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至甸是一位琴诗书画全才,《晚晴簃诗汇》评价王至甸优长之最著者,为“工琴能诗”。的确,琴与诗是王至甸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柱,一生嗜爱,至死相依。他无儿无女,无产无业,只有洋洋“道德五千言”给他以生命的理由与信念,而琴趣与诗吟,如源头活水,时时浇沃着他旷寂的心田,使他心如秋水,澄澈透明,气质如兰,才华比仙。士人学子,达官贵胄,咸以识荆为幸。
先说琴。
琴亦称古琴、瑶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是汉文化中的瑰宝,“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是古代知识阶层追求的理想境界。受道教思想影响,古琴演奏崇尚“大音希声”,天籁自然。凡高山流水、万壑松风、水光云影、虫鸣鸟语及人情物语、玄学哲理,尽能蕴涵表达。王至甸轶诗中,数次写到他为友人鼓琴的场景。他的友人萧端澍《春日听徙南道人弹琴》诗对他的操琴技艺点赞不已:“丹房昼静春风香,仙人隐几琴眠床。客至呼僮瀹(yuè)苦茗,兴来为我弹清商。山水虚深道心古,鸥鹭澹远尘机忘。秘弄初开若有会,寸衷感激空低昂。”上文我们提到的嘉兴名流蒲华给琴友方逋的信中除了“时时听其(至甸)琴”之外,还有“吾禾(嘉兴别称)琴学,仗维持之,亦可喜也”数语,可见即使在文化积淀丰厚的杭嘉湖一带,王至甸凭其非凡的琴艺,风靡琴坛,以至手执牛耳,成为盟主。报人郑逸梅形容晚年王至甸在袁氏养寿园弹琴,“天风一曲,泠泠作古音,令人闻之意远。”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袁氏昆仲及塾师人等,无一不是他的铁杆粉丝,忠实拥趸。“皇储”袁克定学琴尤为入迷:“克定尝从之学,每于夏日,晨曦初上,坐风柳间,一鼓再弹,烦襟为除,几忘其身之处于溽暑中也。”
王至甸高超的琴艺从哪里来?除却高人指授、天资禀赋等主客观因素外,皈依老庄,万念俱灭,故而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臻于妙境。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次说诗。
王氏之诗,《晚晴簃诗汇》卷194收其五言绝句2首,七绝6首,五言律1首,七律2首,古体2首。加上见之于郑逸梅《养寿园之徙南道人》一文的七律1首,七绝2首,总共16首。虽然数量少了些,但是不乏佳构警句。郑逸梅在收到内兄周梵生抄示的王至甸诗后,发出“栖心妙域,吐语自不同寻常也”的感叹,实乃深得诗家三昧的精准真言,不仅道出了王诗吐语不同寻常的表象,更揭露了其根源在于“栖心妙域”。一针见血,的为至论。不容否认,囿于王至甸的生活圈子,现存王诗多是留别、题画一类的应酬诗和抒写个人心态的小品,少有反映民间疾苦、世上疮痍的愤世嫉俗之作,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王诗独特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赵季和刻青田石章见赠,时将归蜀因为诗以报之》“此别重逢复几年,相看黯黯俱华颠。傥思老朽诗情苦,乞与巴东十万笺”,写一对华颠老友分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情态跃然纸上,如在目前。尾联“傥思老朽诗情苦,乞与巴东十万笺”,将殷殷嘱咐以夸张出之,直欲催人泪下,感人肺腑。《题黄山樵隐图》“料得高歌归路晚,半肩云叶带松花”,为黄山樵隐平添了几多浪漫气息,诗由画生,画因诗贵,自不待言。
王至甸轶诗中最亮人眼球的,当是那首《西湖留别曲园》:(www.xing528.com)
又欹桐帽别西湖,鹤羽天风酒满觚。
骨醉不辞灵秀气,梦醒聊绘水云图。
六桥残月随人远,一老文星照座孤。
同首松龛旧栖处,琴音花底渐虚无。
王至甸笔下的文豪俞樾,斜戴桐帽(以桐木为骨子做成的幞头,流行于文人士大夫阶层),似天风鹤羽般悠闲,似诗仙草圣般醉饮。纵使烂醉如泥,依然风姿翩翩;忽然醒来,顿成一幅水云画卷。更深月残,愈显俞樾朗耀;回首栖处,琴音眷留,渐次虚无。扑朔迷离,若幻若真,创设了浪漫的艺术境界,使一代文宗的艺术形象得以升华到极致。
诚然,要通过这十数首诗来评说王诗风貌,自然远远不够。不过令诗界欣喜的是,已故民国中央大学著名教授、大藏书家王瀣先生的手抄30种诗文孤本中有署名清代归庄道人的《徙南诗录》。20世纪末,王瀣之女王绵女士整理父亲的抄本,陆续出版,公诸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