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都纺织建筑矿业及先秦历史概述

成都纺织建筑矿业及先秦历史概述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秦蜀国纺织业主要有织锦和织布两大门类。从用途上说,既有民居建筑、宫廷建筑、城墙建筑,又有陵墓建筑、庙宇建筑和礼仪性建筑。十二桥遗址第八、九层还发现春秋战国之际大型建筑的墙体、散水和秦汉时期大型建筑的夯土台基,说明十二桥一带自商代以来一直是成都的中心区域之一,秦汉时期仍有重要地位。这座土台建筑反映出高超的工程技术、丰富的几何学、建筑学、力学以及其他技术和科学知识。

成都纺织建筑矿业及先秦历史概述

(一)纺织

纺织是蜀地的传统手工业,起源甚古,流变至今,在中国纺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先秦蜀国纺织业主要有织锦和织布两大门类。

锦是帛类丝织物的一个品种。蜀锦古称锦缎,亦称锦绣缎,实际是缎,质地平滑有光泽。这种锦缎至六朝时才北传中原,非中原古代所有,是古代四川的特产[145]

古蜀是中国丝绸的早期起源地之一,在夏商时代,古蜀丝绸已达到相当水平[146]

蜀国织锦业在战国时代已具相当规模,呈现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华阳国志》记载秦将司马错说:“得其布、帛、金、银,足资军用”。又载秦灭蜀后,“于彝里桥南立锦官”[147]。又载:“其道西城,故锦官也。锦工织锦濯其江中则鲜明,濯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谯周《益州志》记:“成都织锦既成,濯于江水,其文分明,胜于初成,他水濯之,不如江水也。”[148]这些记载虽出自汉晋间人,但联系到战国后期秦在蜀置锦官来看,古蜀王国之时必然已是如此。

考古中,蜀文化墓葬内发现过零星丝织物痕迹,但完整的蜀锦,迄今尚未发现,大约与环境潮湿遗物易腐有关。有学者认为两湖战国楚墓所出织锦是蜀地所产[149],当有根据[150]

蜀布究为何物,向有分歧。童恩正认为是橦华布,又写作桐华布,即木棉所织的布[151]。任乃强则认为蜀布应为苎麻布,因其性能优良,故能畅销于身毒(印度)[152]。究属哪一类,迄无定论。

图5-24 舞人动物纹锦(战国),采自《蜀锦》

麻织品在蜀地战国考古中可以见到,一般出于墓葬内,但多残朽,难以见其全貌。

(二)建筑

古蜀建筑多种多样。从结构上说,既有地面木构建筑,又有干栏式建筑和石砌建筑。从用途上说,既有民居建筑、宫廷建筑、城墙建筑,又有陵墓建筑、庙宇建筑和礼仪性建筑。

早在宝墩文化时期,成都平原已有面积达550平方米的大型建筑[153]。夏商之际,蜀国都城所在的广汉三星堆遗址,已分布有密集的建筑群。已发掘的27座房址[154],全部是地面木构建筑,平面有圆、方、长方形等三种,多数为长方形。房间面积多在14~35平方米之间,多是五六间连成一组,个别房屋的面积达60多平方米。建筑材料采用土、木、竹等。建筑结构多是以榫卯和分段搭接技术为主的穿斗和抬梁式骨架,墙体为木骨泥墙。

在成都金沙遗址发掘的面积达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建筑基址,基址内有密集的柱洞痕迹,推测应是木骨泥墙建筑形式。这个大型建筑基址由五座房址组成,其布局颇类似中国后来的四合院的形式,发掘者认为这一建筑群很可能是商代晚期至西周(前1046~前771年)早期金沙遗址的宫殿建筑[155]

在成都十二桥发掘的商代晚期大型木结构建筑遗址[156],分布范围近1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揭露出丰富的木构件和复杂的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主要有圆木、方木木板、圆竹、竹篾、茅草等。构件结合方法,主要有竹篾绑扎、原始榫卯与竹篾绑扎相结合、榫卯连接第三种。建筑基础有地梁式和桩柱式两种。地梁式用于大型建筑,有可能是宫殿建筑的庑廊部分的基础。桩柱式用于小型建筑,这种在密集的木桩上的长方形建筑基础,使居住面略微抬高,建筑的下部架空,属于干栏式的结构。小型房屋的墙体结构是木骨竹编泥墙,房顶两面坡形式。建筑布局,开间小的单间约10平方米,中型的一组桩基房屋面积共达100多平方米[157],大型房屋仅发现了复原长度为12米左右的庑廊地梁,因阻于现代楼房,无法知其全貌。(www.xing528.com)

