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多年以来,我国钢管混凝土拱桥建设的数量和规模都在快速发展,但由于高速发展过程中忽视了一些技术细节,现已投入使用的钢管混凝土拱桥出现了较多的质量问题。其中拱肋脱黏、脱空问题尤为突出,桥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受到影响。学者和工程师对钢管混凝土拱肋的脱黏、脱空现象进行了大量统计,同时对成因进行研究。
6.1.1.1 脱黏、脱空现象分类[1]
钢管混凝土脱黏、脱空现象根据成因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1)第一类为混入空气引起的脱空。在管内混凝土泵送过程中,由于泵送设备配置不当或工艺操作不合理等原因,导致空气混入混凝土中一起泵送至管内并滞留,核心混凝土凝结后造成脱空。
(2)第二类为特殊部位的脱空缺陷。例如内法兰盘处出现的角隅脱空、拱顶段出现的气体聚集脱空、浮浆易聚集部位导致核心混凝土内部或接触边界出现薄弱夹层(块)。
(3)第三类为钢管与混凝土之间脱黏引起的脱空。桥梁在正常使用阶段,由于环境温度变化、后期混凝土补偿与收缩不匹配等原因导致的应力变化,与成桥时的应力叠加,超出钢管与混凝土的黏结应力,两者之间产生裂隙分离。
钢管混凝土脱黏、脱空现象根据混凝土状态的变化形成,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1)第一类称为不密实引起的脱空。在泵送管内混凝土时,由于泵送系统或其他原因,使混凝土输送不到位或者密实度不够,从而导致成桥后管内核心混凝土产生空洞,形成脱空。(www.xing528.com)
(2)第二类称为脱黏引起的脱空。钢管拱肋内部核心混凝土本身密实性良好,但是在桥梁运营过程中,由于受到轴向压力、温度变化(包括温升和温降),或者是混凝土收缩、徐变以及微膨胀剂失效等方面的影响,使得钢管与混凝土在接触面处产生裂隙,两者脱离。
(3)第三类称为脱空缺陷。如因不密实引起核心混凝土内部或接触边界出现薄弱夹层(块),又如因脱黏在构造不当处出现角隅脱空,这些缺陷与第一类脱空相似但不能按第二类脱空计算,只能定性分析成因。
6.1.1.2 脱黏、脱空原因分析[1]
施工阶段造成混凝土与钢管脱空的主要因素较为复杂,总结起来大致包括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当、混凝土内空气存在临界逃逸角、不利构造部位气体聚集、泵送过程中无法排净空气或混入空气等。目前管内混凝土主要采用泵送顶升法来进行灌注,因为有外包钢管的阻隔,无法用常规手段进行有效振捣,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达不到要求,很容易导致脱空缺陷。
泵送顶升过程中,混凝土从拱脚往拱顶上升,管内空气排出通道主要为拱背分布排气孔和拱顶的排浆管,因大部分节段拱顶排浆管与管内混凝土顶面距离较远,若排气孔设计不当,极易导致气体滞留形成脱空。拱顶附近拱肋逐渐向水平方向过渡,钢管倾角变小,当倾角小于空气临界逃逸角时,部分空气黏滞于拱顶无法排出;混凝土顶升至拱顶出浆管附近时,冲击拱顶隔仓板后形成波浪,容易形成空气包。
混凝土本身存在一定的含气率,在拱肋混凝土泵送完成后、初凝前,部分泌水和气体向拱顶汇集,也会形成气腔。上述原因都会导致脱空现象产生。
郑皆连[2]提出以500米级钢管混凝土拱桥的设计和成套施工技术为基础,建造700米级钢管混凝土拱桥已不存在技术门槛,但急需解决管内混凝土的脱黏、脱空等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