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在大渡河流域、雅砻江流域、岷江流域、沱江流域和长江干流的广阔空间内,有着连续或不连续的分布。按照其间文化特点的异同,四川盆地的旧石器文化可以初步分为四个粗具区域性质的文化类型;四川盆地以东长江三峡地区的旧石器文化虽然均为旷野型遗址,但其间异同关系十分复杂,目前还难以从区域的角度划分出类型。
四川盆地旧石器文化的四个区域性类型,从西往东分别是:大渡河流域的富林文化,岷江流域的成都羊子山土台基址下层,沱江流域濛溪河沿岸的鲤鱼桥文化,沱江流域的铜梁文化。四个文化类型中,富林文化、铜梁文化和鲤鱼桥文化的时代、特征都较清楚,羊子山土台基址下层虽较模糊,但显现出自己的特色及与其他三种文化的差异。
四种文化类型的空间分布各具特点。富林文化在川西南山地,自成一系,极有可能是小石器文化的变体[57]。鲤鱼桥文化的分布仅限于沱江支流濛溪河沿岸。铜梁文化分布较广,向北沿涪江直达蓬溪,向南延及重庆九龙坡,向西直抵沱江河谷的黄鳝溪一带,几乎横跨川中丘陵地区,而有连续性分布的趋势,与鲤鱼桥文化犬牙交错。羊子山土台基址下层石器太少,其空间分布还不能确定,可能以川西平原为中心。
从四川盆地四种文化的空间分布及其经济活动可见,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2万年前,在今四川盆地及其西部边缘,就生活、繁衍着无论其活动范围、经济生活还是文化面貌都不尽相同的原始的狩猎采集游群。这些游群,是一个个的平等社会,社会规模不大,以临时营地为聚落,居住在简陋的、临时性的建筑里,经济生活上以季节性的游动来获取实物资源为特征。
在长江三峡地区活动的旧石器文化游群,从历时性看,其分布具有从高到低的特点,时代越早,居住的地理位置越高,一般是随时代的推移从江边第四级阶地逐步下移,时代越往后,越靠近江岸。这种现象,一方面可能同长江水位的变化有关,另一方面则与人们从最初的避水到后来治水能力的不断提高有关。而三峡地区的旷野型遗址则表明,那里并不是人们的永久性生活场所,而是史前游群的临时性活动场所。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游群从不同方向来到这些地点,选择长江中的各种石料,就地制造各种各样的石制品,过着狩猎采集的不定居生活。奉节鱼复浦遗址发现的12个有规律排列的烧土堆、烧石、烧骨,以及附近出土的大量石、骨标本,反映出在距今七八千年前,那里曾是一处史前游群的大本营,至少有先后两批游群在那里活动栖息,肢解捕获的猎物,制作食物,修整工具[58]。有迹象表明,三峡的一些旧石器文化遗址还有可能是该地区的石器制造中心。
从四川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特点来看,从四川历史的黎明时代起,四川的古文化就具有开放性特征。富林文化与华北小石器文化的联系,铜梁文化与贵州黔西观音洞文化的相近,三峡诸多遗址所出石制品对华南、华北工业传统的兼具,不过是其典型例子而已。(www.xing528.com)
图1-10 奉节县鱼复浦遗址发掘A区烧土堆分布图
图1-11 奉节县鱼复浦遗址发掘A区刮削器、砍砸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