图5-25 成都金沙遗址三和花园发掘区出土的大型建筑基址

图5-26 成都十二桥商代干栏房屋(小型房舍)复原图

十二桥商代木结构建筑群遗迹,揭示出蜀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打桩法、竹篾绑扎法、榫卯连接法所创造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形式。大型建筑的地梁,柱洞纵横对应整齐,推测上部已形成较为规矩的梁架。就结构而言,较之中原地区同一时期的大型建筑所用的纵向梁架先进。

十二桥遗址第八、九层还发现春秋战国之际大型建筑的墙体、散水秦汉时期大型建筑的夯土台基,说明十二桥一带自商代以来一直是成都的中心区域之一,秦汉时期仍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在成都市西门到南门还发现多处商周时期的遗址,都属干栏式结构。成都城防大概也是木结构,即所谓“管钥成都,而犹树木栅于西州”[158],无夯土城墙。即令秦灭蜀后筑成都城,也是“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兰”[159],干栏遗风仍存。

蜀国的大型礼仪建筑可以成都羊子山土台为代表[160]。土台是在平整过的基础上,用泥草制的土坯垒砌成宽6米,高度不等的三级边墙,墙间填土夯实。底边103.7米见方,一、二级各宽18米,第三级31.6米见方,高出地面10米以上。林向先生认为土台始建于商代,至少在殷末周初,其使用下限不晚于战国末年[161]。其性质,可以肯定是一处大型礼仪建筑,是进行包括各种集会、观望和祀典的场所。这座土台建筑反映出高超工程技术、丰富的几何学、建筑学力学以及其他技术和科学知识。它是迄今我国商周考古中所见最大的土台建筑。

夏商时代古蜀国的大型城墙建筑发现于三星堆遗址[162]。城墙现有东、西、南三段。东城墙和西城墙横跨鸭子河与马牧河之间。东城墙长1800余米,西城墙被鸭子河冲毁后残存800余米。南城墙建筑在马牧河几字形弯道上,长约2100米。北面未发现城墙,当以鸭子河为天堑。调查和勘测结果表明,三星堆古城东西长1600~2100米,南北宽1400米,现有总面积3.5~3.6平方公里。这样就形成以城墙和河流相结合的城建体系。城墙为五花土夯筑,横断面为梯形,墙基宽40余米,顶部宽20余米。墙体由主城墙和内、外侧城墙三部分组成。主城墙呈梯形,内、外侧墙多贴土,斜面夯打。在主城墙局部,使用了36厘米×47厘米×14厘米左右的土坯砖作为城墙建筑材料,这是我国城墙建筑史上最早使用土坯垒砌城墙的实例。整个建筑方法与华北有异,未使用中原常见的版筑法。城墙始筑于夏代。其年代之早,墙体之厚,城圈之大,建筑技术之高,在当时全中国的范围内实属罕见。

(三)矿业

蜀地富于矿产资源。《华阳国志·蜀志》记载:

其宝则有璧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赭、垩……丹黄、空青。[163]

其中的许多种类,前面各节已有论列,不再复述。值得一提的是蜀地生产的丹砂和空青。

丹砂即朱砂,是一种汞矿物,即硫化汞,既可升炼水银,又可入药。空青又称曾青、石青,即蓝铜矿,是一种次生氧化矿物,既是炼铜的矿料,又可入药。这两种矿物在先秦还是重要而名贵的矿物颜料。先秦蜀地出丹砂之地主要有徙(今四川天全县东)[164],出空青之地主要有徙、越巂(今四川凉山州)以及诸多山谷[165]。《荀子·王制》提到蜀地生产著名的丹砂和曾青,李斯《谏逐客书》也说到“西蜀丹、青不为用”[166],可见蜀地丹砂、空青名扬海内,盛极一时,有悠久的开采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