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2月的一天,静宁县城通化新街旌幡招展,纸钱飘飘,一支庞大的送殡队伍缓缓通过南城门,走向郊外墓地。送葬仪仗的最前面,是一幅黑底白字的挽幛,上书“为民捐躯”四个大字。执绋的行列中,有静宁党政领导成员及各界知名人士。葬礼规格隆重庄严,为县城历史所罕见。
逝者受庆龙,字云亭,晚号普陀逸僧,本县威戎镇受家峡人。他首从戎、次从政,中间为编辑,为幕府,时剃度为僧,时结社吟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县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驻会委员、甘肃省第一、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也是一位历经大清、民国和当代的“三朝元老”,一生跌宕沉浮,颇富传奇色彩。
清光绪八年(1882),受庆龙出生于受家峡一个世代业农家庭,入泮后游学于平凉柳湖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夏,随伊犁将军长庚出师至新疆迪化藩署,任陆军督练处测绘科长,代办将弁学堂监督兼陆军小学堂测绘教授。长庚先后任驻藏大臣、伊犁将军、兵部尚书、陕甘总督。驻新期间,为维护领土主权,对勘界事宜尤为重视,多所擘画。受庆龙能荣膺此任,足见长庚对其重视。期间,他结识新疆巡抚联魁聘任为法政学堂法律教习、兼陆军小学堂英文算学教授的日本外务游历官、商务学士林出贤次郎。1908年夏,受庆龙受友人之邀,同林出等五人游历了著名的博格达山。期间,他把博峰绮丽风光和沿途所见,寄之于翰墨,得诗词廿八首,“游记”一章,名曰《博达游记》。在林出贤次郎的一再恳求和倾资帮助下,两年后该诗集由乌鲁木齐官书局铅印出版。其时作者年仅26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其兴讬高远,则附于国风;其忿世疾俗,则附于楚辞。热血贲张,慷慨激昂,犹如辛亥革命前夜,划过西北边陲的霹雳闪电。宣统二年(1910),林出奉调回上海日本总领事馆,相邀受庆龙担任领馆文电翻译员。旋即经人介绍,任《申报》编辑,广结进步人士,接受革命思想。
1911年武昌起义后的次年正月,受庆龙与革命党人刘文厚潜赴秦州,向驻军骁锐军首领黄钺出示《两湖同乡公函》(黄为湖南宁乡人),劝其抓紧时机,易帜起义。是月底,秦州起义成功,成立甘肃临时军政府,受庆龙任军政司厅长,以枪弹武器重要,亲自至筹防局监守。1922年,时任陇东镇守使幕僚(一说平凉县长)的受庆龙以大无畏之勇气,放走革命志士高桂滋,成为影响他后半生政治生涯的重大事件。高桂滋,陕北定边县人,同盟会会员,陕西讲武堂毕业。初任定边县保安队队长,以肃清地方惯匪,声威大震。时陕北镇守使井岳秀独霸一方,横征暴敛,高与他人联合秘密倒井失败,投至陇东巡防军帮统张兆钾麾下效力。井岳秀闻知后,电呈陕西督军陈树藩,行文甘肃,要求引渡高桂滋。张兆钾遵命解除高部武装,将高扣押,准备解陕。慧眼识才的受庆龙出于正义和同情,冒险将高救出,弃官偕行,经西安到河北投奔京汉路护路使的陕西老乡胡景翼。后高桂滋曾任国民革命军十九军军长等职。“双十二事变”期间,高倾向中共,通电响应中共和平方案。抗日战争期间,高任十七军军长,聘请受庆龙为十七军少将参议,率部东进,誓死抗日,与八路军联手,在山西重创日军。1943年率部驻兵甘肃固原(今宁夏固原市),抗战结束后,高桂滋继续与中共秘密往来,提供军事情报。国民党退守台湾前夕,高设计留在大陆,中共建政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副部长,西北行政委员会、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主任,陕西省第一届政协副主席,全国第二届政协委员。由于这段背景,受庆龙于静宁解放后即被列为“民主人士”,在政治待遇上享受殊荣。
