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的制陶业颇为发达。从战国时代巴人陶器分析,已普遍采用轮制技术,也还有手制。陶器以各式圜底罐、绳纹圜底盂、喇叭状小圈足器和仿铜式陶釜甑等为代表,平底器出现较晚。陶质陶色,以夹砂红赭陶为主,硬度高低不一。炊器一般夹砂量大,食器类砂较少,另一些很少实用价值的器物如陶珠等则不夹砂。
竹木漆器制作业也比较发达。在巴县冬笋坝发现船棺棺底有六棱孔眼的篾垫痕迹。广元宝轮院也出土残篾器和木梳。此两处船棺葬中都还出一些竹木漆器,大多已腐,无法取出复原。但仅此已足见巴人在此方面的成就,而船棺葬具本身也反映出巴人木器业的发达。
四川盆地东部巴国墓葬内出土不少漆器,器形主要有盒、盘、奁、梳等,多为生活用器。色彩多黑、红两色。多以木为胎,也有竹编胎骨者。有的漆器还附加有铜足、铜盖、铜箍,称为釦器,堪称精品。(www.xing528.com)
巴人向以纺织业发达著称。在巴县冬笋坝船棺中,发现了麻布和绢的痕迹。賨人自古长于织布。《说文》:“,南蛮赋也。”《后汉书·南蛮传》记载秦在黔中郡和武陵蛮中收取“布”。布亦称“幏”。《说文》:“幏,南郡蛮夷布也。”《文选·魏都赋》注引《风俗通》说:“槃瓠之后,输布一匹,小口二丈,是为布。廪君之巴氏出幏布八尺,幏亦也,故统谓之布。”布是人(板楯蛮)所生产,以布代赋,人之名即来于所织布。而人,据《华阳国志·巴志》的记载,在殷周之际即很活跃,可见布的产生历史十分悠远,且波及甚为广泛。
巴地富于矿藏,尤以丹砂著名。《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而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集解》引徐广曰:“涪陵出丹。”涪陵,今彭水。苏颂《图经本草》记载:“丹砂生符陵(符、涪同)山谷,今出辰州、宜州、阶州,而辰州者最胜,谓之辰砂。生深山石崖间,上人采之,穴地数十尺始见,其苗乃白石耳,谓之朱砂床。砂生石上,其块大者如鸡子,小者如石榴子,状若芙蓉头、箭镞,连床者紫黯若铁色,而光明莹澈,碎之崭岩作墙壁,又似云母片可拆者,真辰砂也。”今四川盆地东部涪陵地区的涪陵、彭水、酉阳、秀山等县,西南与贵州铜仁地区相邻,自古为重要的汞矿分布区,矿石所含主要矿物是辰砂[10]。而湘西辰州(今湖南沅陵以南的沅江流域以西地)古为巴地,可见巴人开发丹砂之早、之精,巴寡妇清不过是其中因贞妇而出名者。早期的丹砂主要是作为一种名贵的矿物颜料,也可入药,是否用以升化为汞(水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从秦始皇在骊山建陵寝,“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来看[11],至少战国时代已能将汞矿升化为汞。巴也许是最早可以化汞的文明古国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