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主要涉及综合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在知识的探究和动手实践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精神和能力。经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将教与学、内容与形式、感情与活动、个体与群体、课内与课外、自然性和社会性、科学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积累和丰富更多的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体现以校为本的原则。教师在开发过程中充分研究了学校周边资源和校内资源,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了充分的研究,能够满足农村地区学生学习的需要。例如,农家美食探源课程通过调查研究每日三餐为切入点,了解制作美食的过程,引发学生对美食来源的探究;在“探源”的过程中,快乐地学知识。通过亲自制作美食,分享收获喜悦;使学生体会一日三餐来之不易,懂得节约粮食,感恩他人的劳动成果。教师结合本校学生实际状况,根据自己课程开发能力、兴趣、爱好及本校的课程资源等要素,满足每个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从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具有延续性的课程体系。
(二)农耕实践课程开发与实施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的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个性发展的需求。“感受种植的快乐”“探究节气奥秘”农耕实践课程与科学、语文等多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感受农耕文明的智慧,体验劳动的快乐。书本中所学到的知识能够得到运用并且在运用的过程中又获得了新的知识,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对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探究,不断提出新的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学校教育课程是以教师“告诉”的方式传递知识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缺少了对科学知识的体验和实践过程。如此情形下,知识只是停留在记忆的过程中而没有真正形成能力。当学习者在以后遇到相似的问题时,往往无法把所学知识及时转化为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注重知识的体验过程。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设定不同的任务环节,利用知识窗、知识链接等形式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学法支持、资料支持。农耕实践课程多次使用图表进行学习过程的引导和学习内容的整理,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学会高效地学习。例如,在五年级“农耕历史之旅”“课程活动二”中,为了引导学生从农耕历史人物的研究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农耕历史,教师设计了图表展示和制作思维导图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知识窗了解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方法,然后利用手中的学习材料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www.xing528.com)
(四)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活动方案制定是否合理、学习方式是否高效、操作方法是否可行等方面进行指导。例如,“农家美食探源”课程中,学生通过对一日三餐的调查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美食的生产、运输、市场交易、烹饪、加工等环节中蕴含的丰富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利用表格制定观察方案,利用引导语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运用图画、表演等活动创造了一种互学互助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积极乐观的学习情境,促使三年级学生主动投入、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发展。
(五)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注重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第一,农耕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是多元评价,其形式多种多样。评价者既有教师评价,也有以学生为主的自评和互评。涉及家长参与的学习活动还要求家长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例如,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坚持以学生成长为导向,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分析去了解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记录单、小组评价的形式及时获得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性评价,这些评价都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开展。适时适度的评价能够帮助教师随时调整和改进后续活动,避免了在评价过程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
第二,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重视展示与交流环节的设计。展示与交流可以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它要求学生在别人面前进行演示或生动地表演,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独特性和表达能力。在展示与交流中,学生也能学习他人的探究成果,激发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