送走高桂滋后,受庆龙回乡家居,1925年秋、1926年夏曾挺身而出,两次与甘军溃军谈判,使地方免遭兵灾之苦。嗣又参加陕军,进行北伐。北伐胜利后,因对前途失望,情绪低沉,曾渡海遁迹,在号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为僧有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任西北军十七军军长的高桂滋坚邀恩人下山,任十七军少将参议,襄助军务。西安事变期间,蒋介石在临潼被扣,即被安排在高桂滋公馆。周恩来与蒋的面谈,也安排在高公馆。作为参议,受庆龙鞍前马后,自然做了不少工作。国共合作建立后,高部奉调东进抗日,参加了平绥路东段沿线作战,在南口井儿沟、喜峰寨两役,毙伤日军1000余名,嗣又参加平型关大战,战事极为惨烈。1938年春,十七军奉命开赴晋南。在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统一指挥下,浴血奋战,屡挫敌锋。1941年5月,日军向中条山全线进犯。十七军军部被日军包围,军部人员多数殉国。高桂滋至申家沟与敌遭遇被冲散,偕数人陷身山中。时日寇悬赏十万元搜捕高桂滋。十七军主力派便衣寻高。高得群众掩护,辗转月余,才得脱险归来。1942年9月,十七军奉命后调整训,进驻宁夏固原,部队才获得了喘息机会。受庆龙经历了山西抗战七年的全过程,历经艰难,九死一生。他的继配张氏早殁,儿子受天祜电务毕业,充陆军第十七军无线电台上尉分台长(26旅),1939年在河南沁阳与日寇激战时不幸负伤阵亡,英灵被奉祭于东关忠烈祠。父子共赴国难,抵御外侮的事迹可谓惊天地而泣鬼神!(www.xing528.com)
驻军固原时,受庆龙支持固原县长叶逸凡建立萧关诗社,团结民主人士,宣传抗日,促进地方文化事业发展。此时,受庆龙先生已届花甲,很难适应鞍马劳顿的军旅生涯,于是便惜别生死与共的上级、战友,回家定居。归里之后,与王尔全等有识之士积极参与静宁中学筹建,出力甚巨。同时在无经费支持的情况下,与梁仰峰等人撰写《静宁县志》,补充了自清道咸以来地方史料之不足。1949年后,被列为统战人士,宣传我党政策,发挥特殊政治作用。1952年2月在家病逝,享年71岁,死后哀荣备极。元配张氏民国二年(1912)病故,长子书民国十八年(1929)遭匪害;次子爵,卒业讲武堂,曾充中校团附兵役科长、保安大队副大队长职,后任陆军第十七军司令部少校副官。1958年自缢于文屏山下白杨林。继配张氏亦早逝,生子天祜,为国捐躯。
受庆龙在其遗墨《受氏源流考》中有“余续贺氏,河北省大兴县人,尚无所出,然读书识字,淑静和平,且能俭理家政,颇慰余之晚景,亦甚难得”之语。受爵殁后,子女尚幼,时值三年困难时期,受氏一门,濒于分崩离析、妻离子散的命运。这时,性格坚强的受太太挺身而出,成为这个风雨飘摇之家的顶梁柱、主心骨。这位享受过锦衣玉食、饫甘餍肥生活的小脚老太太,被戴上“地主分子”的帽子,在接踵而来的批判斗争中,从容面对,不馁不泄,在艰难岁月中学会了薅锄扬晒、缝补浆洗,直至把几个孙儿孙女拉扯成人。受太太的刚强自立,忍辱负重,赢得了邻里仰慕,传为另一段美好佳话。
受庆龙诗词俱佳,不专心于书法而书法亦精。从侥幸存世的几幅文牍手札看,他的书法潇洒疏朗,风骨铮然,经得起反复把玩。《静宁古今书画集粹》收有他的一幅工笔仕女图,画面上一山石兀然挺立,数枝红桃烂漫,一素衣女子徜徉其间,回眸凝视,似乎沉浸于“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感叹之中。人物神态逼真,意境优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