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川通史: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四川通史: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优越的自然环境,对史前四川各个族群的经济类型的形成、空间分布和四川古文化的发生、发展进程,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一方面确切证明地层的古老,另一方面说明当时的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气候温暖潮湿,森林茂密,草木繁盛,各种动物出没于长林丰草和群山岭谷之间,是原始人类生存的良好环境。

四川通史: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四川[7]位于我国西南内陆腹地,西临青藏高原,东据长江三峡,北拥秦巴山地,南依云贵高原,介于东经97°2′至110°12′、北纬26°03′至34°19′之间。全境东西绵延1200多公里,南北最宽900多公里,面积57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总面积的6%,在我国地理上占有特殊位置。

四川地貌的大势自第四纪(距今300万年,一说180万年)以来即已形成,整个地势西高东低。按地貌形态划分,大致以岷山、邛崃山和峨眉山为界,形成东部和西部两个截然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划。西部是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原,高原北部属青藏高原主体的东缘,南部属横断山脉的北段。东部是著名的四川盆地,自西而东由盆西平原(亦称成都平原或川西平原)、盆中丘陵和盆东平行岭谷组成。盆地四周是一系列中山和低山,形成盆地边缘山地。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构成四川地貌的四大主要类型。

四川河流以长江水系为主。从西北高原到盆地西南边缘,金沙江流贯于高山峡谷之间,由西北而南东,与自北而南平行注入其中的雅砻江、安宁河、大渡河、岷江共同构成一个岭列东西、河贯南北的平行状水系。在东部的盆地内,长江自西而东穿行于平原、丘陵和群山之间,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乌江分别从南北注入长江,汇为一体,浩浩荡荡,东出三峡,构成一个不对称的向心状水系。

四川气候复杂多样。除热带外,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和亚寒带等,无不具备,而东西两部气候的迥异又是一大特点。川西高原气温低,霜期长,降水量少,湿度小,日照长,属于寒温带以至亚寒带气候。东部盆地则气温高,无霜期长,降水量多,湿度大,日照少,属于较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优越的自然环境,对史前四川各个族群的经济类型的形成、空间分布和四川古文化的发生、发展进程,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二)史前四川盆地的生态系统

旧石器时代初期,四川若干地方的生态环境与现代大致相仿,略有差异,自然生态环境适合古人类生存、劳动和繁衍

1986年在四川盆地东部巫山县发现204万年前早更新世早期的人类化石的同一层位,出土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计有巨猿、大熊猫小种、桑氏鬣狗、剑齿虎、乳齿象,双角犀、爪兽、云南马、小貘、小猪、巨羊和一批小哺乳动物化石等,共数十种[8],为研究巫山人生存时期的自然环境提供了珍贵的资料。(www.xing528.com)

在这批动物化石中,除爪兽、剑齿虎等属于第三纪曾生存的残余种类外,巨猿、大熊猫小种、桑氏鬣狗、云南马等都是第四纪的属种。这些化石包括了我国南方第四纪通常所见的热带或亚热带条件下的哺乳动物群“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主要成员。一方面确切证明地层的古老,另一方面说明当时的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气候温暖潮湿,森林茂密,草木繁盛,各种动物出没于长林丰草和群山岭谷之间,是原始人类生存的良好环境。

1976年,在铜梁县城西张二塘旧石器晚期文化层中,出土了较丰富的植物和哺乳动物化石[9]。哺乳动物化石共计4目10种,除未见大熊猫外,均为华南广义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常见成员。对植物化石的鉴定和对孢粉组合的分析结果表明,当时气候相当温暖湿润,属于亚热带或暖亚热带气候,比当地现在稍热,适宜古人类生存。

1951年在资阳县黄鳝溪资阳人头骨化石的发现地点,出土与人头骨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群,共计13个种。据裴文中研究,动物化石群可分两类:人、马、麂、麝、猛犸象(?)等为一类,属于更新世晚期;东方剑齿象、中国犀等为一类,属于更新世中期[10]。张森水等则提出它们都是广义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成员,均属更新世晚期[11]。根据这一动物群所代表的气候类型,以及对在资阳人化石产地同一侧右岸探坑内发掘的乌木孢粉的分析[12],可知资阳人的生存时代,当地是亚热带型气候,与现代无大差别。

关于在人头骨地层中发现代表寒冷潮湿环境的猛犸象牙齿化石的问题,学术界曾颇感震惊,以至有学者认为当时有寒冷气候。但裴文中对该化石是否猛犸象颇为怀疑,并未论定[13]。在此情形下,如将这块化石从整个代表亚热带生态的化石群中孤立出来,单个进行推论,从而对化石地点以至四川盆地的相应时代作出冰期气候及其成因的结论,其证据显然是不充分的[14]。结合整个亚热带环境来考虑,此论当暂予存疑为妥。

1973年和1980年,在资阳县鲤鱼桥不晚于更新世晚期的地层中,发现少量动、植物化石[15]。动物化石中的犀牛和东方剑齿象是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常见成员。对植物标本的分析也表明,更新世晚期当地是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温暖潮湿,比现在稍偏温凉湿润。这与黄鳝溪的生态环境,实际是一致的。

1960年和1975年,在汉源县富林镇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层中,出土了少量哺乳动物化石[16]。其中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常见的柯氏熊。植物化石可鉴定者有板栗和香叶树。表明晚更新世当地气候与现代相仿,比较干燥,冬温夏热。

上述五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地点,均在四川盆地以内或边缘。巫山人产地位于盆地东部边缘,汉源富林位于川西南边缘,铜梁张二塘和资阳黄鳝溪、鲤鱼桥位于盆中丘陵。它们都与河流有紧密联系,除富林傍大渡河北岸外,其余地点都处在长江水系之间。从它们虽分布于各个方向,但其间小生态大同小异的情形看,旧石器时代整个四川盆地的大生态相当优越,的确是古文化萌芽、生长的良好温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