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世溯源-静宁文史大观-党家拐子村的故事

家世溯源-静宁文史大观-党家拐子村的故事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威戎党氏祖籍地,是秦安县城郊的党家拐子村,世代务农。党聚财殁后,后娶夫人迫于生计,携幼子党士元再醮到蔡家坡。早尝人世辛酸的党士元事母至孝,每遇主人奖赏几个炊饼或小钱,总要向东家告假,长途跋涉,到百多里外的蔡家坡孝敬老母,事毕连夜返回,习以为常。他多方筹集资金,租赁场地,一座像模像样的党家染坊,在喜庆的鞭炮声中宣告开张。

家世溯源-静宁文史大观-党家拐子村的故事

威戎党氏祖籍地,是秦安县城郊的党家拐子村,世代务农。不知何时,党氏先祖一支迁居威戎。党志振祖父讳聚财,与原配育有喜元、福元、进元三子,和继室生一子名士元。党聚财殁后,后娶夫人迫于生计,携幼子党士元再醮到蔡家坡(在今秦安县东的兴丰乡,与清水县相邻)。党士元字品一,值道光岁大饥,年十三遂投奔威戎的兄长谋求生计,未果,遂在一家熟食铺为佣,整日推磨烙饼,沿街叫卖,备极艰辛。早尝人世辛酸的党士元事母至孝,每遇主人奖赏几个炊饼或小钱,总要向东家告假,长途跋涉,到百多里外的蔡家坡孝敬老母,事毕连夜返回,习以为常。光阴荏苒,几度春秋,诚实节俭的党士元,手头居然也小有余财。清朝晚期的西北内陆,百姓们的衣着用料仍以家织土布为主,手工织就的白布,须经染坊浆洗染色,方能剪裁成衣。具有经济头脑的党士元瞅准了这个生财之道。他多方筹集资金,租赁场地,一座像模像样的党家染坊,在喜庆的鞭炮声中宣告开张。开染坊虽然进钱相对容易,可辛苦异常。别的不说,单那烧得滚沸的染料水的刺鼻气味,就让人难以接近。土布放入热气腾腾的锅中,要不停地搅动,夏天置身灶旁,烈火炙烤,身上一丝不挂,依然大汗淋漓。冬季则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十指皲裂,疼痛钻心。从小在苦水中泡大的党士元以苦为乐,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数年下来,由于坚守“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染坊生意红红火火,家道日渐充裕,臻于小康。于是,党士元把老母接来威戎颐养天年。民国静宁县志》记载,党士元年届六旬之后,旧齿尽脱,长出新牙;白发转黑,精神矍铄,里人对此吉祥征兆津津乐道,羡叹不已。

就这样,生于寒门、饱受困顿的党士元凭着不甘向命运屈服的信念,靠着勤劳的双手,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终于改善了贫穷的生存境遇,并为后代的发展,特别是党志振的脱颖而出,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