭受的经济残局,还因为美苏冷战导致东西德分裂。但在二战后的短短十多年间,“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并在20世纪60年代再次超越了英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其制胜的秘密武器之一,就被认为是德国以双元制为特色的强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而双元制恰恰是一种将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训紧密结合的新的学徒制形态。紧接着,各国纷纷开始研究和效仿德国的双元制,希望在本国也能改造或者创生出类似的学徒制,以适应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西方各国纷纷改革学徒制,相关的立法、政策和项目层出不穷。如欧洲许多国家进行了相关的立法:丹麦和希腊(1989年)、卢森堡(1990年)、葡萄牙(1991年—1992年)、法国(1987年、1993年、1996年)、爱尔兰(1993年)、荷兰(1996年)、西班牙(1993年、1994年)。英国于1993年推行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在1996年推行了新学徒制,美国及加拿大从1990年代开始也一直进行着学徒制的改革等。就此,学徒制在现代社会得到了重生,抑起了新一轮学徒制研究与实践的高潮。
二战以后出现的这种以德国双元制为典型的、适应现代经济与社会要求、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纳入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学徒制形态统称为“现代学徒制”。(www.xing528.com)
作为官方正式用词,“现代学徒制”(modern apprenticeship)一词是在1993年英国政府的 “现代学徒制计划”中出现的,而且从2004年开始,英国在新一轮的学徒制项目中也已经停止使用 “现代学徒制”这个用语,但“现代学徒制”的说法,突出了它的时代感和特性,更有利于区别当前学徒制与以往学徒制的区别。另外,大量国外研究为强调这种区别,通常也是将这一类改革过的学徒制统称为“现代学徒制”或称这种改变是将学徒制现代化(modernizing the apprenticeship)。
目前,大多欧盟国家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都建立了或正在探索建立适合新时期的国家现代学徒制系统。学徒制在当代德国和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诸如加拿大、法国、爱尔兰和英国这样的国家,也是学校职业教育的有力补充,但在美国,还显得较为势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