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华,祖籍陕西蓝田县,1907年生。幼年随父在西安二府街居住,经常出入戏院,迷上秦腔。七岁进入西安易俗社学艺,1930年毕业后留社演出。易俗社的成立,当上溯到民国初叶。1912年7月1日,陕西同盟会会员李桐轩、孙仁玉以及王伯明、范紫东、高培之等160多名热心戏曲改良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在西安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陕西易俗社。该社以“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分别以“中、华、民、国、秦、易、俗”作为学员艺名,李为二期学员,故名景华。该社章程规定,所有学生一律先上初小、高小文化课程,又在“文史进修班”补习文史常识,达标后正式进修戏曲专业,经考试合格,发给戏曲专科学校毕业证书,方能从事戏曲演出。今天看来,这种着重演员全面素质的培养模式,其科学性是不言而喻的,也恰恰是当代人所忽略的,难怪有许多舞台“新秀”根底浅薄,念错台词、人名成为家常便饭。年轻的李景华就是在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氛围中,经受了严格正规的训练,为此后成功塑造各类艺术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景华在班学习期间,曾得到过秦腔泰斗范紫东、封至模的口传身授,启迪点化,有缘有幸。范紫东,陕西乾县人,同盟会员,易俗社主要发起人之一。范紫东博学多才,情钟秦腔,致力剧本创作和改良,是秦腔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人物,有“东方莎翁”之誉。他于著述之余,时常亲临排练演出现场,为学员口传心授,指津点迷。另一位是集京、秦、豫、话剧表演于一身,兼擅创作、导演、美工诸特长的封至模先生。他到易俗社虽晚,但李景华也赶上了向他亲聆教诲的机会。封至模尤其重视戏曲改良,力矫秦腔粗俗之风,吸收话剧刻画人物内心活动细腻之优点等一系列鲜活的艺术思想,更使李景华如醍醐灌顶,获益匪浅。
禀赋不凡的李景华受大师点化,加上自己勤奋努力,很快在西京舞台上崭露头角。民国十七年(1928)主演《棒打无情郎》中的莫稽,因形象逼真颇受行家好评。其时陕西戏曲学者辕师氏著有《西京梨园选秀》一书,从数百名秦腔演员中不分行当选出刘毓中、沈和中等23名优秀者,并加以评述,李景华即荣列第八,足见当时的秦腔界对他的评价之崇。十年磨剑,厚积薄发。易俗社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初出茅庐的李景华的社会角色和同时代的其他人具有质的不同:他已不是仅仅从祖师爷那里接过衣钵,会吼几句秦腔的“戏子”,而是一名具有全面艺术学养,以塑造舞台形象为至上追求,以“高台教化,移风易俗”为社会责任的演员了。(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