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巴子国的建立与发展历程

巴子国的建立与发展历程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巴国受封,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同时又成为周王室控临南国的一个重要战略基地。其职守为镇抚南国,捍卫王室,其贡献主要是农产品。这种现象显然意味着,巴国在汉水流域败绩于楚后,仓促南下入渝,虽在渝东地区重新建立起它的政治军事统治,但却没有力量来重构系统的国家机器及其层级机构。巴国五次迁都,就同当时政治军事局势的急剧变化直接相关,每次迁都愈益远离战场。在这种情形下,巴国的灭亡已成定局,势有必致。

巴子国的建立与发展历程

殷代末年,周武王率西土之师东伐殷纣王,巴师充当前锋。《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由于巴师勇敢陷敌,克敌制胜,故“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成为最早受周王室分封的姬姓诸侯之一。

周初大分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10],巴国由周王室因而封之,乃是周之同姓诸侯,为大封。一方面,“诸侯有田以处其子孙”[11],另一方面,“王者之封诸侯,非官之也,得以代为家也”[12]。巴国受封,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同时又成为周王室控临南国的一个重要战略基地。《左传》昭公九年:“及武王克商……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巴为南土诸侯之首,与周王室陆续分封在成周之南、汉水之北的“汉阳诸姬”共同构成捍卫周室、镇抚南土的坚强军事防线,成为周王室的南国支柱,是为“天下之显诸侯”[13]

在西周的外服诸侯制中,巴国班列男服,对周王室有职有贡。其职守为镇抚南国,捍卫王室,其贡献主要是农产品。古代男通南。《史记·夏本纪》有南氏,《周礼·小司徒》并作男。所谓男服,徐中舒先生指出,即是位于王畿南部的农业邦国[14]。《逸周书·职方》孔晁注曰:“男,任也,任王事。”任王事,实即《国语·周语》所说“王事唯农是务”。男,甲骨、金文均从田从耒,男即从事农耕之人。而男服取义于农耕,其贡献自然以农产品为主。《华阳国志·巴志》谓巴在春秋之世仍“班侔秦、楚,示甸、卫也”,所称甸、卫并非外服诸侯制度,因为其时外服制早已不存,而无论秦还是楚,也都不是甸服或卫服。这里所说甸,应取“治田入谷”之义,卫则取“为王捍卫”之义,这两者恰是巴国的职贡所系。(www.xing528.com)

春秋时代,王纲解纽,诸侯逾制,巴国 “虽奉王职,与秦、楚、邓为比”[15],但究属表象。实际情形是,巴在周王室礼崩乐坏的形势下,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也急剧膨胀,图谋东出汉东,扩张江汉,因而一度与楚结成联盟,扫荡江汉间小国。后来盟约破裂,巴、楚反目为仇,数相攻伐,巴慑于楚之锋芒,被迫放弃汉水上游故土,南下长江流域,转入渝东长江干流和四川盆地东部,重建统治。

战国时代,巴在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五易其都。《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今重庆合川),或治平都(今重庆丰都),后治阆中(今四川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今重庆涪陵)。”虽“七国称王,巴亦称王”[16],但由于东受楚攻,西临蜀伐,捉襟见肘,因此巴国政局动荡,极不稳固。考古学上,迄今在渝东长江干流地区所发现的巴人遗址,还没有一个称得上大型中心遗址,也没有发现彼此紧密联系并且在政治上军事上前后照应、相互扶持的遗址群。这种现象显然意味着,巴国在汉水流域败绩于楚后,仓促南下入渝,虽在渝东地区重新建立起它的政治军事统治,但却没有力量来重构系统的国家机器及其层级机构。《华阳国志·巴志》说:“楚主夏盟,秦擅西土,巴国分远,故于盟会希。”实际上,其时巴国处于多事之秋,自顾不暇,岂有能力与盟?巴国五次迁都,就同当时政治军事局势的急剧变化直接相关,每次迁都愈益远离战场。到战国中期,巴在接连失去长江三关以后,渝东长江干流之地已无险可守,而川中又面临一个赫赫蜀国,巴王室只得退保阆中,而将渝东重镇枳(今重庆涪陵)交由巴王子据守。尽管如此,也终究不能阻挡楚国沿江西进的凌厉攻势,更不能阻挡强秦的统一步伐。在这种情形下,巴国的灭亡已成定局,势有必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